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之献帝崛起阅读> 第十章丨忠义余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丨忠义余烈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苗祀惊讶的抬头,匆匆一瞥后又再度低下,这还是那个庸庸诺诺的皇帝么?如果不是经常侍奉,苗祀险些以为皇帝被掉包了,这样貌还是那个样貌,只是眉宇间的精气神却是往日没有的。

他不确定继续跟皇帝抬杠会有什么后果,但若为了一个尚药监的宦官而得罪皇帝,实在不划算,更何况他现在没有足够站得住脚的罪名扣下穆顺。

正当他发愁不知该如何转圜的时候,王斌的到来恰好给他解围脱身的理由。

苗祀怀着不甘与怨怼告退离去,穆顺却被刻意留下,皇帝主要是为了提防苗祀会在私底下惩罚穆顺;这个伎俩他见得多了,若是就这么让二人一起退下,未央宫恐怕就再也不会有穆顺这个人了,届时问起了,一句失足落水就可让皇帝无可奈何。

而在穆顺眼中,王斌身为国舅,此时前来必有要紧事密谈,没见苗祀都识趣的退下了么?皇帝能让穆顺留下,等若是不把他当外人,引为亲信了。

穆顺的过度臆测让他心潮澎湃,自觉饱经磨难,终于得到了一飞冲天的机会。他激动莫名,垂下的手在衣袖中不住的颤抖,一时间,他竟连行礼都忘了:“奴婢、奴婢……”

王斌侧目,投以好奇的目光,他自觉明白了皇帝的深意。

其实也不难理解,汉室历代皇帝,自和帝起,便开始了借助宦官与外戚等士族大臣抗衡的过程,如今宦官势力一蹶不振,王斌虽是外戚,但却是天然的士族盟友,对于今后可能再现的宦官干政,他心底没来由的掠过一丝忧虑。

“你不要愣在这,速去少府传诏太官令和汤官令,命他们准备两份膳食来。”

穆顺反应倒是极快,领了口谕便一溜烟的跑下去了。

王斌把忧虑压在心底,说起了自己的来意:“臣奉诏送黄门侍郎张昶出宫,特来复命。”

“张昶与其兄张芝耽于书法,不理朝局,这也是董卓放心让他们随侍的缘故。自觉才不堪位,便不愿多惹是非,他是个聪明人,一定是回绝你了。”皇帝背靠在钉在坐榻上的半圈椅背,晒着暖暖的夕阳,漫不经心的说道。

“唯,君上圣鉴,张侍郎确实是回绝了老臣。”皇帝的脸沐浴在余晖中,让人觉得他是一尊遗世出尘的神祇。

王斌虽没有在其面上看出表情,却敢肯定皇帝此时心情必然不佳,他心头一抖,竟不知该如何是好;“君上曾言;‘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老臣以为甚是精粹,要知太师能有此权势,全赖手下精兵。若君上有员战将,得掌兵权,又何惧天下?说到底,还是老臣无能,不得劝其投效。”

董卓死后必然在朝堂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皇帝手中无人,朝臣无一可用,所以这政权在最初便不利于皇帝。

而皇帝也索性懒得在这上面耗神,他与王允争夺的主战场,则是兵权,历史上这些军队在董卓死后群龙无首,人心惶惶,就连李傕郭汜都曾盼求赦诏,皇帝只要利用这点,就能牢牢把握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还需要人教么?

王允身边有吕布等一干并州武将,皇帝则是一穷二白,本来利用射坚接近皇甫嵩,让皇甫嵩统带军队是最好的办法,但皇甫嵩目标太大,声望又隆,成本和风险让皇帝不敢花太多时间去观察其是否可靠。‘’

跟见识过君主雷霆雨露的老油条皇甫嵩比起来,拔于行伍起于微末的小鲜肉张猛,对皇帝将更为感恩戴德。只是没料到,一番口舌,终究是没能打动张猛之兄张昶。

皇帝有些灰心,却不忍因自己的情绪影响到王斌,他出言劝道:“张昶要谨言慎行,保全家室,我不怪他;你没能说动张昶,也不是你的无能,不用自责了。”

话毕,皇帝伸手往案上缣帛一点;“你且看这个。”

王斌抬眼看去,缣帛上密密麻麻排列着清丽俊秀的八分楷法,所谓八分楷法,是隶书不断发展演变后所形成的一种书写方式,也是后世楷书的雏形。

而皇帝所写的字,与当下盛行的汉隶不同,横直折勾,细长肥瘦,说不出的飘逸潇洒。王斌虽不懂书法,此时也深觉黄门侍郎张昶和钟繇二人见了皇帝的字后是由衷的赞佩,而不是什么阿谀奉承。

素闻孝灵皇帝善书法,好辞赋,皇帝身为灵帝子,在书法造诣上可谓得其父真传。只是这治国的本事可别像灵帝那样不堪才好,王斌这样想着,缣帛上的内容出现在眼前。

“三明。”

王斌眉头紧皱,初是不明所以,突然,脑中像是灵光突现,立即明白了皇帝反复练写的‘三明’是什么缘故了。

三明者,凉州三明也。

凉州三明是桓、灵二帝时期朝廷的大将,战功赫赫。其中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三人的表字都有个‘明’字,又都是凉州人出身,同时都在平息羌乱的战争中为国家立下功勋,故而在当时被称为‘凉州三明’。

