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柔拖着大小两个行李包裹,吭哧吭哧地从到达层爬上二楼的出发层。
她此刻身处沈州火车站,而且还要在这里待上将近一天时间,只因为从老家旅顺直接回京城的火车太少、票买不到,她必须到省城来中转一下。
在绿皮车都极度紧俏的年代,人的时间是不值钱的,明明只剩几百公里的路程,却要在中转站滞留一两天,都是稀松平常。
距离开学本来还有一周呢,家里人也让她多住几天,晚点儿回校。不过徐梦柔不肯,因为她听说顾学长投拍的《沪江滩》就要上映了,而她家暂时还买不起电视机。
与此同时,作为京城待遇还算挺不错的大学,京城师大的一号食堂里,如今已经有了一台电视机——今年刚有的。
很多时候,同学们都会把食堂挤得满满当当,哪怕没位置站两个小时,也要看一会儿节目,算是大学生福利了。
当然了,这种借口是不能和家里人说的。父母面前,徐梦柔还是拿“老师有事情,回校是为了好好学习”这个理由搪塞。
在候车厅里找热水把一毛五分钱一包的本地小厂无牌泡面泡上。
然而就在她泡面的路上,她注意到了前面一大堆人扎堆围着,循声望去,立刻就看到有一台电视机在播放。
“火车站都有电视机了?省城的火车站就是待遇好呐。”她如是想着,突然激动起来。
这岂不是意味着今晚就可以看、能少错过一集了?
她本来要等的,就是半夜路过省城的车、明早能到京城。
只可惜因为围观的人众多,候车厅里靠近电视机30米范围内,都不可能有座位了。
但这难不倒徐梦柔,她可以把行李包往地上一垫,人坐在包上,就跟那些乡镇企业打工的农妇一样。(其实按法律来说,现在还叫“社队企业”,82年正式改叫“乡镇企业”,公社对应乡,生产队对应村)
吃完泡面,把贵重物品都藏到怀里的内侧口袋,眯了不知多久,她依稀听到旁边嘈杂起来,连忙睁开惺忪的睡眼。
候车厅刚装的大喇叭里,传来三声刺耳的枪响,正是《沪江滩》片头曲的前奏。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做滔滔一片潮流……”
叶丽仪的粤语唱词,把黄霑顾嘉辉的金牌创作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偷偷听邓丽筠之外,根本还没听说过别的粤语流行音乐的内地观众,就这样仅仅被一首歌就彻底圈粉了。
随着大礼帽、白围巾、黑风衣的形象出现在镜头上,以及旧外滩的声色犬马,所有人都贪婪地吮吸着邪恶旧资本注意世界的奢靡之中。
本来还有几个“你瞅啥?/瞅你咋滴!”的乘客,在一边闹点儿小纠纷,瞬间就引发了众怒,被群殴了一顿后老实了。
“安安静静看电视!都听不见了!再炒揍死你们丫的,管你们谁对谁错!”
然后,除了偶尔听到人群因为打斗惊险而集体抽气外,就再也没有别的骚动了。
不懂事哭泣的小孩,在平时或许能赢得家长的护犊、即使有其他乘客指责他们吵闹,家长也能怼回去。
不过这种场景仅仅持续了不到半集,然后那伙懵逼的熊孩子就发现,父母成了殴打他们的主力。
“再哭!苦尼玛弊!有没有公德心的!”
胖揍之余,大伙儿内心则是一视同仁地愤慨谴责:“资本注意就是腐朽啊!刀头舔血。刚刚一穷二白到外滩混江湖,刚找到漂亮女同学一夜就发达了。转手还让戏院老板和看场子的互相残杀同归于尽。
最离谱就是老板和看场子的死了,许文强居然就能自己当老板?老板没儿子继承的吗?太假了!狗屎运,怎么一集就变成人上人了!”
所有人眼睛里,闪烁着看到了一夜登天暴富捷径的火光,一边痛骂着剧情太假了、不合理、一边内心的羡慕嫉妒恨极度膨胀。
整整十亿人被压制了30年的均贫富、不敢为天下先、才养得平复的伤口,就被这样赤果果地重新掀开,露出了血淋淋的兽血沸腾。
“原来这样就能快速爬上去!有钱!有别墅!有汽车!有女人!只要自己有点想法,有点本事,躲过三五次死,七八次残,拼十几次命,就爬到那么高!”
