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虎阅读> 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弹

李啸对西南的唐军兵马提前安排,可谓未雨绸缪效果极好。

果然不出李啸所料,在李啸的改土归流政策下颁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四省之地,果有总共多达二十余部的土司造反。

其中,那些兵马最多,地盘最广,且向来不服唐军者的当地大土司十余家,几乎全部造反。而与唐军原本保持中立状态,要求在一年之内改土归流的中小土司,则有三分之一反叛。至于与唐军关系良好,且未收到改土归流之令的小土司,造反者则是一家都没有。

如果是在未灭大西国,且西南诸地还有许多残余明军之时,李啸的改土归流措施,当不会如此激烈,而在现在,西南地区已彻底平定,北面的大顺又与自已签定了和平协议。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李啸,当然要抓住机会,将他们来个一网打尽。

李啸立即下令,让那些早已做好准备的唐军兵马,立刻出动,对反叛的各大土司势力,严加剿灭一个不留。

毕竟,现在这四省之中,势力最大的土司,兵力亦不过三千多人,其余者多为千把人而已,其装备与武器亦是十分原始与简陋。故而,对于兵力雄厚装备精锐又有大量火炮助阵的唐军来说,这点可怜兮兮的土司兵马,还真不够塞牙缝呢。

同时,李啸又要求,在消灭了那些叛乱的土司兵马后,要将其部众从其所驻山地全部移出,统统发配海外,然后在各地打散安置,以彻底消灭其残余势力。而其空中的土地,则让四省的汉民入驻接收,从而彻底改变当地的民族成分,实现长治久安与永久太平。

很快,西南各地便是捷报如雪片般传来,各地的土司兵马,在唐军的进剿面前,近乎一触即溃,纷纷乞降。

而就算有一些胆大者要死守山寨,但他们那简陋的防备措施,在唐军的重炮轰击下,亦是不堪一击,皆是被迅速荡灭。

所以对于这些土司的叛乱,频收捷报的李啸,已是丝毫不放在心下,现在的他,倒是在重点关注一项这个时代的全新事物。

这便是,在穿越小说中大出风头的米尼弹。

历史上的米尼弹,是为了解决前装线膛枪精度和射速不能并存的尴尬而设计的。在十九世纪中,约1849年,这个困扰了前膛枪制造数百年的问题,被一个聪明的法国上尉米尼,用很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就是米尼弹。

所谓的米尼弹,实际上就是一种扩底尖弹。他的子弹直径同样比枪管小,甚至可能比圆弹还小,这样装弹就很方便,可以轻易塞到枪管中去而保证不卡弹。

而米尼弹的底部并不是圆的或者平的,而是在铸造时于子弹底部留下一个圆锥形或杯状凹洞,这凹洞边缘就是比较薄的铅皮。当灌入黑火药,在将米尼弹推入弹膛时,其弹底杯状凹洞自然也会盖住火药。

而当步枪开火时,黑火药迅速膨胀,在推进子弹之前会先撑开米尼弹弹底的铅皮,此时膨胀的米尼弹的弹底就自动密合枪管并咬合膛线,并迫使子弹旋转。

也就是说,米尼弹的出现解决了前装线膛枪装弹困难,滑膛枪射程精度太低的问题,完美结合了前装时代的前装枪与线膛枪的两大优点。使用米尼弹的前装枪有一般水平的射击速度,同时又有着线膛枪的射程、精度与威力。

这样的改进,使得步枪的威办与效果,超过了当时的火炮,成为当时战场上的决定性武器。而李啸最为看中的,就是这个射程——高达300~500码,也是最高射程约为450多米,大约可换算为,可达600多步。

而直到拿破仑时期,那个时代的滑膛火炮,精确射程不过区区300码而已。也就是说,使用米尼子弹的步兵,虽然组成密集方阵时仍然会被炮兵严重杀伤,但是在解散成小编队散兵队形时,却可以接近到射程内精确地点杀炮兵。这种特性让火炮的设计开始出现巨大的转型,线膛炮开始出现,并在克里米亚战争与美国内战后一举将滑膛炮踢出战场,使得线膛炮全面取代滑膛炮。

