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也知道校长的难处,禾康一中还算好的,校长肖克明H县里相关部门的头头脑脑关系不错,再加上县里领导们的孩子也基本上都在这里上学,经费上没怎么拖欠。不像有些乡镇中小学,连老师们的工资都经常拖欠,更别说其他了。
“校长,我家和我们班里的张晨家里合伙开了一家饭馆,要不然以后每天我们饭馆给学校赠送10斤肉、10斤大骨和一百斤萝卜、白菜等?”
“这、不太好吧!”肖克明不好意思的说道,“这个校长不能答应你。你小舅投资的事情还好说,如果办得好了还能赚钱。这捐食材就是纯亏的买卖,我谢谢你的好意,但真的不能接受。”
谁家的钱都不是风里吹来的,李良开学的时候鼓动自己的小舅给学校投资了一万元钱办中学生学习报,现在报纸还没出来,他又想让家里给学校捐食材。肖克明担心李良思想不成熟乱允诺,到时候他们家里大人不好意思不答应。
杀人的买卖有人做,亏本的生意没人做,被肖克明拒绝,李良知道自己是感情用事了。自己仗着去年和小舅王发根一起赚了一些钱,就把自己当救世主了。
他脑子转了转,又改了个主意:“校长,要不这样,学校把食堂交给我家来经营吧,我保证食堂以后每天都向同学们提供一份免费的蔬菜!”
禾康一中现在的食堂是由学校自己办的,里面放了好几名厨师和杂工。虽说食堂的账目清清楚楚,但肖克明从几名厨师和杂工圆滚滚的身材上,能够看出他们的油水不错。
现在食堂除了每天收取学生们的菜钱维持收支平衡以外,学校每月还要支付一两百元他们的工资。可以说学校在食堂上不但没有赚钱,每月还要投入一两百元的工资进去。
“李良同学,不是我不答应你,只是如果交给你们来经营,食堂的那几名师傅你们还要吗?”肖克明问道。
“不要,我们自己会请人!”李良对学校食堂的几个师傅都不太满意,每次他去排队打菜的时候,师傅打菜的勺子颠一颠,肉都掉下去了。
有一次李良中午吃饭去的晚了,发现食堂里吃饭的人接近尾声,结果打菜师傅的菜盆里青菜都不见了,盆里汤水里却藏着不少大肉片子,几个师傅们躲在食堂后厨里面吃的正香。
“这就不好办了!”肖克明为难道。
这年头,甭管是在学校还是国企,也甭管是行政编、事业编还是工人编制,只要是正式职工,单位要辞退他们几乎不可能。
“校长,你可以托教育局的人把他们调到其他学校呀!”李良鸡贼的出主意道。
这倒是个办法,不过这事得悄悄的运作,不能让那些师傅们知道,不然肖克明不敢保证自己会不会被这些师傅们堵家门口。
“行呀,不过这个事情你可得给我保密!”肖克明叮嘱道。
“没问题,不过校长,那这几天怎么办?”李良保证道。
“从明天开始,我会让食堂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提供一份免费的大白菜或者萝卜汤,待会我就让后勤罗主任通过广播通知下去!”肖克明笑道。
“行,谢谢校长!”
李良泛着笑容,从校长办公室走了出来。
果然,下午四点半的下课铃声响起后,学校的广播里就响起来学校后勤罗主任的声音:“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学校以后每天中午和晚上都会在食堂提供一份免费的大白菜或者萝卜汤,请有需要的同学排队领取!”
一份大白菜或者萝卜汤食堂才卖一分钱一份,不过很多寄宿的同学依然不舍得吃。听到广播的声音,他们有的不经意露出喜色。
有些寄宿的同学由于不知道新学期的作息规律,带的瓶子菜不足,已经吃了好几天的干饭了。
好在开学的时候,这些同学就带足了一个月的粮食,富裕一些的人带的大米多点,不富裕的人就夹杂的玉米、红薯干多一些。他们只要每天早上、中午将自己的饭盒调好米和水的比例,放到食堂锅炉房的蒸饭格子里去蒸就好了,中午和晚上直接去找自己的饭盒直接吃就好了。
今天的晚上这一顿,可能是初三年级和高二年级的部分寄宿生吃的最感动的一餐,一份大白菜或萝卜汤虽简单,也许在家里可能是吃腻的东西,但在几天没有吃过菜的他们眼里,不吝于一份美味佳肴。
多年以后,当这一批的学生再聚会,有些印象深刻的同学还记得这难忘的一餐。
晚上下完晚自习,照例李良、晨晨和王超三人顺路一块回家。本来李良的姐姐李萌想要给李良买一辆自行车的,不过被李良拒绝了。现在骑自行车上下学的同学只有少数干部子弟,李良不想标新立异,每天早晚都是和晨晨、王超、俊杰等人一起。
俊杰才上初一,还不用上晚自习,他自然是早早就回去了。
“良子,你说今天学校怎么这么好心,给大家都准备免费的蔬菜?”王超嘴快。
“可能是有老师发现了很多同学几天没吃菜了吧!”李良不想表功,含糊的说道。
“嗯,倒是有这个可能。”王超没有怀疑李良的话,“前两天我还看到汪进老师给苏明明打了一份青菜呢!”
苏明明是李良的同班同学,家里条件不好,穿的衣服都是打着补丁。不过他学习很刻苦努力,在班里的成绩仅次于李良和晨晨等少数几个人。在李良的印象中,苏明明在今年的高考里考上了省里的铁路技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隔壁的闽省。李良从地区师范学院毕业后就留在了禾K县工作,两人基本没有了交集。
不得不说这年头,很多的老师默默的为学生付出都不求回报。李良这辈子之所以愿意回报学校,就是受了这些老师的影响。特别是上辈子李良中专毕业后,在乡镇小学教了几年书,对于乡村教师、学生的艰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