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买宋阅读> 第九十四章 金匮之盟的由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四章 金匮之盟的由来

赵匡胤到底是不是被斧头砍死的呢?很遗憾,谁也不清楚,只能继续成为一个千古疑案。

不过虽说不清楚,但是,史学界很多人也一直怀疑,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的,但是对于他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很多学者都论证指出,这个传说,是不太靠谱。

因为很多学者都指出,当时赵匡胤身边出现的“柱斧”,在北宋时有两种,一种是武士所用的利器,一种则是文房用具。

作为文房用具的柱斧,又称玉柱斧、玉斧,一般是用水晶或铜铁做成,而“斧声烛影”房用具的玉斧。

如果赵光义是用这玩意杀死了赵匡胤,那么可以说,一个是这玩意很难杀死人;另一个,即使用这种玉斧杀死了人,外伤肯定也非常明显,难以逃脱众人的耳目。

据此,大家认为,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可能性很低。

包括最早传出“斧声烛影”这一宫廷秘闻的释文莹,他所生活的时代,离赵匡胤死亡,只有几十年的时间,释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记载了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曾经“引近臣环玉衣以瞻(赵匡胤)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也就是说,在赵匡胤的皇后等人看过尸体后,赵匡胤的一些重臣也看到了赵匡胤的尸体。

而赵匡胤的尸体有被洗浴过的痕迹,所以“温莹如出汤沐”,但可以肯定的是,尸体没什么外伤,至少表面没有,不然那些看到过尸体的人肯定当场炸过。

由此可见,赵匡胤是被斧头砍死的这个说法,史学界普遍认为不靠谱。

但即使不是被斧头砍死的,赵匡胤的突然死亡,也的确很蹊跷。

毕竟几个小时前还好好地跟弟弟喝着酒,怎么一睡下,就突然死了呢?

对此,有学者就提出,赵匡胤可能是当时饮酒过度,酒精中毒死了。

也有学者根据宋真宗等宋代皇帝的死因,提出赵氏家族,可能有躁狂忧郁症遗传,赵匡胤在当时,有可能是突发脑溢血死掉了。

但作者菌认为,这两种观点,论据都不充分。

因为史书记载,赵匡胤喜欢喝酒,但他对喝酒还是有相当节制的。

比如建隆二年,赵匡胤就曾经对侍臣说。

“沉溺于酒,何以为人?”

可见他对喝酒,有自知之明和相当的克制。

至于突发疾病原因,史学家们翻遍了未被赵光义动过手脚的、记载赵匡胤生活起居的《太祖实录旧录》,也没有发现任何疾病记载。

《太祖实录旧录》记载,赵匡胤暴毙那一年,三月份出游洛阳;死之前14天,开宝九年十月初六日,赵匡胤还“幸西教场,观飞山军士发机石”。

这段时间,赵匡胤身体好得很,频繁出游,根本没有任何生病及传召御医的记录。

所以,赵匡胤突发心血管疾病暴毙说,也被学界所质疑。

那么,伟大的太祖皇帝赵匡胤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喜欢下毒的赵光义,自然再次成了大家怀疑的对象。

当然,赵光义是否下毒毒死了哥哥赵匡胤,没有证据,也不可能留下证据。

但史书的明确记载是,上位后的赵光义,很喜欢下毒:比如北宋时,后蜀国主孟昶、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君钱俶,都是在投降北宋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下毒毒死,可见这是一个毒奶粉,比扁鹊还毒。

而《资治通鉴》的总编撰、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则在离赵匡胤死后只有几十年的《涑水记闻》中,留下了有关这宗千古疑案的重要信息:

司马光作为史学家,也是北宋的臣子,很多话不便明说,但他在《涑水记闻》中记载道:

赵匡胤在半夜死后,宋皇后马上让宦官、内侍都知王继恩前往通知赵匡胤的儿子、秦王赵德芳(当时18岁),让他迅速入宫。

但在这个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上,王继恩却没有执行命令,去找秦王赵德芳,而是直接前往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因为当时赵光义兼任开封府尹。

