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建设盛唐阅读> 第七节 药店学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节 药店学徒

张先生点点头道:“来了,先去后堂帮忙,刚进了一批药材。”

“是!”小宝转身出堂,望着他的背影,张先生若有所思。

这个小学徒乃可造之材也,东西一到他手里,没有学不会的,学识是一日千里,贯通融汇,且能举一反三,若肯定下心来,必成杏林高手。

且为人诚实勤劳,礼貌待客,嘴巴很甜,推销药品几乎没有落空的。

可惜的是他心不在此,顶多是学一技之长而不会以此为职业,不然授其衣钵,乃是美事。

……

回春堂乃前堂后厂的形式,所谓的厂实际上指的是加工场地,就设在后堂,当小宝步进后堂里,小小的院落里挤了十数人,开四口锅,干得热火朝天,数名伙计正在炮制中药。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炮制就是要保留有治疗作用的成分,去除无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便于服用,提高疗效,许多中药都要经过炮制才能够起作用。

见到小宝到来,大伙儿齐声欢呼,都说救星来了。

他打声招呼,系上围裙,赶紧上去帮忙。

铁锅炒药!

中药炮制中的炒法是将药物置于炒锅内,用中火加热,标准是翻炒至药面焦黄。

这里要懂得控制火候和手法,火大了,动作慢了,容易焦。火小了,长时间焗着药材会影响药性

火炭热力迫人,小宝手握铁铲,用力地翻动。

药气不好闻,热气更不好受!

随着铁铲翻动,热浪滚滚,药气愈发浓郁,每一铲动,扑面而来,熏人欲呕欲昏!

做药店学徒不是那么好做的,首先是做苦力,得将大把大把的中药扛进库房、扛进扛出,作辨别、清洗、晒干和预加工等等准备工序,这些活儿当然得由学徒去完成,接着就是重要的中药炮制,师傅教过后,除了名贵中药,大部分的工作由学徒们来做。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血余煅炭后能止血。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可以说,每一个步骤都有学问,要加热火力是多少、加热多长时间、翻炒的手法等等,制药师傅可没有这么多时间仔细教的,顶多是说一说而已,更有“留一手”的坏毛病,学得多少,这就看中药学徒眼明手快和悟性了。

他们得从基础的中药炮制:蒸、炒、炙、煅,以及制作丸、散、膏、丹开始学起。过去民间有“靴帽茶药,四大苦行”的说法,提的就是这四种行当是辛苦活儿。要知道在过去炮制药材、制作成药不像现在有各种机械,不管酷暑三伏还是寒冬腊月,都在院子里手工操作,炒药手上烫出水泡、被熏得双目发赤都是常事。

不说别的,就拿中药饮品的“切片”来说,要切得厚度均匀,刀功必不可少!

而想练出手活稳重,出刀精细,练得腰酸背疼手麻是很正常的。

除了粗重活儿,中医学徒得学大量的医书,分三步走,首先,背诵浅显的入门医术,大夫把一些简单处理的段落告诉给学徒,也就是一些初级的教材,内容不一,先行背诵。其次,得背诵大本医书,例如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名篇,并听师傅讲解。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足足有九九八十一篇。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

将书籍背熟,那时候可没有人手一本的印刷品的便利,一本医书售价高,学徒们往往要自行抄录。

学徒的第三步,跟师临诊,学习开方。并看医案。这是正规的学习中医步骤,老中医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医案是大夫的最大秘密,有病情分析、诊断的依据和开药的药方,所谓“法不轻传”,可以去看医案的学徒,基本上接近于大夫的徒弟,属于师生关系,而不是学徒了。

换言之,当中药学徒,必须文武兼备,武的是指要有力气,扛包要大包上,炒药要能出大力,要有体力,能持久工作;文的是识字,古时候的繁体字和文意生涩难懂,文盲多,智力不高者(往往是四肢发达之辈)看得两眼晕花都看不出一个所以然。

即便能看得懂医书,理解其意,大段大段的篇幅背下来,也令人生畏。

诸多学徒中,冯小宝的能耐最大,他力气大且不算,还相当的灵巧,能够举重若轻,动作快,炮制药材成品率高。

他的刀功非常厉害,切片每一片都厚薄均匀,炒制药材恰到好处,用师傅的话来说他的快准狠已得三味,手很稳,天生合适吃这碗饭。

为人勤奋,遇活第一个上,从不偷懒。

以他的知识面,虽然简体字和繁体字有很大的不同,可是汉字的体系属于“红花白藕青荷叶,简繁本来是一家”的范畴,在经过他灵活的大脑转化后,小宝把繁体文章整段整篇地背下来,不在话下,也由此学会了分辩繁体字。

若不是他懂得韬光养晦,不把他倒背如流的事情说出来,大伙儿会将他当怪物来看待:“一个走江湖的子弟,都没有开蒙(进学),就可以断文识字,岂不怪哉!”

