当前位置:X小说>都市言情>鉴宝秘术阅读> 第四四二零章 一代砚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四二零章 一代砚师

“那另外一块砚台呢,又有什么特殊之处?”

牟莹问道。

“这另外一块砚台,其实也是国礼,只不过是另外一位大人送给脚盆首相福田康夫的。

上面雕刻的是中国图腾,所以也叫《中华图腾砚》。”

张天元解释道。

“没想到两件都是国礼,端砚虽然厉害,不过这制作端砚的匠人,怕也是非常有名吧?”

柳梦寻问道。

张天元点了点头道:“那是当然。

这个人叫李铿!

1978年,邓大人赴脚盆访问进行‘破冰之旅”前夕,外交部派员专程赶到中国砚都——广省肇城市,委托端溪名砚厂赶制8方端砚精品。

李铿当时还是个小伙子,他知道,罗丹的雕塑《情人的手》,是他对情人的爱在石头上的温情流淌;

凡高的《向日葵》是他渴求阳光的灵感再现。

冰冷的砚石里,有燃烧的生命。

端砚,作为国礼,不能只雕花鸟虫鱼、云龙雨凤,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周大人当年东渡扶桑的诗句‘大江歌罢棹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其脑海里浮现。

李铿在砚池的上部雕以龙的纹饰,象征中国。在龙纹下刻一轮旭日,喻为脚盆;下面相连的海浪,象征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周大人的诗句巧妙地融于砚中。

富士山下,樱花盛开。

脚盆首相官邸,张灯结彩。

邓大人将那方《周大人诗词砚》隆重地送给了脚盆首相福田纠夫。

从此,脚盆掀起了端砚热。

2008年,胡大人赴脚盆进行国事访问,被国际称为‘暖冬之旅’。

制作国礼端砚的任务又落在李铿身上。

李铿经过数日的思索,创作出了《中华图腾砚》,砚体为鼓形,喻为‘鼓舞’,

上雕中华图腾的传统纹饰。

胡大人将《中华图腾砚》送给脚盆首相福田康夫,福田康夫爱不释手,赞不绝口。

时隔三十年,脚盆两任父子首相,得到不同年代中国最高领导人赠送的国礼端砚,均出自李铿之手。

小小端砚,承载着历史的重托,成了联结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纽带。”

“好厉害的人,端砚固然让人喜爱,不过这大师的雕刻,更让人神往。”

柳梦寻感慨道。

张天元笑道:“李铿蓬荜出身,自古雄才多磨难啊。

他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

他的父亲李毓英曾在国党中央军校读过书,1938年在广省韶关抗日大战中,少尉军衔的他冲锋陷阵,浴血奋战。

不久,李毓英转到肇城中学任军训和体育教师,岭南美术大师李雄才在该校教美术。

1957年,因‘历史污点’,李毓英身陷囹圄。

父亲的遭遇,使李铿幼小心灵惨遭戕伤。画画,成了他唯一逃避现实与烦恼的伊甸园。

不久,其弟妹相继出生,多病的母亲靠做点针线活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身为长子的李铿正在读初中,目睹孱弱的母亲拖着沉重的家庭之舟蹒跚而行,弟妹饿得哇哇啼哭,他只能含泪弃学打工,帮着养家糊口。

李铿曾说过:‘那年我才16岁,去砚坑时,书包里装满了书。’

麻子砚坑位于肇城外30里,坑洞狭长弯曲,幽暗潮湿。

采石工们躬腰凿石,挥汗如雨。

小李铿精瘦的身子骨,拉着上百斤重的砚石,匍匐前行往洞外拖……

冷月如钩,烂柯山被黑夜吞噬。

师傅们如雷鼾声和羚羊峡轮船汽笛的悲鸣,不绝于耳。

李铿每晚都加班,替师傅们磨利几十把钢凿,以备次日使用。

忙完回到工棚里,一灯如豆,展卷苦读,天文地理、历史人文、工艺美术……他都如饥似渴地学习。

炎夏酷暑,山蚊叮咬;数九寒天,北风袭骨。

周大人少年时的述志诗,成了他在逆境奋进的励志名言。

也是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创作国礼,获得灵感突破的契机。”

“这个人的经历也的确是坎坷,唉,当年那个时代,真得是让人有些唏嘘啊。”

萧峰锐叹了口气。

他并未经历过那个时代,不过祖辈上是经历过的。

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不可能简单说好或者坏。

“后来呢?”

女孩子总是会有些同情心,对于李铿后来的发展,自然非常关切。

“经历磨难,许多人可能见不到彩虹,不过李铿是幸运的,他后来投师学艺,吹尽黄沙始见金!

一年后,李铿进入肇城市工艺厂,被肇城端砚界领军人物罗星培收作徒弟。

在三年学徒期里,李铿给砚石凿大坯、平底、围石、做花、打磨、抛光……罗星培教他使用不同的刀具,

作深刀、浅刀、斜刀、细刻、线刻、缕空、通雕等技法。

李铿第一次在砚石上设计的《丹凤朝阳》图案,兴高采烈地拿给师傅看,却换回一盆冷水:“布局不合理!”

罗星培指出应修改之处,并用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皆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来勉励他。

于是,李铿牢记师傅的谆谆教诲,想起诗中淘金女的艰辛,他熬夜设计,反复琢磨造型与布局艺术。

1971年,李铿被派到广省工艺美术培训班脱产学习3个月,其艺术素养得到了提升。

李雄才的学生画家李国华,时任肇城工艺厂的厂长。

李雄才经常来厂里给工人讲课。

李铿凭着父亲与李雄才是昔日同事的关系,深得李雄才的教诲。

端砚制作要‘因石构图,因材施艺’。

李铿又从徽省歙砚、甘省洮河砚、晋州澄泥砚等大师们的作品中得到借鉴。

1972年初,该厂开采到一块优质砚石,圆形胭脂火捺,直径达13厘米。

有老师傅提出:大火捺似衔山的夕阳,可制《百鸟归巢砚》。

而李铿则建议:“这设想与石品贴切。但常言道:‘鸟倦还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百鸟归巢,难现生机,有没落之感。”

“铿仔,你认为该怎样设计呢?”在众人追问下,李铿直抒己见:“近日国府下发了周大人签署的关于振兴工艺美术的46号文件,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春天到来了。

依我看,那大火捺酷似喷薄而出的红日,将它做成‘百鸟鸣春’砚,表达‘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主题。”

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