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宋威阅读> 第三十章 神童与宰相(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章 神童与宰相(上)

“诏诸路漕臣令所部官吏条茶、盐、矾及坑冶利害以闻。”

这是转运使衙门三日前收到的圣旨。

漕臣者,狭义上是指管理漕运的官员,但所部官吏的范围就广了,其中就包括转运使。

今岁官家(皇帝)启用了范仲淹、韩琦和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这大概就是内容之一吧!

陈贯在想,朝廷下诏询问诸路转运官吏,让条陈上奏茶盐矾矿等官营行业利害,这是要进行改革吗?

官家明诏,自然不可懈怠敷衍,可这条陈该怎么写呢?

陈贯为此已经烦恼了两日,此刻听到孟韬这番侃侃宏论,顿时眼前一亮。不知官家和衮衮诸公闻之会作何反应?

陈贯沉吟许久,淡淡一笑,别过孟韬之后便伏案奋笔疾书……

……

利州距离东京汴梁的路程很远,行人靠两条腿走上数月也不足为奇,但驿站的快马不过几日便能到达,从而保证朝廷政令通达,官府文书往来及时。

几日之后,陈贯的奏疏便进了汴梁皇宫垂拱殿,送到了大宋皇帝赵祯的御案之上。

赵祯今年三十出头,正是男人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对于这位大宋皇帝而言,也正是意气风发之际。

他十二岁便登基为帝,但朝廷大事都是由辅政的章献太后刘娥做主,早年间赵祯一直活在刘太后的羽翼和阴影之下。

哪怕刘太后已经去世十年,但遗留的影响依旧很大,前边的宰相丁谓,而今的吕夷简,这些所谓的顾命老臣“掣肘”着实不小。作为一个皇帝,他还没怎么体验过乾纲独断的滋味。

直到今年,吕夷简垂垂老矣,不出意外,年底前便会致仕。赵祯终于有机会可以大展拳脚,恰好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都上书痛陈弊政,极大激起了皇帝的改革作为之心。

也正是因此,才让他走出皇三子赵曦夭折的阴影。提及此事,又是赵祯的一件忧虑烦心之事。

他已经三十一岁了,可三个皇子接连夭折,而今膝下荒芜。在讲究血脉传承的年代,子嗣问题何其重要,平民之家都要有个儿子侍奉终老,继承家业,死后供奉血食。

皇家的问题就更为严峻了,身为皇帝,赵祯不担心无人侍奉,可百年之后皇位谁来继承呢?将来灵位立在太庙里,谁来给自己供奉香火血食?

早年皇后曹氏把汝南郡王赵允让家的十三子赵宗实养在膝下,为的就是以防万一。直到后来皇子出生,赵宗实才被礼送回王府。

可是很遗憾,自家的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近来又有大臣上书让陛下为国本计,养宗室子侄于宫中。

对此,赵祯心中满是怒火,大臣们这是逼自己过继儿子啊!

可自己才三十一岁,正当壮年,再生个儿子很难吗?上书的臣子是在诅咒自己断子绝孙吗?

父子两代子嗣艰难,赵祯多少有那么一丝不自信,但还是不愿意便宜了旁人,他始终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至于养宗室子侄于宫中,想在事实上获得皇子的地位和威望?未免也太着急了吧?一个个都安的什么心?

赵祯强压心中怒火,“婉言”拒绝了,而今他的注意力都放在新政之上。前些天听从范仲淹等人的建议,下诏让诸路条陈茶盐等诸项利害,为的就是了解其中积弊,适当加以改革。

不过大多数漕臣和转运使的奏疏都没什么营养,要么不痛不痒,要么认为该维持现状,甚至有敷衍之嫌。

赵祯有些生气和失望,大宋果然积弊颇深啊,臣子们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实在不敢恭维。还是过去太惯着他们,以至于臣子们没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意兴阑珊的赵祯再次拿起一份奏疏,本来没当回事,可粗略浏览之后顿时眼前一亮。

“利州路诸州县茶桑……官府收茶耗损过多……运输费耗增多……此番赐茶西夏,茶商献砖茶之法,解蜀道运输之难……”

赵祯坐直了身姿,开始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这份奏疏言之有物的态度让他很满意。而其中提及的内容,也真正触及茶政弊端,还有这个砖茶之法,似乎也颇为有趣。

接下来看到的文字,更是让他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好。

“开辟陇南商道,与羌人互市贸易,以茶酒丝绢换取战马……借青唐内斗,宋夏停战之良机,谋取陇南川西之地,以获牧马之所……不谋河湟,则难平西夏,不平西夏,则无以复燕云抗契丹……

互市榷场不绝,茶酒丝绢大肆贩卖党项诸羌,使其如昔鲜卑诸胡,尽起奢靡之风,而无斗狠争雄之勇……商贸文教之力无孔不入,几有兵戈未竟之效……”

“好啊!”

没有战马,以步抗骑是大宋军事上的劣势。大宋一直有谋取牧马之地的心愿,但陇右塞北草原尽为胡人所占。

这份奏疏里提到陇南之地,这个什么“若尔盖大草原”,因为紧邻吐蕃高原之故,似乎一直被忽略了。那里盛产的河曲马倒是赫赫有名,可惜青唐每年贩给大宋的数量实在有限。

如果能用茶丝大量换取马匹,那自然最好不过,茶马商道很有吸引力。还有这个谋取陇南,觊觎河湟的设想,也让人怦然心动啊!

角厮罗和李元昊乃一丘之貉,都是狼子野心,岂能容他们一直猖狂?

至于茶丝用品倾销草原之法,似乎也不错,李元昊严禁汉俗大概就是这个缘故吧?

如果党项人都骄奢靡费,失去勇武之心,西北几番激战,恐怕会是另外一番结果。大宋也不必“低声下气”岁赐,国家蒙羞,他这个皇帝也觉得窝囊。

赵祯注意到,落款是利州路转运使陈贯。他知道此人乃真宗朝进士,素喜兵略,所以这些兵法谋略之言便有足够的说服力。

不过末尾处有一段说明,此论源自兴元府定军山茶商之子孟韬,前唐孟浩然之后,年十五,聪敏博闻,盖因其父阵亡于好水川之役,常思复仇报国之念而献此策……

十五岁的少年,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果真是少年英才,后生可畏啊。实话实说,单单是奏疏上这番话,赵祯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觉,只是他不会公开承认。

“宣宰执入垂拱殿议事!”

猛然间,赵祯心中生出一个念头,让宰相们听听这番话。看看这个叫孟韬的少年,是否能与十四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的晏殊一较高下?最好是让晏(殊)相公自己来评判……

*

PS:忘记说明一下,陈贯为历史人物,字仲通,真宗朝进士,有著作《兵略》;李喆则为小说杜撰人物,实在查不到当时的兴元尹姓名。

正好周一,求收藏,求推荐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