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黄安又拿出一份圣旨,高声说道:“诸位跪听。”
“皇帝诏曰:朕得以九子之身登临皇位,全是诸兄相让,今特封大皇兄庄为燕王,二皇兄桐为周王,七皇兄为唐王,其令宰相、宗室、礼部并相配合,择日筛选封地,举行封王之礼,其余就藩诸王各增食禄一万石,钦此!”
众人又是一片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道圣旨,表面上是一道普通的封王诏书,是新皇帝登基之后加恩诸王的圣旨,其实是告诉诸位文武大臣,皇位已成定局,大家应该安下心来了,处理朝政,不要再去做那些无君无父之事。
至于听不听得懂,在场的大部人人都是政治精英,听不懂的也是在装不懂。
果然,话音刚落,刚被封为王爷的郑庄、郑桐、郑郊就一脸不高兴,或咬牙切齿,或面色苍白,一或一脸不甘,其余诸王也是面色各有不同,或阴霾,或高兴,或不动声色。
而其余的大臣。
刘健一脸平静,一幅昏昏欲睡的样子,郑文却是看不透他,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
而谢飞,则是一脸的若有所思,就是不知道他的心理想法。
而其余的大臣,有的高兴,有的失望,有的平静。
但却是一言不发。
这时,郑文突然站起来,高声说道:“录诏:朕承先帝大宝,获保宗庙,以微渺之身,托于兆明君主之上,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恐朕之不德,有失历代先祖、先帝之遗德。”
众臣一看这架式,这是新君要亲自颁诏,急忙匍匐在地。
“朕年少德薄,不识上古贤王治世之妙,然朕曾闻古有圣王治世,民不加赋,而海内用足丰饶,朕虽不敏,却心向往之。朕足有疾,身残德薄,今当天下,其令天下郡国有司衙门,即日起,天下郡国黎庶,永不加赋!”
郑文的这个重磅炸弹拋出来。
在场的诸臣、王爷、宗室是一片迷离。
这是郑文向曾看过的一本网文书中主角刘德刚登基时就是这样做的,一颁布,地位就稳了,立时就收获了一批死忠。
郑文此时虽然不是很清楚大乾此时的情况,但起码能让他在民间收获一个仁义的民声,收获一些士人之心,起码能减轻一些小地主、自耕农的压力。
果然,郑文的话语一落,就有人出列,激动的说道:“陛下真乃仁义之君也,加大惠于天下,泽被苍生,请奉诏书,诏告天下,使天下咸知陛下仁爱厚民之意!”
“可”,郑文回道。
在中国,税与赋是分开的,大乾亦是如此,税是国家开支,赋则是皇室开支。
郑文的“永不加赋”诏,只是影响皇室的开支情况,并不影响国家的收税状况,大乾的农民仍然要交纳沉重的税收,但此举仍无疑是个善政。
在场的众多大臣也知道,皇帝明面上是加恩天下,实际上是收揽民心,但却是不能阻止,反而要赞颂有加。
皇帝需要名声,难道他们就不需要名声了吗?他们也需要,谁要是阻止了,不止会遭到天下读书人的谩骂,拥有不好的名声,况且这政策实施也没提害到他们的利益,最多也只是会影响到胥吏们收税热情吧!
郑文站了一会儿,跛脚的人就是累得快,郑文坐定。
又开口说道:“朕年少德薄,少时至今,书读得少,又是刚登基,无甚见识,亦无治国之经验,不敢胡乱治政,遂决定成立内阁,辅助朕治理国家,遂诏令宰相刘健,京营节度使秦飞,六部尚书,枢密使九人入阁为内阁大学士,辅助朕治理国家,九人仍兼原职,诸位臣工怎么看?”
宰相刘健出列说:“陛下,这个内阁是成定例吗?”刘健觉得这个内阁不简单,只是隐隐有些感觉对自己有些不妙,却一时又想不起,只好开口问到。
郑文听了,看来还没人察觉内阁的作用,遂开口说道:“不是定倒,只是朕终究是年少,无治政之经验,这九人都是朝庭重臣,是栋梁,让这九人进入内阁教授朕处理政务,等朕熟悉朝政之后,有独立处理政务的时候再解散,宰相怎么看?”
刘健听了,觉得倒是可以,毕竟新皇由一个待见的皇子一下子成为皇帝,要想独立处理政务,刘健也觉得这不可能,必须要有一个适应阶段嘛!
遂说道:“陛下,我决得可行。”说完就入列了。
郑文心中却笑了,他还怕刘健会反对呢!
郑文成立内阁,一方面是分宰相的权力,这么多人一进入内阁帮助他处理政务,大乾的治政,就从以前的皇帝与宰相共揽变成了皇帝与九人共治,虽然前期可能不显,但慢慢的就会发现,宰相的权力已经实质上的分散,更方便皇权独尊,这是贯穿上千年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郑文的父皇不怎么喜欢上朝,把治政权力几乎都交给了刘健,只把人事任命权与军权牢牢掌握在手里,这也由此导致相权过大了,就差点把持皇位的更迭,这是郑文决不允许,也就导致郑文说出内阁,刘健根本就没察觉到郑文的目的。
还有一方面,郑文想把秦飞往治政上推,京营的军权掌握在他身上,郑文不放心,他更希望绝对的自己人甚至是自己亲自掌握,他才放心,他希望秦飞能因此把精力放在治政上,自己才能把握军权,自己才更安全,毕竟笔杆子一般时候是干不过枪杆子的。
众臣听了,见宰相都没意见,自己也就没意见,郑文看了,当了十三年宰相的刘健,在众臣心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暗自一阵腹诽,心中却给自己暗自鼓气。
郑文看着这一切,又开口说道:“接下来的一个月就不上朝了,朕给先皇服丧,不是关于丧事的奏章就交由宰相与内阁处置了。对了,内阁就设在武德殿吧。”
“还有,众位还有什么事吗?没有就退朝吧!”
话音落了一会儿,见无人再说话,黄安就高喊“退朝”。
郑文遂起身,跛着脚,一步一步走下御阶,被众武士及太监簇拥着离开了正殿。
众臣看着郑文消失的方向,一些人高兴,一些人失望,一些人面无表情,逐渐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