半夜三更时分,在开封府门口,王继恩看到,擅长医术(也可能擅长下毒)的晋王近臣、医官程德元,早已等候多时,于是,程德元带着王继恩,进了开封府。

司马光记载说,对于是否马上进宫,赵光义在当时还有些“犹豫不敢行”,在此情况下,宦官王继恩万分紧急,催促赵光义说。

“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王继恩的言下之意就是,当时,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年,其中,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已经18岁,并且,赵匡胤除了赵光义,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都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此情况下,赵光义随即带着宦官王继恩、医官程德元等人冒着大雪,迅速赶到皇宫门口。

到了皇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稍等一下,让他先进去通报;但心急如焚的程德元却说。

“现在就要直接闯进去,还等什么?”(原文:“便应直前,何待之有?”)

于是,赵光义迅速进入王宫,而当时,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就问说,是“德芳来邪?”(指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但没想到,出现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不唤自来的赵光义。

对此,宋皇后目瞪口呆,“愕然”,后来,宋皇后对着赵光义说了一句话。

“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

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呼,赵光义则对此回答了一句:

“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是个史学高手,不方便直说的事,他在《涑水记闻》中委婉地进行了表述。

一个普通的医官程德元,在皇帝赵匡胤暴毙当晚,却像未卜先知一般,提前等候在开封府门口,等待接应宫廷中前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似乎早已被赵光义收买),并且跟着赵光义一起闯进皇宫夺权。

医官程德元有没有跟赵光义一起,对赵匡胤进行验尸,司马光没有记载,但在记述这场隐晦的宫廷政变中,司马光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为宋太宗赵光义隐了晦,又做到了尽在不言中。

当然,太祖皇帝赵匡胤究竟是不是被毒死?谁也没有确凿证据,这些都只是猜测但司马光却记载了擅长医术的程德元,在赵光义夺权前后的一系列蹊跷举动,一个普通的晋王身边的医官,却在这场宫廷政变中鞍前马后,并跟着赵光义进入皇宫夺权,实在匪夷所思。

这种举措,作者菌只能揣测,也许是程德元协助赵光义,配置了某种奇特的毒药;赵光义随后在与赵匡胤的对饮过程中,在酒中下毒。

然后赵光义迅速返回家中,制造自己不在现场的表象,等待赵匡胤毒发身亡的死讯;随后,赵光义让程德元,接上来通风报信的宦官王继恩,三个人(也可能更多人)一起闯进了皇宫夺权。

当然,抛开揣测,从遗留的被筛选过的史实来看,从赵光义的顺利进宫,以及宋皇后的束手投降等各种迹象都表明,在当时整个大宋皇宫内外,早已尽在赵光义的掌握之中,所以,皇权,似乎很“顺利”的就完成交接过度了。

而顺利上位后,赵光义也马上对夺位的功臣进行了封赏,例如,随后,宦官王继恩被封为剑南西川招安使,程德元则从一个普通的医官,被封为刺史。

至太平兴国六年,程德元已“攀附至近列,上颇信任之,众多趋其门”,尽管程德元贪赃枉法,经常被人举报,但赵光义对此却不管不问,内在门道也实在发人深思。

不过,虽然这种看似平和的权力过度,其表象背后,依旧是接连而来的腥风血雨。

比如赵光义上位后,随即开始实施一系列斩草除根计划。

要知道当时,赵匡胤凭借“义社十兄弟”拥立为帝,赵匡胤暴毙之时,大将王申琦等已死,石守信等已被解除兵权,此时仍然掌握军权的赵匡胤的爱将,还有李继勋和杨信。

可赵光义上位后,先是解除了李继勋北都大名守将的职务,一个月后,李继勋蹊跷死亡;随后,赵光义又到杨信家“探望”,第二天,杨信也死了,真·毒奶粉!

