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远宏指着地图上,奥匈帝国的地盘说道:”奥军将领认为;散兵的零星射击,根本无法动摇一个训练有素的步兵阵列。
随着法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队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通常会有一个营纵队,跟在散兵线后面给予支持,这种战术当时收效很好。
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
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
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
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
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
1806年,奥军采用了类似法军的攻击纵队。
1807年的普军、1810年的俄军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
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惠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
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没有当时其它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
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
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
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
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
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
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
下图是一个6连营的行进、攻击纵队(8个连的类似),后面两个是掷弹兵和猎兵连。
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
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
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
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
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
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
下图为英军营防御进攻通用队形――两列横队,正面宽约200米。
军官的图例与法军基本一致,黑色圆点为鼓手。
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
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
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
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
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约翰·科尔伯恩(西顿男爵)将军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
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
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
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
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
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
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
根据一名英军的回忆,在滑铁卢,两个布伦瑞克方阵,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溃,根本没有坚持到法军骑兵的冲击。
最后,如果在骑兵冲锋的强大心里压力下,方阵的一部分动摇了甚或崩溃了,余下的步兵必然会彻底暴露给敌方的骑兵。
有经验的骑兵往往会把握甚至创造这样的机会。
瓦格拉姆会战期间,法军骑兵上校 Castex的第20猎骑兵团。
放弃了应该攻击的那一营奥军,转而对临近一个刚刚开过火的奥军方阵冲锋。
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的奥军步兵,被突然的变化惊呆了,顷刻之间整个方阵阵脚大乱。
前面介绍的只是营级的基本战术队形。
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
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
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
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
以上可以看出,一旦战场上军官的指挥,步兵之间的配合出现了问题,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也可以从中看出,骑兵在战场上一锤定音的作用。
我们再来比一比,过去不久的万历朝鲜战争,(1592-1598,也称“抗倭援朝”)。
我必须要提醒大家,统一倭国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大陆政策。
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统一倭国后,就处心积虑地要以武力在亚洲建立以倭国为中心的大帝国。
并提出了攻略朝鲜,进取平津,占领华北,在东亚大陆列土封疆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战略构想。
可以说,他是倭国“大陆政策”的最早提出者与实践者,并两次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
1578年,丰臣秀吉表明他的“宏大志向”:“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
1584年,担任太政大臣的丰臣秀吉提出了一个带有时间表的扩张计划;在占领朝鲜之后,于1593年初占领北京,1594年日本迁都北京,然后再进军印度。
1590年,丰臣写信给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
1592年,日本首次侵朝初期进展顺利,丰臣秀吉就开始筹划迁都于北京,自己“居守宁波府”,以便“尊圣意,占领天苎印度”。
丰臣秀吉两度兴兵进犯朝鲜,史称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侵略者遭到了我朝的沉重打击,均以失败而告终。
随着丰臣秀吉于1598年病死,其迁都北京进攻印度的扩张大陆的计划彻底失败。
然而,丰臣秀吉“灭朝鲜,侵中国”的战争思路,却为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继承。
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
对于这个狼子野心,忘恩负义,卑鄙无耻的的撮尔小国。
我的政策是,彻底消灭它,让后世再无倭国,让它彻底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陈远宏一字一吐,掷地有声,但众人从中可以听出,其中彻骨的寒意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