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动声色的筵席里,高岳、韦皋和杜佑间,很快达成默契。
这次宫廷之变,就到“内禅”为止。
随即三人退入私密的帷幕内,韦皋便要求说,现在宫闱有小小的变化,可我们外朝不能变,因为内禅毕竟是我唐正常的传位体制,从高祖就开始了,不必庸人自扰,乱了天下形势。
我们仨稳了,这天下就稳了。
韦皋接下来不好意思说内心真实想法,为的是避嫌,避免让外界猜测到自己和贞元内禅相关,其实他的想法,就是剑南再合并掉兴元府和夔巴两地,一跃成为西南的巨无霸。
而杜佑当然也有心思,他一统岭南五管后,便渴求入朝为中书侍郎,也就是在宰堂当首相,更何况皇太子先前就不断让刘禹锡给自己写信,希望让他来执政中枢,将杜佑视为最有力的支持者,而今的杜黄裳则可以去地方行省回翔下,至于高岳呢?
“逸崧的淮海行中书省,马上可能会有战事发生。剑南、岭南乃至整个江淮、江汉诸行省都得全力以财赋支持,逸崧淮海平章事的职权,看来不变才是最为稳便的。另外,淮海行中书省如分出光、蔡等州设为新的淮西省的话,逸崧所管的州县,支撑武毅军恐有不足之虞,故而未来淄青十二州,是否应该将最富庶的几个州,拨让给淮海省呢?”杜佑话中有话。
“此言差矣,淄青方镇十二州,只有沂、海等尚算和我淮海的楚州接壤,其余全在武宁军张建封,宣武军董晋境外。”高岳这话实则表示,沂、海、密这个地区太穷,我不稀罕。
杜佑急忙便说,换地换地。
平了淄青,就让张建封和武宁军去坐镇巨野泽的那几座州郡,而徐泗的紧要地,则让给逸崧你,“城武有何见解?”
韦皋表示毫无问题,全力支持。
“尊王攘夷!”三位即刻互相起誓,要扶持彼此,且匡扶皇唐江山。
而高岳可能要继续在淮海行省的任上,再延续下去,因为对淄青战事的都统职权,毫无疑问是他的。
次日大明宫中,皇帝的内禅诏书出来,公布于众。
皇帝此后为太上皇,但依旧自称为“朕”,居于两仪殿内,每旬日前往金銮殿受宰相们拜谒,朝官一品二品及大刑狱除授和处断权力还在太上皇手里(其实已没啥用),其处分事文状叫“诰”和“令”,对外曰诰,对内曰令。
而太子李诵,则被认可为新的皇帝。
太上皇的第一个诰令,就是希望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杜黄裳,及太子少师高岳,至少阳院送册,迎接太子至旧宫城的太极殿登基成礼。
册礼文章,太上皇已无翰林学士可用,于是由宰相们出面,先是说想让礼部头司员外郎柳宗元主笔,可又认为柳资历太浅,且会招惹嫌疑,便将最终撰册人选移到中书舍人权德舆那边去。
少阳院内,见太上皇的册文到来,李诵急忙和整院的家眷、中官、府臣们前来相迎。
在望见高岳时,李诵情绪立刻比较激动,他知道这代表内禅的事高岳已点头认可,便赶紧趋前致礼,却被王叔文和王拦住,说殿下随即便要登临大宝,再向卫国公行礼,绝不合乎礼仪。
而高岳也立即屈降身形在皇太子下,连说臣岳受太上皇诰,而后便在太极殿内将国玺奉于储皇手中。
“只是臣岳入禁内来,希望去两仪殿谒见太上皇,然而中官敕使却对臣说多有不便,故而臣岳冒死进言殿下,登基大典在即,届时内外群臣于京师内,都想看到太上皇、新皇两宫并肩安泰,否则人心必乱,这点还请殿下......”
“宫师金玉良言,岂敢不从?”李诵当即就回答说。
这也等于给高岳个保证:太上皇及其他宗族的周全,我是碰都不会碰的,不过也希望你能和其他忠臣认可我,卫护我的皇座,到时必有酬谢。
队伍里,广陵郡王李纯看到父亲这副模样,不由得将拳头关节握得咯吱咯吱响,但还是全力忍住,没有发作,倒是吓得后面跪着的吐突承璀几无人色。
杜黄裳便展开《传位皇太子暨改元大赦诰》诵读,里面称赞李诵“睿哲温恭,宽仁慈惠。文武之道,秉自生知;孝友之诚,发于天性。”
听得李诵耳轮发红,面颊流汗。
而东宫的臣僚们也都各个如临大敌,眼鼻观地,羞惭到不敢抬头。
随后册文里又以皇帝口吻说,朕自封禅华岳以来,忽然领悟,变得清净无欲,满脑子都是修身养性、道法自然的念头,自觉政务对朕来说,已变成“壅塞重负”,故而想让太子能“承诰继统,俾绍前烈,宜陟元后,永绥兆人”,并相信太子即位后,必然能“奉若天道,以康四海,懋建皇极,以熙庶功,无忝我高祖太宗之休命!”如此朕就可以闲旷恬淡,追求道家的长生不老了。
李诵立即拜授册礼,并向杜黄裳和高岳说,有太上皇在,孤不敢称朕,此后便自称为“予”,于延英殿视事,居浴室殿、金銮殿中,处分事为“敕”、“制”,另外封禅华岳时太上皇刚刚宣布改元“贞元”,予不敢改元,请继续以贞元为年号。
而后皇太子李诵行车驾出大明宫,至旧宫城的太极殿内,行登基大礼,临轩接受臣子们的庆贺,并从高岳手中接过国玺。随后李诵又在侧殿接见诸位皇亲,并册封灵虚公主为“宁国大长公主”,义阳公主为“穆国公主”,德阳公主为“韩国公主”,云安公主为“泰国公主”,其他诸位嗣王不变,诸位公主皆可自由出入宫禁。
众臣开始向新皇帝进献表章,希望对其上尊号。
可新皇全都拒绝,称只要太上皇在时,予便不上尊号,不册立皇后,不改元,不称朕,以示恭敬。
几乎同时,魏博和淄青的使臣刚刚抵达长安城,在得知皇帝内禅的确切消息后,无不吃惊,便递送文状给中书门下质询,到底是怎么回事!
而中书门下诸位宰相则连署答复:
再过四日,太上皇、新皇二宫同至御殿,接受中外使臣谒见。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