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城西门附近。身边只剩下三十余人的刘备已满是绝望之色。簇拥在他周围的这些白耳精兵亲卫以及张飞,还在殊死抵挡着蜂涌而至的豫章役卒们。
他们机械的挥舞着刀枪盾牌,一具具豫章兵的尸体倒在他们面前,不一会便层层叠叠的堆积起来。可是这次,豫章兵却不再遇挫则散,而是在呐喊声中前仆后继的不停向前冲杀。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变的悍勇起来,而是在群体效应下,即使胆小之人也会被人潮裹挟着不断向前,没有丝毫退缩的机会。
张飞此时已开始微喘,气力显然渐渐不支,其余白耳兵士更不用说。他号称万人敌,但真正以一敌万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下又一名豫章兵挥舞着缳首刀向他扑来,可他的仗八长矛已贯穿在两具豫章兵的尸体之中,根本来不及收回了。张飞只好丢弃了蛇矛,拔出腰间佩刀,横向狠狠劈砍而去。那豫章兵的人头已飞向空中。
但是这无头尸身刚刚倒下,紧贴在尸身后的另一名豫章兵便现出身来,挥舞起一把锄头改制的短戈向张飞击来。挥击时,他的双眼紧闭,口中因恐惧还发出了壮胆的嘶喊声。
张飞刚刚将刀收回,锄头短戈已击中他的手臂,嘭的一声响,虽有甲胄护体。张飞也感到一阵剧痛从手臂上传来,刀差点都脱手而去。无法挥刀的张飞情急之下飞起一脚将那豫章兵踢飞,与此同时却又有七八支矛枪齐齐向他扎来。
“将军,小心!”一名亲兵呼喝着挡在张飞身侧,霎那间身上就多了四五个血窟窿。即使如此,张飞大腿上还是中了一枪,痛的他半跪在地上。张飞强忍着剧痛,以刀撑地要站立起来,却又有一名豫章兵冲到他的面前,手中锄头短戈横扫而来,正打在他的太阳穴上。接着豫章兵们涌上前来,不停的将刀枪剑戟向张飞倒下去的地方反复戳戮。
“翼德!”正疯狂挥舞着双股剑的刘备恰巧转身看到这一幕,狂叫了一嗓子。此时他才发现身前身后已不到十个人了。
在唾手可得的亭侯爵位前,豫章兵此时也从那群容易受惊的绵羊变成了群双眼赤红的虎狼。高声呐喊着将刀枪剑戟箭矢向刘备等人头上招呼而去。
刘备终于倒在乱兵之中,但战斗并没有结束。豫章兵开始争夺起刘备的尸首来。几队人马从互相推攘叫骂演变成了刀枪向相。不仅刘备的头颅,四肢被做为战利品分割。连他头颅上那双有鲜明特征的大耳朵也被分了下来。
直到西门轰然打开,一飙梁军兵马径直开入城中,为首的将领孙尚香娇声厉喝道:“归附大梁的豫章子弟听着,都速速住手,放下武器,否则视同刘贼一党。”这场闹剧才算停歇下来。
待众人安静下来,孙尚香第一句话便问“刘备现在何处?”
豫章兵中,一名原本就是吴国都尉的人连忙跑出来对孙尚香叩拜道:“启禀郡主,刘备已被我等诛杀!适才我等就是因为争夺刘备尸首而发生打斗。”
孙尚香听了此话,不喜反怒道:“可恨,可惜,不是某亲手结果了此贼。”顿了一下,她又问道:“那刘贼尸首何在?”
那些获得刘备部分尸首的豫章兵士争相恐后的跳将出来,纷纷将刘备的头颅,四肢,耳朵呈现给孙尚香看,并报上自己的名号,部属。孙尚香扫了一眼刘备那破碎不堪的尸体,哈哈的狂笑起来:“刘贼,汝也有今日。娘,二位兄长,还有数十族人,汝等大仇今日总算得报!”
此时,大街上的豫章兵们如同波浪般分开一条路,又一飙兵马从城中来到西门处。原来是从北门入城的赵云亲自领兵前来。见到此景,倒没像孙尚香般狂喜,而是淡然的对左右吩咐道:“去,将刘备还有张飞的尸骸收敛起来,处理好后带回都城呈现给圣上。另外将那些献上刘备尸体的豫章兵将门记录在案,回京后禀明圣上,为他们封爵。”
南昌城府衙之中。自湖口之战就被梁军俘虏的黄忠,被五花大绑的押到赵云面前。
黄忠在赵云面前自是不肯就范下跪,后边的兵士就要给他腿弯处来一脚,强迫他跪下,却被赵云挥挥手制止了。不仅如此,赵云随即还吩咐道:“快快给黄老将军松绑了。”
待黄忠身上的绳索解开,却似乎并不在意赵云给的这人情,松松筋骨道:“赵云,汝少给老夫来这套,某是不会投降为汝等所用的。还是痛痛快快给老夫脖子上来一刀吧。”
赵云淡然笑道:“谁说要汝投降的。为汝松绑,只是放汝走。此前关押老将军多时,是因为刘备还未灭亡,多有得罪。现刘备已亡,汝自然可以解甲归田,当然老将军能为大梁朝廷效力,某更是求之不得。”
黄忠冷笑一声道:“汝怎么知道老夫不会去投曹魏,为某故主复仇?”。
赵云还未说话,他身旁的魏延急道:“老黄,汝能不能不要如此愚忠啊?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主,难道汝到现在还…”
赵云挥挥手,示意魏延打住,而后哈哈笑道:“黄老将军,某当然不希望汝去投曹魏。而且某也肯定汝不会去投曹魏,因为某知道黄老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汝不愿意背弃刘备是不愿意落个背主求荣的骂名,并非汝认为刘备是值得托付的明主。如今,汝已没有效忠之主,又何必再去投奔一个心机比肩刘备却能说出宁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的枭雄?”
黄忠听了这话呆了半晌,转身向大堂外走去,快到大门口时又兜转回来猛然向赵云单膝叩拜道:“赵云将军,如今汉室名存实亡,已然曹魏傀儡,黄某愿意归降大梁。”
魏延哈哈笑道:“老黄,汝总算开窍了,这就对了。”赵云也连忙说道:“黄老将军快快请起,日后我等便是大梁朝中同仁,岂能受汝如此大礼。”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