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装甲师前进的速度比曼施坦因想像的还要快。
这与第23装甲师师长莱纳斯少将的催促与合理的调谴是分不开的……他让先头部队搭乘汽车、摩托车在轻型坦克的掩护下抢先一步在前方占领、侦察,工兵随后修路、勘探,紧接着才是主力装甲部队一路畅通无阻的直奔目的地。
这应该说是最合理的行军方式,速度快的侦察兵在前头消灭一切有可能的危险包括游击队的埋伏,速度慢的主力部队就一刻都不会被耽搁。
对于这些,已经跟随曼施坦因作战多年的莱纳斯少将早已不陌生了,这为德第23装甲师争取到了十分钟的准备时间。
这十分钟时间虽然不足以构筑防御工事,但是让装甲部队摆开防御阵形却足够……莱纳斯少将原本还想有进攻阵形,因为在他看来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
但曼施坦因却命令他不准进攻。
“虽然我知道进攻对我们更有利!”曼施坦因说:“但是你要知道,敌人的兵力是我们的几倍,你必须守住你的阵地,否则敌人就会乘你们进攻的时候从你们身边溜过去!”
“是,元帅阁下!”莱纳斯少将回答,于是就下令防御。
坦克的防御队形与进攻队形的区别,就在于防御时通常是将装甲厚火力猛的主力坦克摆在前头,因为这可以保护轻坦克使后方的轻坦火力得以持续发挥。
而进攻阵形,则往往会将轻坦摆在前头……这不仅是因为轻坦速快能更迅速的对敌人防线冲击,更因为敌人的反坦克火力在攻击这些轻坦时就会暴露它们的位置,于是跟在后头的主力坦克就有的放矢并减少损失。
此时的莱纳斯少将就是将“三号”、“四号”坦克摆在前头,其中还有些“三号突击炮”。
此时“三号突击炮”已不纯粹是用于进攻敌人防线,就像之前所说的,德军“三号”、“四号”坦克在面对苏军T34时普遍火力不足无法在同等距离上击穿对方于是在纯坦克缠斗中往往处于劣势。
于是德军就考虑将穿透力更强的PAK41反坦克炮直接装在坦克底盘上用于反坦克。
这实际上已经不能说是“突击炮”了,而是后来被称为“坦歼”的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尤其在防御中作用更大,因为它可以使整个防御队形的有效射程延长至与敌人T34差不多甚至更远的距离。
还没等第27装甲师完全做好准备,敌人的坦克就出现在莱纳斯少将望远镜的光圈中。
“警报,10点钟方向!”莱纳斯少将喊道,副官马上就将命令传达了下去。
不久,越来越多的坦克出现在莱纳斯少将面前。
莱纳斯少将有些疑惑,因为那片地区按理说敌人坦克不应该能毫无障碍的通过,至少会有几辆陷在烂泥地里无法动弹,但它们却能如履平地到处乱窜……不过这个念头也只是在莱纳斯少将心头一闪而过,因为他知道俄国人的T34是宽履带,所以其在沼泽甚至是雪地上的通过率都要比德军坦克好得多。
接着,空军的战机就从第23装甲师上空越过。
这是德空地协同的一种方式,空军会在敌我双方即将接敌时展开进攻,这样敌人就会同时遭到来自地面和空中的立体打击。
战斗在一分钟后就打响了,德军坦克的炮管随着目标的移动不断微调,然后“轰”的一声就打出一发炮弹……让人吃惊的是明明命中目标但它能行动。
如果只是个例那也就罢了,但却有许多这样的情况。
“怎么回事?”莱纳斯少将举起望远镜朝目标望去,然后他就知道原因了……那些根本就不是坦克,它们中大多数都是顶着坦克伪装的汽车或装甲车,德军坦克发射的穿甲弹击中那些伪装并贯穿,所以当然不会对目标有影响。
当然,空军对它们的攻击还是很具杀伤力的,无论是强击机还是轰炸机,自上而下的扫射和轰炸都能让这些“伪坦克”乱成一团甚至四脚朝天。
但莱纳斯少将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事情不妙:如果面前的是敌人的伪装的部队,那么敌人的主力又在哪里?
莱纳斯少将马上就下令道:“联系空军,让他们找到敌人的主力!”
莱纳斯少将以为敌人的主力可能在自己的侧翼,此时正准备对第23装甲师实施包抄。
莱纳斯少将这个担心是正确的,但他却猜错了。
下达命令后,莱纳斯少将就向曼施坦因报告。
“我们拦截的是敌人伪装部队!”莱纳斯少将说:“它们根本就不是坦克,而是用汽车伪装的!我们上当了!”
初时曼施坦因还不觉得有什么,因为用汽车伪装坦克这种战术俄国人没少用,尤其是在诱惑德空军攻击的时候,所以曼施坦因早就见怪不怪了。
但是,莱纳斯少将的另一个报告却让他心下一惊。
“元帅阁下!”莱纳斯少将说:“空军报告说他们没有发现附近有敌人主力,也就是说……在我们正面只有这支伪装的主力!我不明白这些俄国人在做什么!”
曼施坦因也不知道,但他却有了很不好的预感。
俄国人的主力可能在这支伪装主力的后方……不过这不太可能,因为这么做没有多大意义,除非他们是想消耗德空军的弹药。
更何况,如果是这样的话,空军侦察机也能发现它们。
这时,副官拿着一份电报报告道:“元帅阁下,莫罗佐火车站及附近铁路线遭到敌人战机大规模轰炸!”
曼施坦因将目光转向地图并在其上找到了莫罗佐火车站的位置……它位于卡拉奇与米洛韦之间,而且是必经之路。
下一秒曼施坦因就明白了。
“我们上当了,文森特!”曼施坦因说:“他们的目标根本就不是米洛韦!”
“那是哪里?”副官疑惑的问。
“我们这里!”曼施坦因回答:“卡拉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