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都市言情>风起2010> 第84章 壮心不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章 壮心不已

中平元年,刘备23岁,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刘备因镇压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来朝廷有令:如因军功而成为官吏的人,都要被精选淘汰。而该郡督邮要遣散刘备,刘备知道消息后到督邮入住的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肯见刘备,刘备性格刚烈,怒鞭邮督之后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

后来刘备屡战屡败,半辈子颠沛流离,先后投奔公孙瓒,袁绍,曹操,刘表,一直寄人篱下。自从起兵对抗黄巾起义以来,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却从来不曾放弃他的远大志向,积极寻访人才,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隆中对定下了三分天下的谋划。后来刘表病死,曹操南下,刘棕投降,刘备和孙权联手在赤壁打败了曹操,他借了孙权的荆南四郡之后,又受到刘璋邀请,进入益州,后来凭借自己的手段,反客为主占据了荆州。

58岁,刘备占稳了汉中和益州,进位汉中王,此时距离刘备去世也只剩下了2年。

刘备的一生,完完全全可以说是奋斗和不屈的一生,也是坎坷与飘零的一生。

魏蜀吴三国的领袖,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东汉的太尉,年二十就举孝廉为郎,孙权也只不过是凭借父兄余荫,坐享其成,唯有昭烈帝刘备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不甘心,永不甘心,他们奋斗,永不停止奋斗。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赞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和“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就是枭雄刘备一生的真实写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若以此诗赠刘备,刘备大概会含笑而死。

……………………………………

苏斌小时候在长辈的熏陶下读了《三国演义》的小说原著,他从此对三国这段军阀混战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觉得小说有些情节不合理,于是买了一本中华书局点校的裴注《三国志》。

他对于诸葛亮和曹操这两个三国时代人气最高的人物不感冒,反而喜欢刘备的百折不挠,屡战屡败的精神。

他曾经读到了刘备感慨“髀肉复生”的故事,当时他就喜欢上了刘备。

《三国志》: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尝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刘备半生颠沛流离,屡战屡败,在投靠荆州刘表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拼搏半生却还是寄人篱下,几乎一事无成,换作常人,不知道要心灰意冷到何种地步。然而刘备,却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即使在这种地步,仅仅是髀肉复生这件小事,都让他忧虑,让他再度提醒自己,决不能就这样庸庸碌碌的作为一个小人物度过一生。

苏斌今天听到陈江河称赞刘备的话,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三国时代的这些君主级人物,我第一个佩服的就是刘备,第二佩服的才是曹操。其他人都不值一提。”

陈江河听到苏斌的评价,笑着说道:“你的意思就是‘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吧。”

《三国演义》小说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对刘备说道:“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评价其他军阀都是“守户之犬”“虚名无实”““冢中枯骨”“父兄余荫”而已,只有刘备和他才算是真英雄。

听到苏斌的评价,陈江河又想到了自己要成为商业巨子的志向,和昭烈帝刘备也产生了情感共鸣,忍不住感叹道:“东汉末年这些英雄人物中,孙权只不过是凭借父兄余荫,坐享其成,只有刘备和曹操才是艰辛创业,白手起家,昭烈帝不愧为能够和魏武帝争锋的绝世枭雄。”

如果不是“重生”,陈江河也许现在还只是一个庸碌的小人物,每天加班到深夜,为了每个月的房租烦恼,根本不敢立下成为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的远大志向。

在历史长河里,也只有大乱世,大变革的时代才有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登临巅峰的机会。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个稳定的政权里的统治阶级总是不断贵族化,门阀化,封闭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寒门子弟想要打破各种看不见的壁垒,出人头地,是非常困难的。

隋唐的科举制度固然是为了选拔人才,却不能直接削弱门阀士族们的力量,直到黄巢起义,才极大程度上地打击了门阀士族。

常言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势族的经济基础就是“大庄园经济”,由于连年战乱,百姓逃乡,只有聚族而居,拥有私兵,建造坞堡的大家族才能保护自己的庄园财产不受土匪和逃兵掠夺,他们不断吸收逃难的百姓,吸纳他们成为隐户。

门阀士族是通过垄断受教育权来保持家族繁荣的,不管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何改革,如果只有门阀势族的子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即便科举制度再公平,那些连藏书都没几本,更请不到名师大儒的寒门子弟如何能跟家学渊博的门阀子弟竞争?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高考制度虽然公平,但是贫困地区的考生怎么跟超级中学那些被名师指导,享受各种加分的考生竞争?

而现代西方的“门阀士族”们,他们的经济基础就是他们控制的跨国集团。他们可以通过公开的政治献金,影响总统选举,游说国会议员通过对自己企业有利的政策,操纵着整个国家。

封建社会的门阀真正没落,退出历史舞台,不是靠看起来完美的选拔制度,而是赤裸裸的暴力。

正所谓“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唯有暴力,才能彻底消灭门阀。

南北朝的候景之乱,江左遂成丘墟,于谨破江陵,衣冠士伍,并没为仆隶,两次打击导致江左士族彻底垮台,这才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

而唐朝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更是“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成锦绣灰”,沉重地打击了门阀士族。自此以后,门阀士族才退出了历史舞台,到了宋朝就是平民社会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