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朝野有很多朝臣主张拥立颇有贤名的襄王,孙太后、朱祁钰等人也“手足无措”,一度也准备同意这个意见,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就在这个紧急关头,于谦“审时度势”提出“立朱祁钰为帝,朱见深为太子!”的主张。
于谦此议可谓一举二得,首先朱祁钰本为宣宗皇帝的血脉,且当时已经二十多岁,和孙太后、英宗皇帝感情也很好;既迎合了当时在危难之际,需要有号召力的成年君王的客观需要;其次,朱见深本是英宗皇帝的儿子,属于宣宗皇帝一脉,襄王却非宣宗皇帝的血脉,于谦此举等于为皇位的传递上了一个”双保险“,也算对得起当年宣宗皇帝对于谦的知遇之恩。
朱祁钰本是个亲王,按照大明制度早就该出外就藩,只是孙太后、英宗皇帝出于感情方面的考虑,才一直将他留在京城,现在被推上帝位,如何不“喜出望外”,自然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正统十四年秋八月,英宗皇帝”北狩“,孙太后召百官入集阙下,谕曰:“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命郕王临百官。然庶务久旷,今特敕郕王总其事,群臣其悉启王听令。”辛未,太后诏立皇长子见深为皇太子,时年二岁,命郕王辅之。
诏天下曰:“迩者寇贼肆虐,毒害生灵。皇帝惧忧宗社,不遑宁处,躬率六师问罪。师徒不戒,被留王庭。神器不可无主,兹于皇庶子三人,选贤与长,立见深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仍命郕王为辅,代总国政,抚安万姓。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二十九日,太后遣太监金英传旨:“皇太子幼冲,郕王宜早正大位,以安国家。”时议者以时方多故,人心危疑,思得长君以弭祸乱。于是文武群臣交章劝进,王再辞让。众请遵太后命,允之,遂择日行礼。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遥尊英宗皇帝为太上皇,诏赦天下,改第二年为景泰元年。
“京师保卫战”的成功,于谦自然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景泰帝也功不可没,随着景泰帝的帝位渐渐稳固,在以石亨为首的一帮臣子们怂恿之下,景泰帝下决心废除了朱见深这个皇太子,立了自己的亲儿子作皇太子,皇后汪氏又力劝景泰帝这事不可为。
太监王诚、舒良为景泰帝谋划,先赐大学士陈循、高谷百金,侍郎江渊、王一宁、萧镃,学士商辂半之,用以缄其口,然而,众人皆知这是皇室家事,都不愿掺和进来;景泰三年(公元一千四百五十二年)四月,广西土官都指挥使黄矰以私怨戕其弟思明,黄矰惧罪,急遣千户袁洪走京师,于是通过通政司上了一道《永固国本事疏》:”臣窃闻太祖高皇帝龙飞淮甸雷厉中天,豪杰归心,群雄应诏,栉沐风雨,削平僣乱而成帝业者,必期圣天子神孙传之于无穷,今经八十余年,海宇广亿兆之众,三代而下未之有也。“
”前岁胡寇犯边自古常有,太上皇轻屈万乘、亲御六师、临于寨险,被虏遮留,扈从、文武群臣、天下将士十丧八九,逆虏乘势长驱逼临市师,四方震惧几乎危殆。赖太祖、太宗列圣之灵,预诞圣功继登大宝,不然则民何所归焉?此实上天眷命非当时预画者也。
今踰二年未见易立皇储,臣切国之本不可缓也。古之圣王奄有天下者未有不急乎本,虽今朝廷与顾命大臣已有公见,愚臣何得而知之。切恐踰久议论妄生,况今时俗不古人心易摇,争夺一萌祸乱难息,或朝廷欲循前代逊让之羙,复全天伦之序,臣恐势有不可者。若谓有皇太后之尊及东宫至亲不忍遽易,然天命岂可逆违?固本岂可轻缓?古人有云“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及又土星逆行太微垣,盖上天有所垂谕也。愿及今留意弗以天命转付与人,早与亲信文武大臣密议以定大计易建春宫,一中外之心绝觊觎之望,天下幸甚。“
景泰帝见此疏大喜,奏入诏曰:“此天下国家重事,多官其会议以闻。”,且令释黄矰罪,进阶都督;疏下之次日,礼部尚书胡濙,侍郎萨琦、邹干集文武群臣廷议。众人面面相觑,莫敢发言。惟都给事中李侃、林聪,御史朱英以为不可。司礼太监兴安见到情势不对,来了个“快刀斩乱麻”,厉声曰:“此事不可已,即以为不可者,勿署名,无持两端。“
胡濙唯唯,吏部尚书王直面有难色,当时任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陈循将笔沾墨后,递给王直,王直迫不得已之下,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于是魏国公徐承宗,武清侯石亨以首的一干文武大臣九十一人署名,进言:“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黄矰奏是。“皇太子更换的决议作出后,王直进太子太师衔,赐金币等。王直顿足叹曰:“此是何等大事,乃为一蛮酋所坏,吾辈愧死矣。”景泰帝制曰:“可。礼部具仪,择日以闻。“即日,简置东宫官,公孤詹事僚属悉备。
景泰三年五月(初二日)甲午,景泰帝册立皇妃杭氏为皇后,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诏天下曰:“朕以凉薄躬际艰危,赖天地、祖宗眷佑之隆,膺母后臣民付戴之重,嗣临大宝蒙固家邦,方负荷之弗胜,岂授承之敢虑?而皇亲、公侯、驸马、伯及在廷文武群臣乃合辞上请“以为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父有天下传之子斯固本于万年。此三代之圣谟,诚百王之懿范,朕长子序在伦先宜正东宫以明继体事。”
方闻圣母遽见允于舆情,复以皇后之谦冲固逊轩龙于有子,再三陈恳理顺名鸿。肆循慈训之谆,兼遂贤情之切,乃于五月初二日册朕长子见济为皇太子,其母杭氏为皇后。大本既正彝伦亦明,亲亲之义尤所当取。太上皇帝长子特更封为沂王,次子见清为荣王,见淳为许王,同屏国家,卫安宗社。爰推恩于远迩,庸资弼于臣民。所有合行事宜条列于后。”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