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了外星大佬的技术资料帮助之后,朱由校很快就开始调集人手,准备大办工厂。外星大佬们虽说很友好大方,但终归不是朱皇帝的亲爹,不会一直给他捞钱,就算外星大佬持续给他每年几千万两银子的贵金属,也还有通胀这个大问题,搞改革很麻烦,而搞实业赚钱才是最稳的。
首先正在筹备建设中的,有他最看重的玻璃厂、坩埚钢工厂、板甲工厂、火枪工厂、火要厂、火炮工厂、机床厂和铸币厂等工厂。
这些工厂现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许多产品要真正上线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老早的时候,朱由校就有了办新式教育的计划。
作为一个曾经的现代人,朱由校自然是知道教育的重要性的,只是没钱,没人,也存在和儒生起冲突的可能,他能做出的改变不多,只是在宫廷禁军中搞了扫盲,另外办了一个只收穷人家孩子的褒忠义学。
京师,安定门外的大操场上。
刚调入勇卫营这只禁军的前天津海防游击贺虎臣,在训练放风之余,对着身边的另一位刚调入禁军的同僚同是游击将军的李卑问道:“李游击,这勇卫营每日都出操便算了,终归是禁军中禁军,和外边的不一样。可咱们这些为将的要识字也便罢了,这帮兵也是个个都得认字,字认得不好还要罚。军中教的这俗体字,世上只是偶有一些这么缺笔少划写字的,到了俺们这,这字全都是被砍得不剩几笔的,你说这是图啥?”
李卑摇了摇头,“咱也打听过,这勇卫营从前可没这些规矩。这般多的改制,都是皇上授意的。皇上在想什么,岂是我等能置喙的。”
说到这里,两人都没有再纠缠勇卫营各种奇怪的制度,闲谈了一番京中趣事之后,很快继续了他们带的队伍的日常训练工作。
这两位武将都是朱由校最近翻看史书,并做过一些调查之后,挑出来调入紫禁城卫戍禁军勇卫营的,两人在另一时空都是忠臣,贺虎臣几乎是阖门战死或者自杀,李卑这人在别人都杀良冒功的明末,居然能约束手下不杀百姓冒功,更是难得的有底线的良将种子。
这样的人陆续还会有一些被调入勇卫营,朱皇帝会高度关注他们的表现,判断他们是不是可以用。
对于后世红军和解放军的大扫盲运动,朱由校一直是十分推崇的,勇卫营这只禁军在训练和执勤的空闲时间里都是一点都没闲着,一直都在被朱皇帝从内廷里找出的太监们用小黑板教他们认字,并用朱皇帝亲自编写的教材学习数学。
尽管这些丘八们中很多人对识字是十分抵触的,不过皇帝的圣旨压下来,他们不想服从也得服从。皇帝每月都有针对这帮士兵的测验,成绩好可以得到肉食加餐,还可以获得优先升官的资格,而每月考试成绩都会计入军官个人档案,集体成绩好的带队的军官也有优先升官的资格,小队也会有被公开表扬的奖励,成绩提升程度最差的队伍的会被点名批评。
在这样的奖惩制度之下,真心服从命令认真学习的都受到了奖赏,军官和士兵们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除开军队之外,朱由校自然也有办学校。登基后不久,朱由校就下令各地送来下级阵亡士兵留下的孤儿幼童,到现在他养在京师的幼童已经有四百多名,这些儿童直接就被朱皇帝安排进了褒忠义学,由太监负责抚养,按照皇帝给的教材在接受教育。
由于褒忠义学被天启皇帝陛下盯得比较紧,穷人家那种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也没法冒充,所以也没被塞进来一堆关系户,由于皇帝还会亲自去检查孩子们的学业和生活状况,太监们也没敢苛待这些孩子,就是抚养和教学费用上,他们之前坑了朱皇帝一把,虚报了很多采购的价格。
现在,朱由校同学有了外挂之后,又对褒忠义学进行了一番调查,在这事上动手脚的,统统都被打发去凤阳和老朱家的祖宗作伴去了。
在得到外星大佬的帮助之后,朱由校最近重新编写了教材,数学方面没有大的改动,只有语文教材发生了大变化,朱皇帝的新政策是准备在军队和自己办的义学中推行简体字教育,学习源自另一时空民国,且经过魔改以适应洪武正韵的注音符号。这时代的大明已经接触到了欧洲人,搞拉丁字母汉语拼音方案出来搞不好是会被人喷以夷变夏,天启皇帝可不想某些喜欢卖直求名的货色拿这事搞个大新闻把他批判一番。
有了更多的钱之后,朱由校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收一些烈士孤儿,他打算把那些穷得要送孩子自宫的家庭的幼童,普通的孤儿,他都打算一并收了,暂时计划是再招收两千多幼童,送进育才义学。
在朱由校的计划中,褒忠义学的培养方向将会主要面向军队,他准备要花上几年时间,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接受过忠君思想洗脑和成体系军事教育的人才,将这些思想政治指导员性质的监军送到战场上磨炼,选出军事素养和政治素养都合格的人才进入连级和以上层级担任监军工作,将监军下到连上,以加强对将要搞出来的新军的控制。
好吧,监军下到连上而不是支部下到连上,还宣扬的是忠臣思想,这听起来似乎很反动。然而朱皇帝身份就是大明封建主义的总扛把子,不宣扬忠君,他还能宣扬什么,难不成宣扬自由主义或者赤色主义不成?再说了,在朱皇帝看来,宣扬忠于皇帝也不代表就是维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可以有实权皇帝不是么?
育才义学,其培养方向,自然就是面向皇帝所有的各种皇家产业,目的是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会计和企业管理人员等人才。
朱皇帝其实也有过在两京和苏杭等大城市的城区搞一搞普及的义务教育的想法,只不过稍微想了想,他就果断地放弃了。
朱皇帝很清楚,自己现在小打小闹,或者在军队里搞一搞,文官们还不会太过敏感,真要把义务教育推行到地方,对道统之争并不陌生的他们,会干出什么来都是有可能的。儒家的地位就是靠着垄断教育权得来的,想要挖他们的根,他们不和自己拼命才怪了。
对此,朱皇帝也不急,他要干的就是先悄悄地进村,大办教育的地方他也已经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