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的编制是按美海军6战队的编制编成的,一个营有五个连,分别是三个步兵连一个火力连及一个营部连,总人数大慨有九百人左右(一个连两百人左右)。
黄敬福设下的埋伏就是把部队平均分配……它选了一道圆弧形的公路做为设伏点,并在凸出面将六个步兵连分成三个部份每个部份两个步兵连一字排开,两个火力连则安排在三个部份的中间,营部连则做为预备队。
对黄敬福这个安排,张弛还是赞同的。
如果按一般人的想法,类似这样的埋伏就应该在公路两边设伏,这样就可以对日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且使日军无路可逃。
但是,这种战术明显对于地形及将要实施的毒气战术及环境不符……
地形上,公路两侧一片平坦,如果是埋伏在公路两侧的话,就会出现子弹、炮弹打向自己人的情况。
毒气战术上及环境上,毒气一打就得戴防毒面具,而且将要到来的战斗很可能还是在黑夜,如果两面同时朝中央的公路夹击……在这种可视距离极短的情况极有可能造成误伤甚至会打成一场乱仗。
只在公路一侧埋伏就基本不存在这些问题……对面的肯定是敌人,完全可以放开了打。
五点十分,部队已经做好了埋伏工作。
东北地势较为平坦,这样的地方原本并不适合埋伏,尤其是大部队的埋伏……一眼就看到头了嘛,就别说汽车、坦克了,连人都很难藏得住。
幸运的是这时是风雪天,天上的下的雪可是帮了大忙,两个营的部队一千七百多人,只要趴在雪地里不动弹,不一会儿功夫就是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现不了。
甚至张弛还有时间将两辆九七式坦克给隐藏起来。
五点二十分,迫炮部队均已就位并设好了诸元。
迫炮部队用的是张弛等人从“研究所”带出来的日军的迫击炮……毒气弹是按日军迫击炮口径生产的,所以用日军的迫击炮射更安全。这让迫炮部队有些紧张……毕竟他们已经有段时间没使用鬼子的迫击炮了(以前在国内战场时有用过),而且还没有较炮,能不能打得准那完全只能凭感觉。
但张弛告诉他们这不是重点……毒气弹并不一定要打得准才有用,只要打在附近炸开能把毒气扩散出去就可以了。
这不由让迫炮部队的战士们松了口气,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还是有把握做到的。
五点三十分,毒气弹一批批的分到迫炮部队手里,前线的战士们再次检查了一遍装备尤其是防毒面具。
这时候才分毒气弹的原因,是担心战士们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炸弹所以难免会紧张或是疏忽出什么事故。
不过事后证明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战士们对于这“毒气弹”别说有疏忽了,一听到这名字心里就莫名其妙的一抽,然后脑海里很快就会想到以往见过的死于毒气弹的战友、百姓的惨状,所以哪里还敢不小心。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鬼子上来了。
可是战士们趴在雪地里左等右等,一直都等到天色大亮了也不见鬼子的踪影……确切的说,鬼子倒是有,只不过都是些从乡镇汇聚到齐齐哈尔的小部队,及后勤补给车队,从齐齐哈尔方向往回走的就是运送伤员、尸体的车队,那车队一路开一路滴血,弄得公路都变成了刺眼的血红色。
“师座!”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趴在张弛旁的黄敬福就忍不住问了声:“情况是不是有变?鬼子的第54旅团怎么还不上来?!”
张弛也觉得奇怪,得到的情报说是在天亮前就会赶到,可是现在都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
让战士们潜伏久一些没有问题,受过严格训练的远征军战士这点耐力还是有的。但这就会面临另一个困难……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的潜伏着,就算战士们能凭着毅力坚持,时间一久还是不可避免的冻伤甚至冻死。比如黄敬福说话的声音就有些抖……其实就连张弛自己也都有些受不了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日军第54旅团到这时还没上来呢?
是他们已经过去了吗?还是知道有中**队在路上埋伏?或者是走另一条路了?
想到这里,张弛就缓缓扭头,朝躲在坑道里通讯兵道:“把情况给粱参谋!”
“是!”通讯兵会意,当即就电向粱参谋询问情况。
不一会儿就从粱参谋那收到了回电。
原来,日军第54旅团此时已经赶到了龙江,不过因为齐齐哈尔方向的战局对日军有利,而且日军第54旅团连续几日急行军,所以细川忠康就命令第54旅团暂时在龙江休整,估计要到晚上才会赶往齐齐哈尔。
一听这情报张弛和黄敬福就不由愣了……要到晚上才会赶往齐齐哈尔,那不就是说,远征军要在这里潜伏一整个白天?那时就算日军第54旅团上来了,远征军战士也已经被冻得无法起身进攻了吧!
张弛心里那个气啊,这费尽心思的计划了这么久布署了这么久,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出了这么个意外?!
而且这一仗甚至还可以说事关整个远征军的生死……如果不能重创日军第54旅团的话,齐齐哈尔很有可能就守不住了,于是整条战线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
难道就这样认输了吗?
不行,张弛输不起!
但现在又能怎么办呢?
进攻龙江?那可是日军一个旅团,兵力要比二营、三营多好几倍!这样贸然进攻就算能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五百!
“师座……”黄敬福抽着凉气说道:“要不,我们先撤下去,休整一会儿再上来设伏!”
“不!”张弛摇了摇头,这会在雪地上弄出很多痕迹,鬼子想不怀疑都难。
想了想,张弛就说道:“计划不变,我们来个引蛇出洞!”
(未完待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