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舒尔卡从井盖里钻出去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条毛巾,嘴里哼着歌,脚步轻松的带着其它人走向浴池。
细心的人会发现舒尔卡嘴里哼的是德国歌曲《胜利万岁》……会这首歌很正常,它是德军的宣传歌曲,平时尤其是打胜仗之后就会用大喇叭朝着苏军方向一遍又一遍的播,以至于苏军士兵对它都是耳熟能详,虽说不知道其歌词大意,但哼上几句却问题不大。
浴池里一片雾矇矇的,果然有八个德国人在洗澡,从挂在一旁的军装和军帽来看的确都是军官。
见舒尔卡等人走进来,这些军官眼里闪现出一丝愤怒,为首的一个金发蓝眼的冲着舒尔卡等人就是一通斥责……这正是舒尔卡想要的效果。
如果舒尔卡等人穿着衣服出现在他们面前的话,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摸枪反抗,那是对付他们就困难了,这些家伙警惕性很高,即便是洗澡也把手枪放在一步远的位置。
但现在,他们显然想当然的把舒尔卡等人当作自己人,只不过这些“自己人”不识好歹,竟然会在军官洗澡的时候也打算掺和进来。
然后,金发蓝眼很快就意识到了什么。
舒尔卡猜想,他应该是想起了门外的警卫……有警卫在就不可能有“闲杂人等”能进来,有人能进来就意味着两点:一是这些人从内部出现,另一个就是警卫已经完了。
由此就可以推测这些人来者不善。
想到这后,金发蓝眼的眼神很快就变成恐惧和惊慌,接着转身就去抓枪。
但一切已经太迟了,舒尔卡右手一挥,军剌就从右侧斜向上狠狠的扎进了他的声带。
金发蓝眼痛苦的抓着自己脖子,想喊却什么也喊不出来,回过身来望着舒尔卡的眼神里充满了不甘、绝望和愤怒。
舒尔卡能读懂这眼神的意思。
金发碧眼是雅利安人最明显的特征,希特勒是个种族主义者,他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甚至发起战争都是为了消灭那些劣等民族为优秀民族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因为这,是否是纯种雅利安人往往是希特勒重用部下的一个标准。
这自然会使那些身为雅利安人的德军军官心里有种优越感,认为自己天生比别人优秀。
在死的这一刻,在离开人世的最后这点时间,眼前这个德国雅利安人军官,他脑袋里似乎还在想着……怎么可能,我怎么可能会死在一个劣等民族的手里?以这种方式?这是耻辱,彻彻底底的耻辱!
但战争就是这么现实,它不会给任何人重来的机会,雅利安人也不例外。
舒尔卡抽出军刺,鲜血从军官脖子侧面像喷泉一样狂飙出来,在喷头热水的冲刷下往下水道流去。
军官靠着墙缓缓坐下,然后倒在地上,蓝色的眼睛渐渐失去了生机。
其它人那的情况也差不多,赤手空拳而且毫无准备的德军当然不是苏军士兵的对手,尽管这些苏军士兵相当一部份是新兵……第82步兵团大多是新兵,其中还有些人显然是头一回杀人,下手之后就有些手足无措的站着,而且还弄出了点声音。
舒尔卡担心门外的警卫发现异常,于是干脆吹起了口哨,然后向瓦列里使了个眼色。
瓦列里点点头表示明白,他将军刺放在喷头下快速的冲洗了下,就带着两个人出去了……门口的警卫很好解决,他们想当然的会以为从浴池里走出来的是自己人,于是毫无防备,甚至他们还会挺身敬礼,因为在里头洗澡的全是军官。
然后,苏军士兵一个接一个的从井盖中爬了出来。
米哈依尔维奇少校带着舒尔卡的衣服和装备。
舒尔卡其实是想穿上那些德国军官的军装,或者让几个士兵伪装成军官去捣乱。
但想了想觉得还是算了。
主要是因为这是计划外的事,没有事先告知全团,这时突然变更计划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混乱。
比如伪装成德军官的士兵会被误伤,再比如苏军士兵在碰到德军官时会迟疑。
更重要的还是,这一仗到现在几乎可以说是已成定局,也就是苏军已赢定了,犯不着这样折腾。
事实的确如此。
战斗是在两分钟后打响的,毕竟苏军穿的都是军装,出去碰到德军就开打了。
如果是正常的进攻,第82步兵团想要拿下医院或许还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问题在于第82步兵团是从内部发起进攻,而德军的火力点又是一致对外。
再加上第82步兵团人人有针对性的进行过城市巷战训练且对地形十分熟悉,于是战斗进行得很顺利,不过十分钟的时间就占领了三幢大楼并用最快的速度朝处延展。
之所以有这么快的速度是之前就计划好的。
第82步兵团的进攻并不是一幢一幢的逐步进行,而是第一时间就尽可能又多又快的扩展,甚至在此之前就各部队就分配好任务:一营负责哪一区,二营负责哪一区,然后营内再进行细化。
为什么这么做就不用多说了。
这种出其不意的偷袭最重要的并不是将某幢楼的敌人清除干净,而是用最快的时间将兵力展开。
如果只关注眼前,一个团一千余人的确可以稳妥的占领一幢楼,但这也会使其它楼的德军做好准备有针对性的防御。
反之,如果不专注于清除某幢楼而是第一时间四处渗透,留给敌人的反应时间就很少。
另一方面,第82步兵团的苏军士兵受过专门的巷战训练,他们已经习惯于在楼与楼之间布设狙击手互相掩护,也习惯于进攻前先甩一枚手榴弹然后冒出身来用冲锋枪一通扫射,或者对着通道先打上一枚反步兵火箭弹。
更有甚者,他们还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进攻方式,比如利用建筑的特点攀爬然后往窗户甩手榴弹。
于是,德军被打得层层败退,很快就失去了医院的控制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