实际上,米尼弹的威力不只如此。它出现的结果是直接迫使拿破仑时代的步兵密集方阵、密集线型队列完全解散。

当然,只是解散方阵而已,散兵射击线还是要保留的,毕竟这还只是前装枪,必须站立装弹,每分钟大约只有3发射速,排队枪毙的本质并未改变,只不过杀伤力与杀伤范围大增而已。

19世纪中的1850年以前,不管是拿破仑时代,又或者古斯塔夫时代、西班牙方阵时代,欧洲各国即使知道大炮对密集队列杀伤惊人,但是因为燧发枪射程实在太短,所以明知前是虎口,仍然得乖乖排成方阵进行排队枪毙。这样的战术从火绳枪发明以来,持续了300多年之久。

但是当米尼弹出现,步枪射程一举提高到500码,这是增加了5~10倍。密集方阵立刻变得毫无意义——你排成这种方阵不用等敌方炮兵来轰杀,步兵用米尼弹长程射击就可以把你屠的干干净净。

正是米尼弹的出现,让从古希腊以来绵延两千年的的步兵方阵,彻底退出了战场。

不过米尼弹并不是非常有名。因为他出现的太晚。19世纪中恰好是科技大发展时代。同时期还出现了后膛撞针枪这样的东西,因此很快就把米尼弹的光辉给掩盖了过去。

但是在目前来说,它却是最好的一种武器:因为米尼弹非常好作,他比拉膛线的技术需求还更低,连机器都不需要。

一般铸造火铳圆弹,都是用一个铁模子,灌进融化的铅铸成铅弹。这种模子小到可以随身放在口袋中携带。一般是直接配发给步兵一个这种模子和几斤的铅,让步兵在扎营吃晚饭时,自己用营火融铅铸造次日使用的子弹。

当然,平时大规模冲制再统一分发铅弹,也是可行之策,不过由于铅比较软,摆放与行军过程时,很容易因为碰撞而变形,一般还是习惯让士兵在战前临时铸造。

而米尼弹,不过是把这个铁模子改变里面的铸造形状而已。因此毫无任何技术水准。而仅仅只是这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把有效射程增加近4到5倍。

实际上,还不只增加射程而已。他还同时增加了威力,并降低了火药的用量。

原因很简单,在火铳给圆子弹留下大量游隙时,有很多火药都泄漏出去被浪费掉了,而不是用来推送子弹。而米尼弹的扩张弹底,则可以彻底密封枪膛,大幅提升火药的利用率。因此火药可以装得比较少,又拥有同样甚至更高的威力。

而火药装的少,膛压自然降低,如此一来,新出的枪管便可以做的更薄,同时后座力也降低,更有利于瞄准。此外,米尼弹因为是尖弹或者长弹,因此在同口径下,他的质量是可以做的比圆弹大。这也就是说,在维持弹头质量与威力的同时,可以缩减口径,并进而在维持倍径的同时缩短枪管。这除了给枪管减重外,还可以增加子弹穿透力,达到更好更优秀的杀伤效果。

不过,米尼弹其实不必然需要做的和圆弹一样重或者更重。因为密封与线膛优势,让他有了更高的初速、威力与射程。也就是说,大口径不需要了,可以在缩减枪管口径、子弹重量与火药装填量的同时,维持更大的射程与更强的威力。而步枪和子弹都变轻,也就代表步兵负荷大幅降低。

至于实际战术性能,就更不用说了。据用唐军现有的燧发鲁密铳来测验,其有效射程从120步,迅速增大到400步到450步时,则即使射击初速不变,射击次数也可增为近4倍。而这就表示,可以让唐军现在使用的燧发鲁密铳,有更大的杀伤力以及更多的打放次数,也能有更悬殊的对抗可能性,特别是在对抗骑兵的时候。

