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雷大惊,瞠目结舌的说着:“师父……这……这是……”
熊雷的师父微微一笑,说着:“那上面不是写的清楚,此书乃地煞七十二术吗?”
熊雷结结巴巴的说着:“字我倒是认识,只是这……地煞七十二术,就是当年孙悟空学习的那个?”
熊雷的师父点了点头,笑着说着:“正是!只是当时孙悟空是菩提祖师亲传,这本只是一本手抄本……”
熊雷激动的有些语无伦次的说着:“那……那就是说……我也会七十二变了?”
“你先不要高兴的太早,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既不是菩提祖师,你也不是孙悟空,所以……到底能学会多少,还是要看你自己的造化和机缘的……”
熊雷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的说着:“师父,这个……真的给我了?”
熊雷的师父纠正的说着:“并不是给你,一会儿我传授给你修习的法门,其余的,还要你自己领悟……”
熊雷眨了眨眼睛,不太明白的看着师父说着:“我不是很明白啊!”
“现在不明白,没有关系,一会儿你就明白了……”
熊雷上下左右的看了看师父问道:“师父,那你会变松树吗?”
“不会……”
熊雷有些失望的说着:“那老虎大象的你会变吗?”
“也不会……”
熊雷又眨着眼睛大问:“那师父你都会变什么啊?”
熊雷的师父抿着嘴大说着:“我什么都不会变,老鼠蟑螂,臭虫蚊子的,这些我都不会变!”
熊雷撅了撅嘴,一副傲娇小女生的样子,说着:“师父,你是不是在骗我呀!你自己都不会,你怎么教我呀!”
“谁说我不会?”熊雷的师父反问着……
“不是您刚才自己说的吗?什么老鼠蟑螂臭虫蚊子的,这些你都不会变!”
熊雷的师父站起身来往里面的小黑屋里走着,还说着:“你跟我来一下!”
熊雷听话的跟在师父的身后进了屋子……
师父盘腿屈膝的坐在了地上的一张草席上,缓缓的说着:“地煞七十二术,并不只局限于外形的变化……更有通幽驱神、借风布雾、分身请仙、医药识地等法力……”
说完,深吸了一口气,微微的闭上了眼睛,他气运丹田,的接着说着:“你且看好了!”
熊雷瞪大了眼睛仔细的盯着师父,降低了自己的呼吸声……
可熊雷刚一眨眼睛,原本坐在草席之上的师父就不见了……
熊雷四处的看了看,试探的叫着:“师父!你去哪儿了!”
这时,空荡的屋子里面传来了一个声音说着:“睁大你的眼睛,好好的瞧一瞧,我就在这儿!”
熊雷仔细点看了看,还是没有看到师父的身影,可当熊雷一转头,又看见师父坐在草席之上……
熊雷惊讶的说着:“师父,你刚才去哪儿了啊!”
熊雷的师父缓缓吐出一口气,微微一笑站起身来说着:“此乃隐身法!”
熊雷大喜,惊呼着:“这么厉害!”
熊雷的师父说着:“孙悟空乃是开天辟地时的一个仙石孕育而生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那样的悟性,所以,即便是有人得到了这本地煞七十二术,没有造化,也可能连其中之一都不能学会的……”
熊雷连忙问着:“那我能学会吗?”
熊雷的师父摇了摇头,说着:“这个我也不敢保证……不过,可以试一试……但只要你能学会十分之一,就会对你本身所会的神打之术有着极大的帮助和辅助的作用!”
“真的吗?那太好了!师父,你快教我该怎么做吧!”
熊雷的师父笑着说:“不是你刚才问我会不会变松树的时候了?”
熊雷不好意思的挠着头,笑了笑的说着:“师父,你就不要再笑话我了!”
“你过来,像我刚才那样坐好,我先将此书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一来,以后只要你有时间静心打坐,或是冥想的时候,就会自动在脑中浮现此书,也可以自己参悟了!”
熊雷整理了一下衣服,盘腿的坐在草席上,仰头看了看师父问着:“这样行吗?”
“冥想是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你现在闭上眼睛……”
熊雷按照师父所说的,慢慢的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我先教你入定的方法吧!”
熊雷点了点头,静静的听着师父说话……
“入定的方法,在天台宗的《六妙门》中有详细介绍,分为六个步骤,即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说到这里,熊雷的师父也盘腿坐在了熊雷的旁边,又继续的说着:“数息为六妙门之第一步。所谓息,即是一呼一吸之间,叫一息,也叫一念。数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计算其次数。数息的目的在于去除妄想,心收拢之后,一到心无散乱时就不要数。如果再数,则是头上按头,多此一举。”
熊雷开始调节自己的呼吸……
“数到了息就不要数,于是进入随的情况。此时即如后世道家所说“心息相一”。心念与气息如同盐与面粉结合成一体。此时心息相依,气息一吸即到足,产生轻快之感,不想下坐。但还未到禅定之境……”
熊雷仔细的听着师父的话,将它们一字一句的印在心里,不敢漏掉……
“息灭之后即止,如密宗的宝瓶气。息也灭了,杂念也停了,称之为止。止通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定于禅学里为共法,止为定之母,功夫到了止。下去就是四禅、八定与九次第定……”
说完,熊雷的师父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
“观,即观察妄惑,达观真理。到了止,不修观,则与外道相同。佛法之异于外道者,在于般若慧,慧从起观与修观而得……观之后为还,也就是回转之意。回转到法身、般若、解脱。如人辱我、欺我,不因此而生气,反生悯慈之心,即渐接近般若解脱,清净法身的境地……”。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