“此三人都是一代名将,然而时不利兮,对阵羌乱,未竟全功,不禁令人扼腕。”皇帝将手收回宽袖中,复又躺回先前惬意的姿势,皇帝面南而坐,南边正对着浩瀚的沧池,波澜万千,在夕阳的映照下金光粼粼。前殿在龙首山上,皇帝居高临下,还未体会这座古都的繁华,便先感受到长安的壮丽。

皇帝沉浸在沧池熔金般的美景里,出神的说道:“皇甫嵩是皇甫规的侄子,张昶、张猛是张奂的后人,他们迫于时势,不敢相投。我本欲从三明后人中择选良将为我所用,如今看来,却只有段颎其族未有动静了。”

王斌顺势想起一人,拱手答道:“太师去年退守长安,沿途散兵数万布防,中郎将段煨在其麾下,受诏命屯驻弘农华阴。段煨字忠明,是太尉段颎的族弟,君上若能感之以忠义,弘农万余部众,皆将奉国家之命。”

不料皇帝摇头反对道:“我无权无势,张猛一介白衣都不得跟从,何况拥兵之将?如若诛董事成,王允避让,我以势迫之,当有可为。现在董卓势大,司徒他们准备的谋算迫在眉睫,牵一发而动全身,还是暂且不要想这事了。”

“唯。”虽然不愿,王斌也不得不承认皇帝说的在理。忽然,他又想起一人,精神又再度振奋起来:“老臣在归来途中得遇一人,既是忠臣之后,又有才干,君上不妨用之。”

“国家可曾还记得议郎盖勋?”王斌卖了关子,有心提示道;“此人曾任汉阳郡长史,后为讨虏校尉,在凉州征讨叛军,颇有威名。”

皇帝在记忆中搜罗了半天无果,摇头道:“许是当年幼小,未曾闻过此人大名。”说完,皇帝把身子往前倾,认真了少许;“此人还有什么著称的事迹吗?”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孝灵皇帝建西园军,将其征召入朝,因为他在应答时耿直刚正,敢言时弊,被灵帝称赞‘恨见君晚’。后来受到宦官嫉恨,进谗言将其外放为京兆尹,当时长安只有五千虎牙营官兵,为了对抗凉州叛军,盖勋便征募士兵凑齐一万人,其中征辟了扶风士孙瑞、京兆杜楷、弘农杨儒、长陵第五儁等五人为都尉,各领兵两千。

董卓入洛阳擅专废帝,人皆畏其势,唯独盖勋写信责骂董卓,让董卓非常忌恨。考虑到左将军皇甫嵩在右扶风统领雍营及各郡兵马共三万人防备凉州叛军,加上京兆尹盖勋手下的虎牙营一万士卒,这四万精兵实在是董卓心腹大患。更何况此时袁绍已逃出雒阳,正在集结关东各州郡军队,董卓担心盖勋与袁绍等人两面夹击,于是征召盖勋为议郎、皇甫嵩为城门校尉,解除二人兵权。

盖勋当时在暗中联络皇甫嵩,意图讨董,却被皇甫嵩拒绝。盖勋因为兵少不能起事,只好跟从皇甫嵩一同前往雒阳。在朝堂上,盖勋依旧是耿介不苟,敢对董卓直言强谏,不改颜色。由于盖勋出身凉州大族,无论是军中还是朝野都很有人望,董卓虽然记恨,但也无可奈何。随后盖勋一直郁郁不得志,直到去年五月死在长安,享年五十一岁。

听完了盖勋生前事迹,让皇帝感慨万千,想不到在汉末还有盖勋这样的忠烈大臣,只可惜死于忧愤,一身未被重用。盖勋这样的人,是所有士人敬佩的对象,就连王斌都忍不住夸赞了几句:“先帝在时,对盖议郎很是倚重,每逢军国大事,其虽远在长安,先帝也常常下手诏去询问意见。”

王斌将往日所见所闻的有关盖勋的事迹说得如此详细,无非是想让皇帝重视盖勋,哪怕这个人已经死了,但仍能发挥余热。

皇帝总是能捕捉到对方话语中的关键和潜台词;“你先前所言,盖勋在京兆重整虎牙营,择选名士为都尉。这其中的扶风士孙瑞与如今的尚书仆射士孙瑞是何关系?”

“盖议郎于尚书仆射有提携之恩,议郎死后,其子盖顺孝期一满,士孙仆射曾想举荐为孝廉,提举为官,却被太师阻挠,只得改任宫门司马,盖顺年过及冠,智勇足备,其手下宫门卫士,个个骁健,足堪使指。君上若能设法优待,一来能遂士孙仆射所愿,二来又能示以天下,君上不忘忠臣子孙。投桃报李,千金市骨,尚书仆射再不报效,便实属不智了。”

皇帝大有所悟,尚书台秉政理事,总理万机,皇帝不能过度的依赖尚书杨瓒一个人,更何况杨琦身为侍中,位置同样机要。放任杨氏坐大,这不是皇帝所乐见的,而笼络了尚书仆射士孙瑞就不一样了,只要运作的好,士孙瑞完全可以与杨瓒在尚书台抗衡。于是皇帝刻意表现的大为痛心:“忠臣义士,不能为我所用,徒呼奈何!盖勋衔愤而死,良可嘉悼。其子盖顺既然尚在长安,我当恩宠优待,以旌忠烈之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