因为对骑兵而言,一般所谓的战场冲锋不是一路冲到底。鉴于需要保持马力以使骑兵获得最大的冲击力,拿破仑时期的欧洲骑兵一般是在距敌方200到300码的距离开始准备冲锋(剑出鞘,小步前进),距敌150码时快步前进,50码时才真正开始全速冲锋。而东方由于蒙古系马匹体型比较小,虽然有较高的耐力,但是冲锋速度却比较低,因此一般是在50丈/150公尺内才开始准备冲锋。

而如果使用了米尼弹的线膛枪,那么在对抗清军马队时,步兵可以在清虏马队尚未准备时就向其开火。

而如果清虏马队在500公尺的距离外就开始全速冲锋,那么将会大幅消耗马力。蒙古马体型本来就比较小,骑兵又需要披甲,因此冲锋距离对马匹体力影响很大。故而使用米尼弹的新式长程步枪若投入战场,将会大幅削减清军骑兵的战斗效能。

而在攻城时,米尼弹步枪甚至可以在城防弩机、火炮的射城外压制城头,大幅降低攻城的难度。更重要的是,米尼弹的穿甲威力远超过传统圆子弹。即使是使用身着厚重盔甲的将领,也没有办法在百步内挡住他的射击。这样一来,敌军想在城头防守,便会变得更加困难,守城的军兵也更易于被消灭。

所以,在得到了军械所研发了米尼弹的消息后,李啸十分高兴,重奖在相关的设计人员。

因为,它的出现,正好可以与现在大量装备唐军的燧发鲁密铳完美契合,实其射程与威力皆大幅提高,却不需要重新大规模换装,实在是一个十分及时又高效强力的崭新发明。

李啸随即下令,让军械厂全力生产类似的铅弹铸具,然后下发到各个军镇中,替换现有的铅弹铸具,确在数个月内,让全部的铸具更换完毕,从此彻底告别圆弹时代,全军开始普遍使用米尼弹。

本来,李啸还想如后世那样,趁热条铁地生产线膛枪,甚至发明威力更大的黄色炸药来代替黑火药,但考虑到这样的工作太过超前,现在的加工精度与生产手段,都很难达到。故只能暂时作罢。

不过,他还是把自已的思路提供给了军械的设计人员,让他们不惜钱财与代价,继续进行摸索,希望在将来的年代,能把这些远远超越这个时代的发明,给生产出来。

就在李啸全力督促米尼弹生产之际,从缅甸悄悄潜行回国的李国泰与朱慈煊一行四人,厉经辛苦与危险,在经过了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后,终于来到了中缅边境。

见到前面的缅甸关口,李国泰满是疲惫的脸上,露出难得的一丝笑容。

不容易啊,一行人假扮僧侣,风餐露宿,避大道走小路,好几次都差点露馅,也有好几次被毒蛇猛盖所袭,所幸一行人互相照应小心行事,总算在历经艰辛后,来到了通往中国的缅甸关口。

这其中,那年仅八岁的朱慈煊,当是最为辛苦与不易,不过,性格看似温顺老实的他,却亦有坚强勇敢的一面。

这一路上,虽然脚都走出大片血泡且已溃烂长疮,这个坚忍的孩子,却并没有因此拖慢行走的速度,一直沉默地跟着李国泰东行而去。这一点倒是让李国泰等人对其刮目相看。

李国泰等人,在关口外,与另外三人匆匆啃完口粮,又稍事休息了一阵后,便鼓起勇气,朝缅关缓行而去。

此时的缅关,因为中国境中正在作战,故通关人员极少,半天才偶有一两个人行过,那些守关的缅兵,亦是懒懒散散,一副百无聊赖的模样。

而作为领头人的李国泰,本想等到有一大批人通关时,再与他们一起过去,但是这一路行来,却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同伴。眼见得天色将黑,为免缅兵关闭关门,故只得仅率三人,冒险朝关口行去。

不出他所料,他们刚靠近关口,那原本正靠墙而坐微微打盹的缅兵立即惊醒,他揉着惺忪的眼睛,冲着李国泰等人厉声喝道:“站住!你们四个和尚,是从哪里来的?为何要出关去?”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