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的御书房,崇祯皇帝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心中的兴奋与忐忑交集上下,手捏着皇太极的议和文书,焦急的大步甩着胳膊走动,让所有太监宫女们一个个眼花缭乱。
崇祯严格下旨,今日无论是谁,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绝对不见,孙承宗卢象升,以及户部礼部尚书或者是一些重要朝臣,带着各自急迫的目的几次求见,都被他坚决地挡在了门外,但却独独下密旨招见鸿胪寺卿王友仁。
之所以召见他,因为这时候的崇祯心情是复杂的,复杂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刚刚鸿胪寺转来了议和文书,在这个合议文书里,皇太极做出了最大的让步——第一点,撤掉国号,去掉帝号,恳请崇祯封自己为辽东王,纳贡称臣,自己将派三子进京作为人质,宣誓永不背叛。
对等的条件就是,两方以现在的交火线为界,以东以北地区,划归皇太极这个辽东王管辖,国朝不得派任何官员入住,作为藩王,皇太极将每年向大明王朝,纳贡辽东特产,人参鹿茸貂皮东珠等等若干,作为回赠,国朝应向辽东王每年赏赐,白银200万两,捐帛200万匹,,生铁200万石,还有其他各种物质等等。
第三点,双方处罚各自掀起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大明朝,交出吕汉强,卢象升,王大壮,陈亮,许杰,等等等等。
而辽东王,也交出杜度,苏克萨哈,杨古力三旗旗主,以及以下各级将佐。
这个议和条件,在崇祯看来是相当公平的,同时现在人家已经兵临城下,他皇太极还能提出这样低三下四的条件,可见皇太极议和的心是多么的诚恳。
其实这场皇太极家族与大明国朝的战争,已经打了几十年了,大明朝为之损失无数,大败连连,就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差一点将整个大明帝国拖入崩溃,走向灭亡,虽然最近几年在吕汉强的努力运作下,大明朝走向了中兴,但依旧被这场战争所拖累,在崇祯的意识形态里,如果将现在投入到这场战争的钱,转而投入到国内,大明朝早就河晏海清了。
还有一点,也是崇祯皇帝深深懊悔怨恨,那就是吕汉强的崛起,在崇祯的逻辑里,吕汉强的崛起是跟辽东战争有着直接关系的,如果没有辽东战争,吕汉强就不能掌握军权,他只能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不管他怎么折腾,都要白白的为自己劳心劳力,而只要某一天自己不需要他了,只要派出三五衙役一道圣旨,就完全可以让女吕汉强,步入万劫不复之地,何必出现现在这个状状况,培养出了一只老虎,一直对皇权一只虎视单单的老虎?
一切都是这该死的辽东战争,这个战争早就应该结束了。这次皇太极能够俯首称臣,甘心议和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谓天下大吉,也正好,用这种办法,剥夺吕汉强的兵权,彻底的铲除吕汉强的所有势力,而让天下无言以对。
现在,在崇祯的心中,议和两个字一再轰响,在他看来,只要议和,一切的矛盾都将迎刃而解。
崇祯虽然有这样的心思,但这时候却无论如何这句话不能从他的嘴里说出来,因为这个大明国朝中原历史上历届王朝不一样,这是一个最有血性的朝代。
这个王朝对叛乱,可以接受容忍,可以允许那些叛乱的流寇接受招安投降,因为在明朝的所有皇帝内心里,都还存在着一份根深蒂固的农民情结,在他们的心中,这些百姓不管怎么样的造反,毕竟都是大明的子民,只要放下武器投降,那就依旧是大明的臣民,在这一点上,在后世崇祯表现的最为优秀,农民军都挖了他家祖坟,这个在普通百姓都绝对是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最终崇祯却只是下了罪己诏,然后这些挖祖坟的凶手,在恳请投降的时候,崇祯也欣然接受。
而大明朝的历代皇帝对于外敌,却表现出了决死的铁血与不屈。且不说大明帝国开创了天子守国门的先例,就是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英宗皇帝被俘,蒙古瓦剌荣膺中来要挟大明朝廷,让大明纳税称臣,结果,大明朝廷竟然致被俘的皇帝不理,干脆在国内再推一个皇帝,直接将英宗推为太上皇,那个意思就是告诉你,你手中的已经是太上皇了,你愿意杀,愿意养着随你便。
当瓦剌大军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大明的首铺于谦亲自披挂上阵,集结军民22万,列阵京师九门,全城百姓,更是全家上阵,最终大败瓦剌联军,然后发起决死的反攻,即便瓦剌将英宗皇帝绑在大阵之中做挡箭牌,却依旧不能阻挡大军的推进。
有这样的铁血血统,如果这时候崇祯同意和满清议和,那他就开创了大明朝列祖列宗的最坏的先河,无论他以前和以后会取得什么样的辉煌业绩,千古骂名,这个锅他是背定了。
既然这个罪名自己不想背,那就必须找一个人来背,于是,他相中了鸿胪寺卿王友仁。
王友仁是铁杆儿的东林党人,平时好大言,总作标新立异之论,也算是把东林党人为反对而反对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致,也就是说,在总的效果上看,他是继袁崇焕杨鹤之后,大明朝的第三个大嘴巴。
大嘴巴也有大嘴巴的好处,那就是他们都有一批被他洗脑了的拥护者,所以这个王友仁在朝堂上下,颇有一帮拥护者。
最主要的是这小子有前科,从他当官那天开始,就对这辽东战争多出反对之言,有时候言辞激烈到与人动手的程度。
但在那个时候,他的言论还不被大家所接受,为此,他自己还常常感叹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天下皆醉他独醒。
好了,这次机会来了,那就由你来提出这件事情,然后我做个顺水推舟吧。
接见了鸿胪寺卿王友仁,少不得温言抚慰一番,然后崇祯就提出了这次满清过来议和的事情,征求这位鸿胪寺卿的意见。
(本章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