在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后,冯小宝就可以帮上很大的忙了,这样的学徒谁不喜欢!

大夫、制药师傅都给他开小灶,待他是有问必答,别人可没这么好的待遇,顶多是一句“仔细看着”而不会有什么讲解。

他后来据上,隐为学徒中带头大哥身份,可是没什么人妒忌他。

因为他识做人,嘴巴甜且不算,能说会道,还施以小恩小惠,乐于助人,或者指点别人几句,大家干活累了,买些烧饼分给大家(他在家里拿钱,冯大宝又唠叨了,说他败家),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也就不好意思了。

关键是他放出些少声气,大家都知道他心志不在此,也不会在此地开堂执业,不来竞争。

这么一来,谁也不想与他作对,都想着给自己留条路,多个朋友。

……

当中药学徒辛辛苦苦,还对人陪尽笑脸,小宝所为何来?

学一技之长,为将来防身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小宝的远大志向,他要利用中医,建立起城市的医疗保健体系,为将来从军作准备……呵呵,扯得有点远啦,现在嘛,他得努力学习。

他学到了很多东西:

炮制中药,中药药用部分需要净选、特别注意分拣,除去药物中的泥沙、夹杂物以及霉败品,尤其对于变质中药如虫蛀、发霉、变色、走油的中药等不可用,有用的药材则分离其不同的药用部位,做到一丝不苟,以期最大发挥其药效。制成药剂时用到的各种辅料尽量统一标准,放入药剂的辅料如酒、醋、盐、蜂蜜等,在当时没有什么标准可言,往往专门采卖某家店铺的进货。要知道同一味中药,经过添加不同的辅料炮制后起的作用各异。此外,炮制中药和制成中药制剂时的火侯都很重要,过热不可,加工的时间短了也不行,这里面不是看看就可以学到的。

实习看病时经历的症状,对应的医案(他还没出师,先作出初步判断,由大夫作最后决定)等等,一一记录下来。

没有谁知道,被众人公认为聪慧的小宝,回家作了多少的笔记,往往从药铺一回到家,就开始作笔记,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接下来就是背书,在家里除了习武、吃饭与睡觉三件事之外,不停地背书,就算是以他的超人智力和记忆,他从不懈怠。

这是他后世的为人处世,不高估自己,不小看事物,解决小事,也要以苍鹰扑兔、牛刀杀鸡之势去做去办,确保成功。

事实上,他做得不错,他背下的医书,在几十年之后还能记得清清楚楚,派上用场。

……

且说小宝足足忙了两个时辰方才停工,已是暮色四起,院子里难看清楚了。

饶是小宝体力过人,也觉得相当疲劳,心忖道:“虐待童工啊!”

他并不知晓他的出生年月日,那是他父亲忘记了,不过他肯定是在少年时期!

换作后世,数名象他这般的半大孩子都在吃力地劳作,早被劳动部门找上门,报纸曝光了啦。

停工后,与众不同地是他作了一套柔软体操来松懈筋骨,不用说,那是他后世带来的,他则推说走江湖时看到的,反正没人出来认版权。

本来太极也不错,可是作为敲门砖,未来用在豪门贵族身上,法不可轻传,别人现在跟他学柔软体操他是非常乐意去教。

有人送来了晚餐,学徒和伙计围拢在一起吃吃喝喝。

冯小宝吃得很斯文,甚至他还将属于自己定量的馍送给一些大胃口的伙计吃。

如此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大家的进一步称赞,不过没有谁知道他根本不担心他吃不饱------回家后他有夜宵吃,还是很丰盛的夜宵,当然他不会对任何外人说,以免引发大家对土豪的嫉恨。

夜宵!

小宝的爹第一次听到这个新鲜的字眼时几乎要暴走了!

走江湖时风餐渴饮,经常是一日两顿,有时一天吃一顿饭,最惨的时候连饭也吃不上!

听听,这个败家子,居然一天四餐,地主老财也没他这么奢侈!

不行,我得教训教训他,让他清醒过来!

冯大宝蒲扇般的大手扫向冯小宝的脸蛋时,他不闪不避,目视父亲,冷静地道:“神仙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

冯大宝的手停住,剧烈地颤抖起来,他越发看不懂这个儿子了。

好在再怎么变,他都是他的儿子!

从此小宝就有了夜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