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商容为了成汤江山,也是苦心孤诣。商容觉得九尾狐没有丧尽天良,便想办法,想劝导九尾狐。九尾狐身居后宫,商容是没有办法单独见到的。所以,商容想出来曲线救国的方式。能够单独召见九尾狐的,除了纣王就只有姜皇后了。姜皇后乃是东伯侯姜桓楚的女儿,一向知书达理,贤淑有德,商容便走的是姜皇后的路线。
商容也没有办法独自见姜皇后,所以需要中间人,这最好的中间人,莫过于皇子殷郊和殷洪了。殷郊是纣王嫡长子,如今十四岁,也算是略微懂事了,传话是可以的。这殷郊虽然也居住在皇宫,但要见殷郊容易得多。商容让皇叔比干作陪,入宫求见殷郊,让殷郊传话。
殷郊不负商容和比干之期望,欣然应从。姜皇后是殷郊生母,东宫对于殷郊来说,那是来去自如。姜皇后从殷郊口中得知了商容的意思,自然答应。这九尾狐苏妲己魅惑纣王,搞得纣王不理朝政,她本就看不眼。
姜皇后身为东宫,每逢朔望之辰,也就是初一,各宫嫔妃都得朝贺她。这一天,西宫黄贵妃,馨庆宫杨贵妃,寿仙宫苏美人等,齐齐入东宫,给她朝贺。礼毕,姜皇后屏退众嫔妃,独留九尾狐苏妲己。
姜皇后端坐宝座,妲己侍立一旁。
姜皇后对苏氏责曰:“天子在寿仙宫,无分昼夜,宣淫作乐,不理朝政,法纪混淆;你并无一言规谏。迷惑天子,朝歌暮舞,沉湎酒色,拒谏杀忠,坏成汤之大典,国家之安危,是皆汝之作俑也。从今如不悛改,引君当道,仍前肆无忌惮,定以中宫之法处之!且退!”
不得不说,这姜皇后端皇后的架子,丝毫不提苏妲己劝谏纣王放过杜元铣和梅伯的事情,对着苏妲己就是一阵猛喷。
九尾狐苏妲己听得这话,心里不爽,但面上却是忍气吞声,拜谢出宫。
千万不要以为九尾狐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她不杀杜元铣和梅伯,只是因为林阳告诫过她,加上她想给林阳留个好印象。姜皇后此番羞辱她,她也不是好欺负的。哪怕不能杀,她也有得是办法整治姜皇后,正好引发东伯侯的不满,正是一举两得。
有时候,说话也是一门艺术,话没有说好,后果很严重。九尾狐原本没有想过这么快就对付姜皇后的,既然姜皇后自己跳出来,她就不客气了。
要说什么方式能够最快见效,那自然就是栽赃陷害了。
九尾狐回到寿仙宫,侍女鲧捐见九尾狐闷闷不乐,便出声询问。九尾狐将被羞辱一事道来。侍女鲧捐自告奋勇,说是有办法。这所谓的办法,自是依靠外臣配合。鲧捐看中的便是费仲。
第二天,趁着天子幸御花园的机会,九尾狐写密旨一封,让侍女鲧捐交给费仲。费仲得了密旨,让他设谋,陷害姜皇后。这让费仲分外沉思忧惧,姜皇后乃纣王元配;她的父亲乃东伯侯姜桓楚,镇于东鲁,雄兵百万,麾下大将千员;长子姜文焕又勇贯三军,力敌万夫,怎的惹得起!若有差讹,其害非小。若迟疑不行,九尾狐苏妲己又是天子宠妃。那日苏妲己若雠恨,或枕边密语,或酒后谗言,费仲则死无葬身之地矣!
费仲心下踌蹰,坐卧不安,如芒刺背。沉思终日,并无一筹可展,半策可施。厅前走到厅后,神魂颠倒,如醉如痴。坐在厅上,正纳闷间;只见一人,身长丈四,膀阔三停,壮而且勇,走将过去。费仲一问,才知此人名叫姜环,离东鲁到他府下已有五年了。费仲一见此人,计上心来,这不就是天赐良机吗?来自东鲁,又姓姜,合该姜皇后倒霉了。费仲暗中吩咐一番,那姜环领命。
不久之后,苏妲己见纣王在寿仙宫闲居无事,便建议纣王明日临朝,不失文武仰望。美人说话,哪怕是错的,纣王也认为是对的,更何况,这话本来就是对的。
次日,天子设朝,但见左右奉御保驾,出寿仙宫,銮舆过龙德殿,至分宫楼,红灯簇簇,香气氤氲。正行之间,姜环手持宝剑,行如虎狼,大喝一声,言曰:“昏君无道,荒淫酒色,吾奉主母之命,刺杀昏君,庶成汤天下不失与他人,可保吾主为君也!”一剑向纣王劈去。
此时纣王左右满是护驾之人,姜环还未近身,便被抓了。
纣王惊而且怒,驾至大殿升座,文武朝贺毕,百官不知其故。纣王召集比干和黄飞虎商议。二人听纣王说有刺客行刺,黄飞虎忙问是何人值班。鲁雄出列,说是自己值班,并无奸细。刺客应该是五更随百官混入分宫楼内,故有行刺之事!黄飞虎又令人将刺客提起审问。众官将刺客拖到滴水之前。费仲自告奋勇,说是愿意勘明回旨。
费仲拘出刺客,在午门外勘问,不用加刑,已是招成谋逆。费仲进大殿,见天子,俯伏回旨。百官不知原是设成计谋,静听回奏。纣王询问,费仲一开始并不敢说。直到纣王赦他无罪,费仲才敢开口。
费仲奏道:“刺客姓姜名环,乃东伯侯姜桓楚家将,奉中宫姜皇后懿旨,行刺陛下,意在侵夺天位,与姜桓楚而为天子。幸宗社有灵,皇天后土庇佑,陛下洪福齐天,逆谋败露,随即就擒。请陛下下九卿文武,议贵议戚,定夺。”
纣王听奏,拍案大怒曰:“姜后乃朕元配,胆敢无礼,谋逆不道,还有甚么议贵议戚?况宫弊难除,祸潜内禁,肘腋难以堤防,速着西宫黄贵妃勘问回旨!”纣王怒发如雷,驾回寿仙宫。
诸大臣见此情况,纷纷议论,难辨假真。内有上大夫杨任对武成王曰:“姜皇后贞静淑德,慈祥仁爱,治内有法。据下官所论,其中定有委曲不明之说,宫内定有私通。列位殿下,众位大夫,不可退朝,且听西宫黄娘娘消息,方存定论。”百官俱在九间殿未散。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