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的恐慌听起来似乎算不上什么,至少跟战斗比起来要好得多。
但是……商店关门、工人罢工、各种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层出不穷,有条件的人会想尽办法逃离这座城市,没条件的要么被犯罪份子欺负要么加入犯罪行列。
然后,基辅很快就剩下一座空城,或者说等着向敌人投降的城市。
舒尔卡可以理解这种现像,这其中尤其是犯罪……平时有许多人的犯罪念头其实是因为害怕处罚而强压在心里的。
但是现在,德国人就在城外不久后就要攻进来了,警察都上战场了,城市很快就要易主了,世界末日就要来了……这时候不疯狂还什么时候疯狂呢?
于是,之前想做而又不敢做的事全都提上了日程。
接着整个城市都疯狂起来,甚至普通百姓也加入到其中。
“不过我把它们控制住了!”基尔波诺斯上将给两人倒上一杯伏特加:“我组建了治安队,严惩那些犯罪份子!”
什么是“严惩”就不用多说了,战斗民族的“严惩”绝不是说说而已。
舒尔卡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非常时刻就要用非常手段,否则根本震摄不住那些蠢蠢欲动的人。
“我们真正的麻烦在第聂伯河东岸!”说着基尔波诺斯上将就起身,带着两人走向地图前,然后摊了下手说道:“我们奉命朝东岸进攻,伤亡惨重却没有任何进展,这也是我让你们来这的原因!
舒尔卡看了看地图,上面清楚的标注了苏、德两军的势力范围及部队番号。
由于德军主动从第聂伯河西岸撤至东岸,所以西岸三角地带已被西南方面军纳入版图。
西南方面军的势力大致就是以基辅为起点,左边一路往南至敖德萨的公路和铁路,右边是第聂伯河西岸围成的一片三角地带。
“虽然我们成功的穿插至敖德萨取得了胜利,但我们没有达成战略目标!”基尔波诺斯上将有些无奈的指着地图说道:“原本我们以为能包围德国人的南方集团军群主力……我们的确是做到了,但南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却无力阻拦敌人两个集团军群的会师:南方面军被击溃,主要分成两部份,一部份撤往克里米亚另一部分撤往北部。布良斯克方面军则被包围在布良斯克一带!”
这情况让人有些无语,这其中尤其是布良斯克方面军,它的任务原本是阻止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对基辅的包抄,却反过来被德军给包围了。
据说,是叶廖缅科以为德军坦克部队会像往常一样沿着公路前进,于是将部队沿着公路布署,结果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却一反常态绕过布良斯克方面军的正面防御从侧翼小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包围。
于是,一手好牌就被打烂了:原本能包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的局面就变得支离破碎,这造成基辅一带依旧摇摇欲坠、危如垒卵。
基尔波诺斯上将接着说道:“基辅防御其实十分脆弱:一方面,基辅至敖德萨的铁路和公路距离前线太近,我们仅仅只往西面推了十几公里使其脱离敌人的炮火封锁!”
这时代火炮的射程大多在10公里左右,往西面推十几公里是保障补给线安全的基本要求。
“但敌人随时会发起进攻突破我军防线并切断补给!”基尔波斯上将说:“或许我们可以依赖东侧的公路,但那意味着要增加近两倍的路程,而且路况很差!”
补给线的脆弱是不用多说了,一旦雨停,德军“斯图卡”轰炸机就会从天空呼啸着俯冲下来轰炸,那时火车、汽车就是他们绝佳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必须朝东岸进攻……”基尔波诺斯上将摇头说道:“这从战略上或许是对莫斯科的一种支援,但对西南方面军来说却是雪上加霜!”
“这么看来!”加夫里洛夫少校感叹了一句:“基辅防线之所以还能守住而没有被包围,完全是因为德国人已经将进攻的目标转向了莫斯科。只要他们再从欧洲增调一支装甲部队投到乌克兰西面,哪怕只是一个装甲师……我们就将再次陷入苦战!”
“是的!”基尔波诺斯上将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顿了下,基尔波诺斯上将就总结道:“我们无法承受进攻第聂伯河东岸的损失,这不仅会使部队减员,更重要的还是消耗原本就不多且得来不易的补给!”
舒尔卡能理解基尔波诺斯上将这话的意思,补给从克里米亚辗转运送到基辅十分困难,但费尽心力送来的这些补给却消耗在没有多大意义的进攻上……
如果说有意义的话,那也是对莫斯科有意义而不是对基辅。
所以,这就是总体和局部或者也可以说是战略和战术上的选择。
从大局来说这么做或许是正确的,但被牺牲的是自己那就不一样了。
“我们缺乏渡河工具!”基尔波诺斯上将随手给两人分了一根烟,一边点火一边说道:“虽然有第聂伯河支队协助,但他们在德国人的炮火轰炸下损失惨重,所以我们甚至只能划着木排和渔船向敌人进攻!”
“我们可不可以用防毒面具?”加夫里洛夫少校望向舒尔卡:“就像我们在敖德萨时做的那样?”
“德国人很可能有所防备!”舒尔卡摇了摇头。
“是的,他们有防备!”基尔波诺斯上将回答:“他们在河里打下木桩,拉上铁丝网,甚至在铁丝网上挂上地雷。”
这就很好的解决了从水下偷袭的问题。
而且德国人要完成这些并不困难,他们有大量的俘虏和百姓可以利用。
“我认为我们应该停止进攻!”舒尔卡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辅不应该进攻而应该休身养息!”
“你说得对,但是……”基尔波诺斯上将没有说话,而是抽屉里取出一份文件然后丢到两人面前的桌上。
舒尔卡一看,第270号命令。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