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四年的春天,似乎格外的寒冷。
洛阳城大雪纷飞,连下三天不止,城中许多房屋倒塌。
新任的洛阳府尹长孙无忌一面下令城中青壮全面出动,帮忙除雪救人,一面安置受灾民众。同时,还向金吾卫请求帮助。
皇帝派出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卫帮忙救灾,还调了北衙禁军和内军出动。
因得到及时的救援和安置,城中百姓受灾者虽众,房屋倒塌不少,但压死和冻饿死的却只有十几人,不得不说这几乎是个奇迹。
在朝会上,皇帝对于这位新上任的洛阳府尹大为赞赏。
下朝之后,皇帝在亿岁殿中召见了洛阳府尹长孙无忌以及礼部司郎中高士廉。
听取了长孙无忌汇报的最新情况后,罗成很满意,雪终于慢慢停止了,灾情也控制住了。府库拔出了大量的薪炭以赈济百姓,许多房屋受损的百姓也被转移安置到安全的地方,大家总算挺过去了。
“城中有禁军府兵相助,情况倒不错,只是洛阳城外二十余县,可也有得到及时的救助?”
身为洛阳府尹,正三品的大员,年轻的长孙无忌不仅要负责城内,还要负责城外的二十余县,他是一百多万人口的长官,手心手背都是肉。
“回陛下,各县上报的情况,都很不错,洛阳府此次全面出动了府兵、郡兵和乡团、民兵们全力救灾,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表现都极为不错。”
罗成满意的点头。
灾情年年有,关键还是在于朝廷和地方官府的组织救援能力,而这次洛阳府表现这么出色,最关键之处倒不全是长孙无忌的功劳,而是朝廷先前早有预案,因此当灾情发生后,各级官府按照预案,按班就班的执行就行。
长孙无忌的表现就好在他的执行能力很强,有好的预案,再有好的执行,于是一切都很好。
“雪虽然快停了,但依然不能掉心轻心,都说下雪不冷化雪冻,得做好防寒抗冻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那些孤寡残疾,更要照顾好,你们洛阳府里的官员们,应当下去各县蹲点包干负责,县里也要派官吏下乡蹲点包干,乡里也要派吏员驻村。要形成层层包干,有专人负责,务必不使这场雪再冻死一人,再饿死一人。”
蹲点包干这种做法,可是后世天朝的强力手段之一,罗成觉得很实力。
“对于百姓被毁坏的房屋,官府也应当登记,可由朝廷适当的求助补贴一部份,然后再上报朝廷,朝廷会下拔一笔专门的钱款,用做给百姓们的无息贷款,以修补重建房屋,不能让百姓在这个寒冷的春天里,居无定所。”
罗成是个生活成长在后世的人,因此他有一个很强的体验,就是后世天朝的安稳。稳定是优先于一切的,也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让百姓有地方住,有饭吃,就是安稳的前提。
给灾民发放无息贷款,同时打击发灾难财放高利贷的行为,便是罗成力主的。过去隋朝,因为税制的不合理,于是地方官员甚至没有俸禄,全靠职田收入。官府没有办公经费,全靠公廨田和公廨钱。
朝廷给一块地再给一笔钱,然后官府把这笔钱交给民间的豪强子弟,让他们去放贷,收取高利用做办公费用,其月息达百分之八,年息几乎就是翻倍,不得不说这是非常高的,对朝廷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所以现在罗成早取缔了这种公廨钱,并禁止民间高利贷。
遇到这样的灾情,他甚至特拔钱粮,给灾民发免费贷款。
甚至眼下刚开春,可朝廷已经在讨论通过皇帝的一项青苗法了。所谓的青苗法,其实就是百姓可以在春天向朝廷申请借贷一笔钱,用做购买种子或租借耕牛等等生产所需,然后到了夏收之后,再还本偿息,利息很低。
青苗法其实在历史上出现于唐末,北宋变法时加以改良,本是良法但后来因各种原因而歪掉了。
北宋时的青苗法,是把国家常平仓里储藏的粮食拿出来,折成钱然后放贷给乡下农民或城郭居民,然后收取利息。
这样做,一来可以打击抑制民间高利贷,二来可以缓解百姓所需。
青苗法的利息为两分,也就是年息百分之二十。
相比起隋公廨钱年息百分之九十六,明显要轻的多,比民间借贷也低的多。
但北宋的青苗法因许多反变法派为反而反,于是故意乱搞,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使得这项益法最终成了害民之法。
罗成正在讨论中的青苗法,则是半年贷,利息百分之十。春天贷的夏收后还,夏天贷的秋收后还。
青苗法本钱也是来自于国家的常平仓储备粮,朝廷拿出一半的钱粮来,用做本钱放青苗贷,支持百姓,然后收回钱本息之后,再用这笔钱,从那些产粮区籴买粮食。
产粮区的粮价肯定会相对便宜一点,这样籴粮入仓,既能保证朝廷的储备粮,同时这个粮食价格差,还能让朝廷也收益一笔。
罗成给青苗法设置了一条红线,那就是严禁官府强制百姓借贷,更不许把这笔钱粮外包出去放贷,而且常平仓的粮谷只许最多以一半来放贷。利息也是固定死的,禁止官吏私自加息,哪怕到期偿还不了,也不许继续复利加息。
并且,青苗贷不给九等户中的上三户,除非是遇灾年之时,情况特殊。
贷期半年,不得提前征收,以免出现表面一分息,实际因为提前收息,而使得真实利息为两三分的情况。
同时,还贷时,可以以钱以物,最终目的还是为方便百姓,尤其是支持普通百姓,免得他们困于债务。
而遇到如现在这样的灾情,罗成则是要朝廷出台一项救灾法规,让各地官府以义仓、社仓之钱粮,救援百姓,放粮赈灾以及免息借贷。
“还有一事,洛阳二十余县,有一百多万人口。据朕所知,均田令推行的并不算太顺利?”
“回陛下,洛阳之地,向来地狭民众,且此地处中原腹心,因此权贵豪门纷纷置地买田,兼并严重,朝廷虽以无主之地、官府公田分授百姓,但百姓得授田地依然要远低于其它郡县田亩数,平均下来,一丁授田仅二十亩左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