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圆木就可以制作一个长方形的木框,交接处要钻洞,用木卯结构,这是最难的部分,因为没有工具,只能先用石刀钻,然后夹一块还在燃烧的炭放进去,让它慢慢烧,烧成炭就好钻多了。
但这个方法有很多难点,第一个就是木炭放进小坑里后氧气不足,很快会灭掉,所以需要找一根中空的管子吹气进去,王东找到了一种像吸管一样的藤条,中空的,这种藤条经常会引来一种蝴蝶在上面产卵,幼虫孵化后,就躲在藤条中空部分,慢慢吸食藤条的养分,这段藤条就会慢慢膨胀变形,非常好认。
原始人经常找到这种变形的藤条,把鼓起来的那段破开,里面通常是一条拇指粗的大白虫,直接抓起来仍进嘴巴里“吧唧吧唧”咀嚼。王东最怕这类虫子,看到这么生吃真想吐,后来就发明了拿去烤一下再吃。据说可以补充大量蛋白质,谁爱吃自己去吃,千万不要被我看见。
有了中空的藤条可以吹气,木炭烧得很旺,慢慢把小坑周围烧开,这又引发新的问题,木炭会把小洞烧得越来越大,最后把整节木头都烧坏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木炭必须分几次放进去,每次放木炭前,用湿的粘土在已经钻好的小坑周围涂上一层,这样木炭就只能往下烧了。
花了一天时间,做好了四个长三十厘米,宽二十厘米,高五厘米左右的简单摸具。接下来就比较简单了,准备大量的粘土,这个粘土的品质一般就好,直接就地取材,添水融合,添加熟料也是必须的。由于需求量大,所以准备了一个面积在八九平米左右的大坑里,叫上三四个人在里面用脚踩。好在大巴族的人都来了,这下劳动力大增。
准备好了大量粘土后,找个平整的木板,王东没有,不过之前用粘土做了几个一平米左右的平板,就像现代铺客厅的瓷砖一样,烧硬了以后就可以使用了。
把框架放在平板上面,再把糅合好的粘土大块大块地放进去,填满以后用一根树枝在框架上一刮,一块泥砖的轮廓就好了,这个时候由于粘土的粘性,只要动作轻慢,整个框架可以拿起来而不会导致里面的粘土掉出来,拿到空地上轻轻一敲,粘土就会脱离模具掉下去,这样就做好了,等待风干就可以烧了。
做泥砖的工艺比做陶瓷简单,只是需要大量的粘土而已,十五块砖差不多才可以铺一平方米,而计划建造的长4米,宽3米,高3米的祭坛,四面墙,就算扣掉门窗估计也不少于600块这种砖。
这尼玛是一个大工程,更重要的是,想象一下,长宽高都是三米,还不如现代一个厕所。为此王东改变了主意,暂时不建造房屋,而是用砖头来建一座祭坛。
按照九宫格的架构,建立一个长宽都是九米的正方形底座,最中心的那一格长宽就是三米,作为祭坛的顶层,用来放置祭天的物品。为了取个九五至尊的吉祥兆头,最顶层距离底座五米,分为20级台阶,每一级台阶高25厘米,宽15厘米。
在把烧砖的任务交给陶以后,王东开始让其他人砍树,清理一块新的空地,并把表层的一些松软枯叶泥土去掉,然后开始在上面铺石头,山洞附近有一片乱石,只要用藤筐搬运就好了,而且之前清理红薯地也清理出了一些石头,都可以用的。
铺石头的目的和做陶窑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底座更加牢固,对石头的形状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不会太奇形怪状就好了。铺了一层石头后,在石头上再铺粘土,烤干,接下来就等砖头堆砌了。
陶玩泥巴有段时间了,现在做泥砖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一天就能出产50几块,但这显然不够,所以王东给他加了四个人手,新手慢一点,但总的来说每天能够完成200块左右。这消耗掉的泥土是巨大的,很快,地面上就挖开了一条宽三米,深也三米,长度达到五六米的大坑。
这时候第一批的200块泥砖已经晾干了,于是王东又临时决定,利用这个取泥留下来的大坑,建立一个土窑。简单的用粘土把大坑的四周抹平整,然后在坑里烧点小火把粘土烤干,底层再铺上一些石头,做成添加木柴的窑底,然后用泥砖堆砌一个长宽高都在两米左右的土窑。
把已经晾干的泥砖放到窑内,按照“井”字形慢慢堆高,200块砖差不多就堆满了,在上面用陶质的大平板盖上,阻止冷空气进入,这就可以开始烧了。
刚开始小火慢慢烧,半小时左右后开始添柴升温,泥砖比陶盆更厚,理论上要烧更长时间,但是品质要求没陶盆那么高,应此也就是四个小时左右就够了。因为等待冷却需要很多时间,因此又建造了一个这种土窑,这下烧砖的速度就快很多了,每天差不多300块左右。
当烧好的砖头储备有了上千块的时候,王东按照构想开始堆砌祭坛的底座了。原本的计划是整个祭坛全部是砖头堆砌,砖头与砖头之间用品质极好的黄泥土为粘合剂,后来发现底座中心部分也可以用石头和泥土填充,这样建造的速度就加快了许多。
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垂直,用绳子矫正水平是必须的。每建一级台阶,王东都要停下来,隔着十来米的距离左看右看。由于有充足的人手,在经历了二十天左右的奋战后,有熊氏的第一座祭坛建好了。
整体看起来就像一个带着台阶,而且没有尖顶的金字塔,底座长宽九米,高五米,对这些原始人来说,还是很“宏伟”的。尤其是外表由三千多块平整的砖头铺成,烧硬后的泥砖呈现出红褐色,看起来就是高大上。
王东对自己这个建筑很满意,这下可以开始准备祭祀了,日子就定在王氏二年一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