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对邱明的话深信不疑,冲着邱明深深一揖,转身往回跑。到了家里,跟妻子只说了一句话:“我去治水了,等我回来。”
禹走了,妻子没有丝毫阻拦,她的丈夫是为了天下苍生,她很骄傲。只是需要乡亲却为她不值,这才结婚,禹就离家,当初鲧离家可是九年呢,然后直接被流放,死在外乡,禹要也是如此,他的妻子可怎么活啊。
不一会儿,邱明过来了,他摇了摇头,禹这也太不负责任了。虽然都说舍小家为大家是美德,可你要是知道你妻子怀孕了,还会走的那么决绝吗?
你去治水没问题,但总要将家里安排一下啊,至少跟邻里之间托付一下吧?还好他在,为了让禹治水的时候不担心家里,邱明会让禹的妻子生活好一些的。
在现实世界,那些做水利工程的,一样是抛家舍业,在一些山沟沟工作,不过至少他们能保证家里衣食无忧,禹可就不行了。
“禹去治水了,不在家。”
“我知道,所以我来了。”说完邱明想想又觉得似乎不太对劲,“我也要去帮着禹治水,所以家里留下一些东西,就给你了,你去拿吧。”
邱明看着禹家里的房子,手一挥,施了一个咒语,让房子能变得更加坚固,狂风暴雨也不会有事。
又在禹家的房后弄了一些果树栽种,这些果子拿出去也能换来一些其他食物,无需禹的妻子耕种。
禹的妻子去邱明那边一看,居然院子里拴着很多牲畜,有羊,有鸡,甚至还有两头牛,这些都给她了?
牲畜中都有母的,照顾好了,每年的数量都会增加,靠着这些,她就不会缺少食物。还有那一坛坛的盐巴,一把锋利的短刀,她觉得家里什么都不缺了。
回到家之后,又看到房子后面多了一些果树,问过其他人之后,也说是邱明栽种的,她就更加感谢了。
可惜她没有妹妹,否则一定要嫁给邱明!
做好这些事情之后,邱明才离开,他不会管自己做这些是否会引起别人的好奇,比如那些动物是什么时候从哪儿抓来的,那些果树是从哪儿移植过来的,为什么栽种的那么快,而且移植之后没有任何枯萎的迹象。
反正他已经离开了,让其他人好奇去吧。
骑着九色鹿,优哉游哉的奔向舜帝的王城方向,这时候已经有了城,不过都是土城,石头可以垒房子,但却无法垒太高的城墙。
一路上邱明也看着此时的民生,还都是村寨、部落模式,好在已经有了耕种。这个时候的人发育极快,十二三岁就长得又高又壮了,但是寿命大多也比较短,许多人三十来岁就已经变得十分苍老,不知道生了什么病,就死了。
让邱明疑惑的是,他并没有发现巫的痕迹,虽然见到了一些祭坛庙宇,但祭拜的就是三皇。这个世界灵力还不错,有着不少修士,不过却没见到什么高手。
到了王城之后,邱明才发现了比较厉害的修士聚集,这时候的修士主要是锻炼身体,就像是曾经的巫一样,让身体变得更加强大,有些类似于邱明的家传功法,气为辅。
大部分人都不太强,相当于化神期、炼神期,其中个别高手也不过相当于炼虚期的修士而已,难道这片土地,竟然没有高手吗?
骑着九色鹿,邱明大摇大摆的来到了王宫的边上,根本没有人能够看见他。在邱明想要进入的时候,却感受到了一股很强的气息。
这气息给邱明一股熟悉的感觉,像是功德金光,又像是自然之力,想想舜帝的地位,三皇五帝之一,莫非这股力量就是天地气运?
“九色鹿,你能感受到那个地方有什么强大的气息吗?”邱明指着王宫问道。
“不太清楚,离近一些才行。为什么不让过去,没感觉有什么危险啊?”
九色鹿也感受不清,这倒是让邱明更有兴趣了。要是他能得到一些天地气运,修行之路肯定会更加的顺畅。
“先不过去了,有空再来看看吧,你瞧,禹已经出来了。”
禹在王宫见过舜帝之后,应下了治水的差事,当禹拿出邱明给的山川河流地图的时候,舜帝就认为自己选对了人。
禹居然早就准备着,选择这样有心之人,肯定能做好治水这件事。虽然禹后来说地图是别人给的,但舜帝也认为那人既然给了禹,肯定是认为禹能做好此事。
至于给了禹地图的人是谁,是否是那些神明,舜帝不敢肯定,不过总归是好事。
从王宫出来,禹信心满满。舜帝答应了,要人给人,要物给物,他一定能够治好水患,何况还有邱明的帮助。
刚回到舜帝给他安排的房子,他就看到邱明过来了,急忙起身迎接:“邱明兄弟,你来了。”
邱明怎么来的如此之快,难道也是骑马,可是马在哪儿呢?
邱明看了看禹的办公室兼宿舍,条件还真是差啊,不过看禹的样子,倒是很满意。生活艰苦,禹根本不在意,他在意的是治理好水患,让百姓不再受苦,也能让他父亲在天之灵得到宽慰。
“禹,你要从哪儿开始治理水患?”
禹指着桌上摊开的羊皮:“从黄河的这个地方。”
邱明一看就明白了,治理这个地方,能够保证王城周围不会出现水患,当然,这里也是一处经常容易发生水患的地段。
不只是因为这里靠近王城,还是对禹的考验,要是连这里都治不好,那么如何整理整个天下的水患?
此时治理水患,主要就是黄河,因为百姓更多的也都是生活在黄河流域。不过想要治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打算如何治理,像你父亲一样,找人挖土垒石,将河道加高,防止水患?”
“不,你看,水自西向东流淌,水量加大,就会冲到岸边。可是若我们可以用这些分支河道进行引导,那么水就不会流到岸上。”
“我父亲就是堵水患发生的地方,但是年年劳作,年年都还是会发生水患。我认为堵不如疏,我的方法是疏导,让水一直向着东流去,流向大海。”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