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仁一边说,一边责怪地看着吴争,眼中之意,自然是指责吴争,毕竟双方已经准备签约,多大的仇恨也不至于在场面上给对方难堪不是?
打归打,面子还得过得去,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呢。
可吴争就这么坐着,甚至连脸都别了过去,就象没听见,没看见一般。
这种不客气让清廷官员为之怨恨,在这说明一下,来的十几名清廷官员,没一个是鞑子,竟都是汉人。
吴争的不识礼数,却让吃瓜观众,满城的百姓为之一乐,他们太想看到洪承畴吃瘪了。
可洪承畴却脸色不变,听王之仁介绍完,向王之仁告了个罪。
然后绕了两步,行到吴争面前,郑重一揖道:“临安伯辖军,如臂使指,洪某佩服。今日一见,三生有幸。”
这下吴争避不开了,只好起身拱手道:“早就听闻亨九先生长得一脸正气,今日一见果不其然。吴争原以为在苏州、常州、应天府三战中可与亨九先生一晤,不想天意作弄,竟没给吴争这个机会,还好今日总算是见着了,也不枉我苦苦相待。”
就是个傻子也能听出吴争话中的讥讽和不善,可洪承畴愣是装作听不懂,不仅如此,还大笑着上前,伸手抓住吴争的手,故作亲情地大笑道:“如此,今日洪某就与临安伯多亲近亲近,一解相思之苦。”
这种亲近,让吴争混身起了鸡皮疙瘩,说实在的,吴争也没想搅黄今日的签约仪式,毕竟这是他点了头的。
可心中对洪承畴的憎恶,让吴争不适时宜地表现了出来。
吴争一把甩开洪承畴的手,向后一步,一脸的嫌弃。
人啊,等到了一定的地位,就会有人上赶着讨好,就象洪承畴这样的,身边就会有无数的人苦于没有机会奉承。
这下可好,就在洪承畴愣神之时,他身边一个伴同官员厉声喝道:“放肆,敢对我朝大学士无礼?!”
这话如果是洪承畴当场发作,吴争还真没有办法回击,最多也就是相互怼上几句,最后还是该干啥干啥,毕竟个人的荣辱在利益面前,须让步。
可被这个看起来是个汉人的清廷官员这么一喝,吴争找到了借题发挥的机会。
吴争笑了,笑得非常和善。
他一边笑,一边转头对王之仁道:“兴国公见谅,吴争失礼了。”
然后冷声喝道:“来人,将此獠拿下。”
开玩笑,如今的应天府中,除了兴国公王之仁,还真寻不出能制止吴争的人来。
就算十万清军现在攻城,只要吴争愿意,也可先于清军入城之前,杀了想杀的人。
吴争话音刚落,明军士兵便一涌而上,向那个倒霉的官员扑去。
可毕竟洪承畴是带着清军来的,随行清军见状纷纷抽刀出鞘,与明军对峙起来。
场面瞬间变得不可控制。
王之仁脸都绿了,连忙上前劝道:“临安伯息怒,今日毕竟不是动手的日子。”
洪承畴也脸色大变,他是怎么也没想到,堂堂临安伯竟会做出这等不着调的举动来。
两国交战,尚不斩来使。何况仅仅一句喝斥?
洪承畴急忙道:“临安伯息怒,本官麾下之人失言了,本官替他向临安伯求个情。”
吴争施施然道:“亨九先生远来是客,吴争忝为地主,这个面子总还得给的。”
这话让场内紧张气氛为之一松。
洪承畴也吁了一口气,只要还讲理就行。
不想吴争话我一转道:“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来人,将此獠杖三十,以敬效尤。”
这下连洪承畴也生气了,他沉声道:“临安伯,说起来他毕竟是大清的官,就算要处置,恐怕也轮不到明朝的官吧?”
吴争反而笑了,“亨九先生所言有理,大明的官自然是管不了清朝的官,可亨九先生应该知道,此獠明明是汉人,却做着清朝的官,帮着鞑子来加害同胞,本官身为明官,自然可以替他的祖宗十下这个数典忘祖的畜生。”
这话就算傻子也能听出来,吴争在指桑骂槐。
台下听到的,无不大喊一声“好!”
洪承畴接二连三地被吴争羞辱,再好的脾气也憋不住了,他脸色狰狞地道:“吴争,你这是要搅黄今日签约,与大清决战吗?”
瞧瞧,这就是威胁了。
好在吴争混不吝,不识吓。
“亨九先生说错了,我只是替此獠祖宗教训不肖后人,与今日停战签约何干?”吴争平静地说道,“不过话说回来,要停战也不是吴争求着贵方,这是双方共同所愿,如果亨九先生想继续打,吴争绝不阻拦,亨九先生完全可以带人回去,向清廷说明此间情况,继续开战。吴争手下兵虽不多,可只要我一声令下,这些人还是敢死的。”
说到此处,吴争转向台下值守明军将士,大声问道:“若再开战,你们敢战否?”
明军将士齐声暴发出怒吼,“敢战!死战!”
就连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也凑了热闹,
“打!打过长江去。”
“杀光建虏!”
“复我大明!”
……场面一度失控。
看着脸色忽青忽白的洪承畴,吴争微笑道:“吴争只是个庄户人家出身,一年之间爬到现在的地位,也算是祖上助力了。来得轻松,就会不珍惜,所以,我想赌一把,赌凭你亨九先生还无法左右清廷的政策。可你,敢与我赌上这一把吗?”
洪承畴愣住了。
就算他地位再高,可他也只是个臣子,哪里能象吴争这般张狂?
可事实上,吴争说得没错,如今这应天府中,吴争几乎可以一言而决。
哪怕有王之仁在一边掣肘,可问题是王之仁会因为这事,驳了吴争的面子吗?
显然不会,因为这无关王之仁的利益,相反,吴争许给他的八百万两组建新军和三公之位,足以让王之仁坚定地站在吴争这边。
可洪承畴做不到,他知道清廷已经调不珍来了,也就是说江北四、五万清军已经是短时期内,清廷能召集兵力的极限。
敢攻过江来与明军决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