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被占的事情还可以拖一拖,但是军户归属的问题必须要解决,既然他们都安家在靖海屯堡,自己现在有是靖海屯堡的百户,那这些军户就是他方云的人。
当然方云也不会蛮干,处理这种事情必须的动脑子。
卫所制度发展到明末,卫所军官侵占土地,奴役士兵的事情在大明非常普遍,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张关系网,从上到下,紧紧的扣死了。想要从内部改变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只能从根本上推翻了。
比如说像后金鞑子那样,直接将大明王朝给推翻了,大明都没了,建立在这块基石上关系网再牢固又有什么用!
当然方云目前的实力,显然距离这个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还得想办法另辟蹊径。
大明的军户之所以会成为卫所军官的佃户,归根结底是以为耕地被侵占了,没了土地,想要生存下去,军户就只能给那些占了自己土地的军官们当佃户了。
要解决军户的困难,其实就是要帮军户解决耕地的问题,不过军户的耕地都是被百户及百户以上的卫所官吞并了,方云自己也才是一个百户,想要以强权压服他们夺回土地目前也行不通。
如果能动武的话,方云倒是有信心,可是哪样一来不就等于是造反吗,真到那时,就算自己把土地送给军户,他们恐怕也不敢要。
不过活人是不会让尿给憋死的,原来的土地没有了,可以开垦新的土地,靖海屯堡原来就是一个屯田堡,周围适合开垦的土地至少有二百顷,三千亩地。
只是开垦这些荒地的成本会比较大,开垦一亩地投入的成本至少也要五钱银子,三千亩地就要一千五百两银子,这还是方云按照后世统一管理、明确分工的的方式来计算的成本。
如果让大明的地主或者卫所军官来办,以他们那上下其手,贪得无厌的性格,所需投入的成本至少要翻一倍。这么大的投资力度,根本不会有地主或者卫所官愿意去做。
再者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必须要有配套的设置,比如修水利工程就少不了,否则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会让所有人都绝望。
可建设水利工程的消耗更大,不仅短期内投入大,而且还需要长期修缮和维护,除了大明政府之外,私人基本上不会考虑这个。
而按照大明的制度,新开荒的土地前三年一律免税,也就是说投了三千两银子,前三年一毛钱本都别想回,这就绝了地方官府和卫所官开垦荒地的想法。
对他们而言,与其花这么大的代价去开荒,还不如随便动动脑子多占一些军户的耕地来轻快。
不过他们不愿意,方云愿意啊,他现在的银子可不少,可银子是死物,只有花出去才能创造价值。更何况是发展自己的领地,方云就更舍得了。
只是如何去开垦荒地,必须要有一个详尽的计划。
按照一个六口之家来计算的话,一年大概需要十二石粮食,才能够让他们存活下来。如果一亩地只能产一石粮食,理论上说只要六亩地就够了,算上一些损耗,有八亩地也足矣,整个百户所有六七百亩地就够了。
可是问题不是这么想的,自崇祯年开始,朝廷开始征收三饷,每一亩地要向朝廷田赋税四分银子,辽饷每亩一钱二厘,剿饷每亩一分五厘,练饷每亩一分,合计每亩要向朝廷缴纳一钱六分七厘银子。
再加上原来的赋税,差不多每十亩地要四石粮食的税。而且在算上折银以及税吏上下其手的话,甚至可能会达到五石,这样算下二十亩地才勉强够。
当然如果是在方云治下,肯定不用担心这些,首先他们的需要交的田赋税方云都会代为上交,这样就避免了税吏贪墨他们的粮食。
针对商人故意打压粮价,方云现在有钱,只需要维持一个稳定的粮价向军户们收购粮食,那些奸诈的粮商再想操纵市场打压粮价就不现实了。
而现在大明北方严重缺粮,就算手中有再多的粮食,方云也不用愁粮食卖不出去。
不过方云觉得二十亩地还是有些少了,明末北方受小冰河影响非常严重,各种气象灾害基本上就没有断过,想要风调雨顺的等到粮食成熟,基本不可能,仅仅二十亩地,根本不足以让老百姓应对这些自然灾害。
再说不管是开垦土地,还是兴修水利,方云都是要往里面投钱的,有投资就必然要有收获,如果只是一味的输出而没有收入的话,不管什么事业都无法长久的维持。
仅仅是开垦三千目的,方云就要投入至少两千两银子,明朝整个山东的耕地面积有记载的就有七千两百四十万亩,没有被开垦的也有一千八百万亩,这得往里面投多少的银子。
如果眼光再看远一点,整个大明呢,不用想,不计回报的投资方式根本无法维持下去,时间一长,必然会破产,还会导致前期的投入全部打水漂,弊远大于利。
要想有回报,就必须要让老百姓有足够的土地可种,只有有了余粮,老百姓才可能有能力反哺政府。
针对这些,方云不打算以户为单位来规划土地,毕竟每个家庭的人口都不一样,以户为单位是在太笼统了,同样的土地,人口数量多的家庭,每个人能分到的粮食必然更少。
而按人头来规划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而且还便于统计人口数,不管是军户还是民户,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肯定不会隐藏人口。
靖海屯堡的军户和匠户加起来也不过七十四户,四百四十九人,按照每人五亩地的分法,也只需要两千两百四十五亩地,而靖海屯堡周围的荒地至少也能开垦出三千亩地,多出来的土地,方云还可以用来招收流民。
对军户来说,每人五亩地,一个六口之家就有三十亩地,按照一亩地能收一石粮计算,他们一年两季能够收获六十石粮食,即便有所损失,也不会少于五十石。
如果方云取一成收入作为兴修水利以及开垦荒天的成本,前三年他们每年都还能留下四十五石粮食,三年以后每年也能有三十三石粮食。
这个收入不仅可以让他们每个人都吃饱饭,还能添加新衣裳,逢年过节也能买得起肉食之类有营养的食物了。
自古以来老百姓都是最容易满足的一个群体,尤其是在明末这个动荡的社会,有了粮食,老百姓们的就会觉得生活有盼头,除了粮食之外他们还可以做一些其他杂货,赚些外快。
家里有成年男子的还可以送到自己这里来当兵,或者去工厂做工,每个月甚至还能赚几两银子。而且等方云主政山东之后,还会对田税进行调整,减轻老百姓的身上的负担。
此外,以后每户人家只要添一丁则加田五亩,减丁或者无新丁则保持不变,以大明的耕地面积,养四五亿人没有任何问题,不用担心土地不够用,至于以后土地会不会不够用,方云对此并不担心。
南洋,东南亚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只要有能力,还怕没有土地。再说未来的事情谁能说得定,在后世社会,很多没有土地的农民反而活的比有土地的人要滋润多了。
现在制定的政策只要能适应当下社会就行,毕竟随着时间的发展,没有什么政策是一成不变,也只有如此,一个国家才能够平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