而在剪除赵匡胤的遗留大将后,赵光义又开始对皇族下手。

赵匡胤共有五兄弟,赵匡胤排行老二,赵光义排行老三;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弟弟、老四魏王赵廷美也还活着,并且年轻康健。

另外,赵匡胤共有4个儿子,但长子和三子都早亡,只有二儿子燕王赵德昭,以及四儿子秦王赵德芳活了下来,赵匡胤暴毙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有18岁了。

这些人,都是赵光义身边赤裸裸的威胁。

于是赵匡胤死后三年多,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在平定北汉后,下令进攻辽国,企图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地区,但在高粱之战中,宋太宗中箭受伤、落荒而逃。

当时,整个军队群龙无首,在此情况下,军队中一些将领,主张拥戴正在军中的赵德昭为帝,事情没有成功。

不久,宋太宗赵光义回到军队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震怒。

返回开封后,赵光义一直故意不对征伐北汉的将士进行封赏,对此赵德昭便向赵光义建议,应该进行封赏,没想到赵光义却暴怒说。

“等你做了皇帝,你再赏赐也不晚!”

赵德昭听他这样说后,忧惧恐极,返回王府后,便直接“取割果刀自刎”。

赵光义听说后,前去察看,竟然“哭着”说:“痴儿何至此耶!”

这……

就是传说中的猫哭耗子假慈悲了吧?

而赵德昭死后两年,太平兴国六年,宋太祖赵匡胤的最后一个儿子、时年仅仅24岁的秦王赵德芳,也跟他的父亲赵匡胤一样,在睡眠中,突然莫名其妙死去。

史书对此的记载是,“寝疾薨”,死法跟赵匡胤一模一样。

(注:这是真实历史上的记载,至于本文的话,因为是戏说,根据民间传说回龙传改编,故此赵德芳没死,被赵光义封为了大名鼎鼎的八贤王。)

而赵匡胤两个儿子相继死后,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共同的弟弟赵廷美,“始不自安”。

到了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赵光义又指使亲信、大臣柴禹锡等人,“告发”赵廷美有“阴谋”、想谋反,最终,赵廷美被贬黜到房州(湖北房县)。

最终年纪轻轻,仅38岁的就“忧悸成疾而卒”。

至此,对赵光义有着皇位威胁的人,终于被一一剪除。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阴谋论,也有传说赵匡胤之所以传位于赵光义,是因为他妈妈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女人,她临死前,把赵匡胤叫到床前,问他。

“你知道为什么你能统一天下吗?”

赵匡胤回答。

“这当然是因为祖宗们给我留下的良好基础啦。”

他妈妈说。

“放屁,你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才造成了后周的灭亡。”

赵匡胤立刻觉悟,决定让弟弟赵光义继承他的皇位,并立下了金匮之盟。

这个传说到底是真是假暂且不论,总之相当扯淡就是了,毕竟当时赵匡胤的儿子都已经成年了,哪里小了?

细究一下也不难发现,之所以有这个广为流传的金匮之盟,是因为在赵光义上位前,一直跟赵光义有矛盾、主张要抑制晋王(赵光义)势力的宰相赵普,一直活在恐惧忧虑之中。

到了太平兴国六年,擅长拍马屁的赵普突然“提醒”赵光义说,现在天下传言很多(意思是说赵光义得位不正),但当时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不是有遗言说,让先皇百年后,再传位给你嘛,官家你怎么不向天下人公布呢?

这个所谓的遗言,就是赵普为了迎合赵光义,而杜撰出来,后世流传很广的“金匮之盟”。

于是看到赵普这么识相,还编制了个子虚乌有的事来替自己遮掩,赵光义也不再追究什么,将赵普再次提拔做了宰相,后来赵光义对赵普说。

“我之前差点就想杀了你!”(“朕几欲诛卿!”)

当然,马屁拍得这么到位,那就算了吧。

可见会拍马屁,真的是一门很重要的人生哲学啊!

……

……

……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