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秉谦既去,首辅之位还须有人担当,前世的崇祯皇帝因为没有自己的班底,又不相信九卿科道推荐的人选,竟然搞出了一个用枚卜仪式来决定阁臣的笑话,须知内阁首辅可不同别的臣子,那是文官领袖,非“德高望重”之人不可担当。
胡子睿吸引了他的教训,采用平台亲自接见朝臣,询问冶国之策的方式,来决定首辅的人选,当时朝臣们一致推荐韩爌,此人是四朝老臣,资格比孙承宗还要老,韩爌生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一千五百六十六年),字虞臣,号象云,山西蒲州(今永济市)人,韩爌于万历二十年(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考取进士,选庶吉士。进翰林编修,历少詹事,充东宫讲官;万历四十五年(公元一千六百一十六年)擢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久之,命教习庶吉士,韩爌的门生很多,堪称“桃李满天下”,袁崇焕也是其中之一。
泰昌元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年)八月,光宗皇帝嗣位,韩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未几,光宗皇帝疾大渐,与方从哲、刘一燝同受顾命。时宫府危疑,韩爌竭诚翼卫,中外倚以为重。大帅李如柏、李如桢兄弟有罪,当逮治,中旨宽之。韩爌与刘一燝执奏,逮如律。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方从哲去,刘一燝当国,韩爌协心佐理。
天启元年正月,两人以天启皇帝为皇孙时,未尝出阁读书,请于十二日即开经筵,自后日讲不辍,从之。辽阳失,都城震惊。韩爌、刘一燝以人情偷玩,拟御札戒励百官,共图实效,天启皇帝纳之。廷臣以兵饷大绌,合词请发帑,韩爌、刘一燝亦以为言,诏发皇帝内库银百万两。大婚礼成,加少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廕一子尚宝司丞。
未几,天启皇帝以贵州平苗功,加韩爌为少傅、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天启皇帝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大婚成,当出外,仍留之宫中。御史毕佐周切谏,六科、十三道复连署争,皆不纳。韩爌、刘一燝引祖制为言,乃命俟梓宫发引,择日出宫。
天启二年四月,礼部尚书孙慎行劾方从哲用李可灼红丸药,罪同弑逆,廷议纷然;其时,刘一燝已去位,韩爌特疏白其事,曰:“先帝以去年八月朔践阼。臣及刘一燝以二十四日入阁。适鸿胪寺官李可灼云有仙丹欲进。方从哲愕然,出所具问安揭,有‘进药十分宜慎’语。臣等深以为然,即谕之去;二十七日召见群臣,先帝自言不用药已二十余日。至二十九日遇两内臣,言帝疾已大渐,有鸿胪寺官李可灼来思善门进药。方从哲及臣等皆言彼称仙丹,便不敢信。是日仍召见。”
韩爌认为方从哲、刘一燝和自己对李可灼所进之药皆抱怀疑的态度:“诸臣问安毕,先帝即顾皇上,命臣等辅佐为尧、舜。又语及寿宫,臣等以先帝山陵封,则云:“是朕寿宫。”因问有鸿胪官进药。方从哲奏云:“李可灼自谓仙丹,臣等未敢信。”先帝即命传宣。臣等出,移时可灼至,同入诊视,言病源及治法甚合。先帝喜,命速进。臣等复出,令与诸医商榷。刘一燝语臣,其乡两人用此,损益参半。诸臣相视,实未敢明言宜否。”
韩爌又表明当时群臣是反对让先帝连服两丸的:“须臾,先帝趣和药,臣等复同入。可灼调以进,先帝喜曰:“忠臣,忠臣。”臣等出,少顷,中使传圣体服药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诸臣欢跃而退。比申末,可灼出云:“圣上恐药力不继,欲再进一丸。”诸医言不宜骤。乃传趣益急,因再进讫。臣等问再服复何状,答言平善如初。此本日情事也。次日,臣等趋朝,而先帝已于卯刻上宾矣,痛哉!”
韩爌更一步指出像红丸案这样的大案不能光凭臆想,要实事求是:“方先帝召见群臣时,被衮凭几,俨然顾命。皇上焦颜侍侧,臣等环跪彷徨,操药而前,吁天以祷。臣子际此,憾不身代。凡今所谓宜慎宜止者,岂不虑于心,实未出于口,抑且不以萌诸心。念先帝临御虽止旬月,恩膏实被九垓。为臣子者宜何如颂扬,何如纪述。乃礼臣忠愤之激谈,与远迩惊疑之纷议,不知谓当时若何情景,而进药始末实止如此。若不据实详剖,直举非命之凶称,加诸考终之令主,恐先帝在天之灵不无恫怨,皇上终天之念何以为怀。乞涣发纶音,布告中外,俾议法者勿以小疑成大疑,编摹者勿以信史为谤史。“
文震孟建言获谴,韩爌论救甚力。天启三年,天启皇帝以山东平妖贼功,韩爌加少师、太子太师。时叶向高当国,韩爌次之。及杨涟劾魏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魏忠贤颇惧,求援于韩爌。韩爌不应,魏忠贤深衔之。既叶向高罢,韩爌为首辅,每事持正,为善类所倚。然叶向高有智术,笼络群奄,韩爌惟廉直自持,势不能敌。
而同官魏广微又深结魏忠贤,遍引邪党。其冬,魏忠贤假会推事逐赵南星、高攀龙,韩爌急率朱国祯等上言:“陛下一日去两大臣,臣民失望。且中旨径宣,不复到阁,而高攀龙一疏,经臣等拟上者,又复更易,大骇听闻,有伤国体。”魏忠贤益不悦,传旨切责。未几,又逐杨涟、左光斗、陈于廷,朝政大变,魏忠贤势益张。
大明制度,阁中秉笔止首辅一人。魏广微欲分其柄,嘱魏忠贤传旨,谕韩爌同寅协恭,而责次辅毋伴食。韩爌惶惧,即抗疏乞休。略言:“臣备位纶扉,咎愆日积。如诘戎宜先营卫,而观兵禁掖,无能纾宵旰忧。忠直尚稽召还,而榜掠朝堂,无能回震霆怒。后先诸臣之罢斥,谕旨中出之纷更,不能先时深念,有调剂之方,又不能临事执持,为封还之戆。皆臣罪之大者。皇上释此不问,责臣以协恭,责同官以协赞。同官奉诏以从事,臣欲补过无由矣。乞亟褫臣官,为佐理溺职之戒。”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