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正瞄上李伟,自然还是因为玻璃厂的事,因为李伟就在玻璃厂。
对食品加工厂来说,定制属于自己的玻璃瓶真的迫在眉睫了,尤其是当老干妈快要推向市场的时候。
500毫升的通用玻璃瓶真的太大了一点,吴小正对它很不喜。
并且,一旦密封杀菌生产线一到位,装置食品的密封玻璃瓶还得能承受瞬间高压高温才行,吴小正还不能确认这种大肚的通用玻璃瓶行不行。
不过吴小正知道,李伟这个家伙可不是那么好打交道的,尤其是在不怎么熟的时候。
吴小正对这家伙太熟悉了。
在前世,要论在座的这些人吴小正跟谁关系最好,除了军哥和李华之外,应该就要数李伟了。
这是因为两人在一起玩太多了,吴小正非常熟悉这家伙。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说话很冲的家伙,然后经常会摆出一副我是你前世的债主的臭脸模样,在不熟悉他的人面前很不讨喜。
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家伙其实是一个心肠很好、很讲义气的哥们,一旦接受和认可了你,就可以为你两肋插刀的那种,而且很少使什么坏心眼。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面冷心暖的家伙。
吴小正开口了:“李伟,你怎么在玻璃厂上班啊?”
这话对李伟来说有点突兀。
在这一世,李伟跟吴小正一点都不熟,而且这家伙在自己姐面前如此讨好,所以他立即露出了一点嫌恶的样子,回道:“凭啥要告诉你啊?”
这反应是在吴小正的预料之中的,于是他笑了笑没接话,然后等着看好戏。
果然,李华直接一巴掌拍到了李伟的脑袋上:“好好说话你会死啊!”
吴小正又偷偷地乐了。
李华的反应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他对这两姐弟实在是太熟了一点。
李伟尴尬地闭上了嘴,脸变得更加臭臭的。
反倒是李华,她好奇地问起了吴小正:“你怎么知道他在玻璃厂啊?”
吴小正回道:“我们厂想定制玻璃瓶,去销售科跑了一趟,吃了一个闭门羹,然后碰到了李伟。”
这话好像又惹事了。
李华听了之后,对着李伟又是一巴掌:“老爸提前病退,让你去顶职,让你小心姓石的,你又跟姓石的混一起去了吗?”
李伟赶紧分辩道:“我没,我就是去销售科有点事情,然后就碰上了他。”
说这话的时候,李伟用手指了指吴小正,神情明显的很不爽。
难道有内幕?
听李华话里的意思,明显是对销售科那个石科长有所不满的,不过因为人多的关系,吴小正倒是不方便多问。
这时候气鼓鼓的李伟突然冒出来了一句:“你个傻帽,你去咱们厂定制瓶子,就这么空着手去,石军荣能理你吗!”
吴小正差点被气坏了。
这就是李伟,明明是想好意提醒他,要想办成事,在那个叫石军荣的科长那里必须送礼才有希望,可前面那“傻帽”两个字,足以让不熟悉他的人想抽他。
好在吴小正了解他。
不过吴小正嘴上却没有客气:“你才傻帽呢,老子给你们厂送钱去,还得送礼不成?你们厂这么弄下去,迟早会倒闭。”
跟李伟说话就是这样的,跟他说话不能客气,必须怼,怼多了,反而能怼出感情。
这话李伟自然不服气,他也怼道:“你放屁,我们厂可是国营厂,怎么可能倒闭!”
吴小正决定提前给这个家伙打点预防针。
因为涉及到自家食品加工厂的玻璃瓶生产问题,有些情况吴小正已经通过肖阿姨等人有所了解,再结合前世的经验,他完全可以推测出一个大概。
“不会倒闭?现在你们厂里连工资都已经发不出来了吧!”
“还有,我听说汽水厂那边的生意去年就被别人抢去了吧!”
“我如果没猜错的话,酒厂和罐头厂那些生意现在也不行了吧!”
这就是吴小正从肖阿姨等门市部人嘴里打探出的消息。
一直以来,玻璃厂就是由汽水厂、酒厂、罐头厂等几家大户在支撑着。
在前些年,那种几毛钱一瓶的汽水很好卖,糖水罐头也大为流行,湘水大曲也卖得不错,所以玻璃厂的效益也非常好。
可最近几年,在外来饮料的冲击之下,汽水没那么好卖了,糖水罐头也大量积压,基本已处于半停产状态,而酒厂也是半死不活,在这样的情况下,玻璃厂自然也跟着遭殃。
最为雪上加霜的是,这里面效益稍微好一点的汽水厂,其汽水瓶的生意却被地区的一家玻璃厂给抢走了。
难怪玻璃厂会倒闭。
养着四五百号人,都已经快没生意了,那姓石的科长还那么拽,这么玩不倒闭才怪。
很显然,吴小正刚才的几句话,李华也有所震惊,她问李伟道:“你们厂现在真的这么差了?”
李伟回道:“这几个月工资确实一直在拖。”
李华又问道:“那你去找石军荣干什么?叫你不是离他远点吗?”
面对李华的质问,李伟似乎有些犹豫,磨蹭了一下之后,他才回道:“石哥说让我带几个人去罐头厂讨债,弄成了他想办法把我调销售科去。”
这下好了,李华又是一巴掌抡了过去,而且这次是真抽了。
这得对那个石军荣有多大的意见啊?竟然对自己的弟下这样的狠手。
这下李伟也急了,他大叫道:“姐,我没答应他!”
李华这才停手。
李伟的话反倒是给吴小正提了一个醒,这让他意识到,玻璃厂现在不仅效益不好,很可能还已经身陷债务危机。
这也是这个年代很多国企的通病,吴小正甚至还记起来,这两年正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清理“三角债”的时候,而且还是由国务院主持的,“三角债”这个词还经常出现在时事新闻上面。
看来玻璃瓶的事必须得另找厂家了。
按照吴小正原本的想法,他还想再找找门路,看看能不能把定制玻璃瓶的事情和玻璃厂给落实下来。毕竟这是本县的企业,如果食品加工厂能快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话,说不定还能挽救一下玻璃厂。
现在看来完全已经没必要了,如果死盯着玻璃厂的话,说不定反而会把自己的工厂拖入麻烦之中。
得打听一下地区那边那家玻璃厂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