徐梦柔一开始只是怀着捧场的心态在追,可是仅仅这一集看完,她已经彻底被剧情征服了。
回过神来时,赫然发现自己居然不知不觉站了起来,扛着行李包整整40分钟都没觉得累——原来在她看电视的时候,前面的人堆越来越密集,她坐在行李包上,即使仰头看斜挂装在房顶桁架上的电视机,也会被挡住,所以她自然而然就站了起来。
回首环视,大厅里密密匝匝怕不得有超过两千人。
徐梦柔长到18岁,记忆中从来没遇到过这种能让两千人扎堆在一起、却自愿保持这么安静的。
“啊!我的钱包被偷了!”几声嘈杂的女声响起,而后人群外围一阵骚动,差点儿践踏起来。
随着叫声,几个黑影拔腿就跑,却被见义勇为的群众逮了回来,站前派出所的民警也很快来拷人。
一经拷问,原来是小偷得手后被片中混黑道的人的人生上升通道所感动,舍不得走,想看个究竟、知道混刀头舔血日子的人如何出人头地洗白……
结果因为舍不得撤退被抓了。
“警察同志,警察同志,你抓我就抓了,能不能别去监狱,我就在站前看守所好了,你每晚小时成不?我给你打杂伺候,你拷着我出来放风也成。拘留15天后我绝不二话,你拘留我30天也成……”
……
相比于外行人的直观感受,圈内人的震撼是更加量化的。
央视连续三天抽样统计下来,晚上集的《沪江滩》收视率从第一天的82%,暴涨到第二天下午、第一集重播时的91%。
要知道一般情况下,下午4点档的重播,因为大家都还在工作,往往收视率会大跌。电视台才会周一到周六都下午都只放昨晚的重播、周日才有新节目。如今居然闻风逆势,显然是因为暑假还未结束。
然后是第二天晚上的94%、第三天晚上的98%。唯一限制《沪江滩》传播范围的因素,只剩下中国的电视机保有量这一个硬杠数据。
而对这一切感受最真切的,应该要数央视总部传达室的赵大爷了。
他在央视看了20年大门,每天习惯了看到附近邮政所的邮递员小于、蹬个加重版的军绿色邮政定制自行车、后架上四个大邮兜、满满当当塞上近千封业务信件或观众来信,20年来如一日,从未变过。
可是这一天,邮递员小于却第一次换上了辆三轮车。
车厢里足足十几口大麻袋,里面是雪片一样的群众来信,起码足足几万封。
“怎么这么多?”
“这还只是市内件和旁边津门、唐州、雄州的。再远的地方,还来不及寄到呢,我跟所里申请了,明天起加人。”邮递员一边擦汗一边吐槽。
听了这个准信儿,央视后勤部门从上到下都吓了一跳。
放了20年红剧,从来没见过这种阵仗呐。
最无奈的是大伙儿一开始还不知道出了什么大事,只好安排加班加点紧急拆信阅读。
“部长,我这里3000封,2800封是说漏掉了《沪江滩》最前面两集,希望播完后尽快重播。”
“我这里5000封也差不多。”
“我也是。”
一番统计,最后发现90%增量邮件,都是希望多安排重播、或者首轮播完后再播,好让后来的观众补上漏掉的剧情。
此前按央视的惯例,是从未有过电视剧时间段的节目、在播完后立刻重播的。但看着数以万计的热情来信,有关领导也只能请示之后、破天荒决定首轮播完后立刻跟上。
另外,1980年的央视,本来是一贯为了节约工作量,直接把前一天晚上6到10点的节目,拿到第二天下午2点到6点重播。
如今为了确保更多人可以看到《沪江滩》的重播,就在时间上把它和本来9点20的深夜节目对调了,确保大多数人可以赶在下班吃晚饭前看到。当时还有一大堆国企是下午4点半或者5点下班的,也很少有加班。
这也是对香江同胞更加开放的一种姿态么,并不纯粹是为了收视率。
……
出了央视之外,国内另一个被来信挤爆的单位,是沪江电影制片厂。
谁让顾骜当初选了这个合作者,作为内地的合拍单位呢。
只不过,这一次找上门来的都是专业人士,目的则是想蹭热度借调一些演员,尤其是刚刚在《沪江滩》热播中火起来的内地本土演员。
计划经济时代,电影制片厂并不在乎本厂员工是否走红,反正都是按政治任务拍电影。
但随着开放的进程,尤其是《庐山恋》和《沪江滩》这两个例子、对本地旅游业的拉动促进作用逐渐显现,各地的政府旅游部门,开始频频给电影制片厂施压,试图复制这种成功。
1980年的时候,上到邓伟人,都是反复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外国游客,作为重要创汇手段补充的。在国家缺少外国人看得上的工业产品时,发挥“文明古国”的被参观价值,一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否则也不会国家组织大量卖文物创汇了。
而这些为了促进旅游业而搞的电影项目,就不是每个省的制片厂能说了算的,甚至会有省级的相应分管领导,亲自督办,要求制片厂想办法加有名的明星来上镜、为本地宣传。
后世作为演员届泰斗的唐囯强陈道名等大腕,这个时代就没少被这种项目抢。
这一次,一个中院电影制片厂的电话,打到了沪江厂的制片主任徐凌这里,然后徐凌了解情况后,又把苏萍喊到了办公室。
“小苏,你女儿还没回国呢?听说李联杰也是被喊去当保镖了?《沪江滩》热播,中原制片厂的苗厂长亲自打到我这里了,说准备跟他们合作的长城影业张指导,推荐李联杰演一部新片《少林寺》的主角,你想办法给我把人找回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