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庶帝阅读> 第一百零九章 军储赈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九章 军储赈贷

琅州,瑁梁,广德军驻地。

彭平康对司兵参军吩咐道,“新一任的瑁梁少尹这两天就要到了,你可要警醒着点儿,他一过城门就来知会我一声。”

司兵参军道,“彭大人放心,就是您不说,我心里也早有了这数儿。”

彭平康笑了一下,“什么数儿啊?”

司兵参军恭敬道,“地方军政必得分治而行。”随即,他也对彭平康狡黠地一笑,“咱们广德军就管咱们广德军的事儿,不论这瑁梁少尹是哪路神仙,彭大人都不必去管。”

彭平康道,“是啊,咱们就管咱们的,我不去管他,他呢,也就没这个理由来管我了。”

彭平康一边说,一边翻过面前的一页邸报,“说到咱们广德军,这倒有桩事体,你得上上心。”他抬起头,“现在正是农忙的时候,过了这一阵,就要收秋赋了,今年年初放下去的赈贷,你得督点着点儿。”

彭平康意味深长道,“今年不比往年,我怕到时事多混乱,底下的人赖过去了,咱们在上头还不知道呢。”

司兵参军道,“就是赖了谁的,也赖不了咱们广德军的啊。”他扬了扬眉,“广德军军储放下去的贷,谁敢赖了?”

彭平康淡淡道,“这也不一定。”

司兵参军一怔,就听彭平康清了清喉咙,道,“各个地方的地方军中,广德军算是有些盈余,这手头一松,就露了富了,难免就遭人嫉啊。”

司兵参军道,“要这么说,琅州头一个遭人嫉的该是文氏,”他压了压声音,“文氏年初的时候,也放了社仓的贷下去呢。”

彭平康道,“文氏放贷,是朝他们自己的佃户放贷,旁人就是眼红,也没法子治他。可同一件事,换成我这个官来做,就变了意思了。”

司兵参军道,“文氏如何不算官?”他撇了撇嘴,“不过是欺彭大人好性儿罢了,若真有心理论,去定襄找那文状元去啊。”

“要不是彭大人仁心放贷给琅州的农户,投献的佃农比现在还要多出几番,那两位大人征民收赋的差事,不是还要难办吗?”

彭平康道,“范大人和宋大人都是明白人,我不担心他们。”

司兵参军道,“彭大人是担心新上任的瑁梁少尹?”

彭平康看了司兵参军一眼,司兵参军被看得低下头去,“我只是觉得,彭大人不必如此担忧。”

彭平康道,“为何?”

司兵参军道,“只要仓有余粮,赈贷人人可放,就算那瑁梁少尹眼红,明年春天,他也可以拿省仓去放。”说着,他掩嘴偷笑道,“只怕他跟那三个上邶州地方官似的,没这个放贷的本事呢。”

彭平康抿了抿嘴,“上邶州地方官是实在没了余粮,而不是没有放贷的本事。”他不咸不淡道,“连‘藏富于民’的道理都不懂,难怪上邶州被治理得这般糟。”

司兵参军应和道,“彭大人说得对,咱们琅州可不能学那上邶州的作派。”

彭平康冷冷道,“就是,小门小户的出身,就是担不得大任。”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嘲讽纪鹏飞,但是实际上是在影射周惇和周胤绪,司兵参军听了,讪笑不语。

彭平康见司兵参军不接茬,便转了调子,“光想着自己捞足了有什么用,真是目光短浅。”

司兵参军道,“就是,彭大人深谋远虑,他们哪里能比?”

彭平康道,“不是我深谋远虑,是他们不懂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彭平康饶有兴致地写了一个“飯”字,指着它道,“这‘飯’字的左边就是一个‘食’字,去了这个‘食’,就成了‘反’了。要是咱们当官的不匀一口食儿给下头,就是整个琅州的农户都成了佃农,还不是只剩一个‘反’字吗?”

司兵参军夸赞道,“这道理啊,只有彭大人这样慈心的人才能懂。”

彭平康笑道,“我不是慈心,而是我喜欢做官,我怕没得官做。”他认真道,“你别看东郡想做官的人这么多,可真心喜欢做官的却寥寥无几。他们做官,都是为了名声与家产,为了能当大地主,我不同,我做官,是因为我喜欢做官。”

司兵参军道,“彭大人说得是,东郡像彭大人这样喜欢做官的官实在太少了。”

彭平康哈哈一笑,“好了,快别哄我了,下去办差罢。”

司兵参军却没立刻离开,而是犹豫道,“还有一事,想禀告彭大人。”

彭平康问道,“何事?”

司兵参军道,“文氏的慈幼庄跑了几个孩子……”

彭平康打断道,“慈幼庄本来就是文氏开来救济弃儿的,这被救济的人,不想被救济,这谁又能管呢?”

司兵参军顿了一下,还是嗫嚅道,“……他们跑到广德军来了。”

彭平康一怔,“什么?”

司兵参军重复了一遍,“那些孩子跑到广德军来了。”他皱了皱眉,“我说要送他们回去,他们却都不肯回去。”

彭平康蠕了蠕嘴唇,没出声。

司兵参军问道,“彭大人,要不要把他们送回去?或者,您知会文氏的人一声,让他们遣人来将他们领回去。”

彭平康道,“那这几个孩子不肯回去,想干什么呢?”

司兵参军道,“他们想向彭大人求个户籍。”

彭平康道,“我能做主的籍,都不是什么好籍,就是算作厢军,也得另外上奏过批,否则莫名其妙就不明不白的多出来几个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假公济私,贪吃军饷呢。”

司兵参军道,“正是这理儿呢,他们年纪又都太小了,算什么籍都不合适。”

司兵参军说完,就等着彭平康下令,他就能顺理成章地把那些孩子给赶出去了,可等了好一会儿,彭平康都没有下令的意思,他不由问了一句,“彭大人,要不要……”

彭平康没等他问完,就一口回绝道,“不要!”他口气硬得自己都愣了一下,顿了顿,才缓和了声音,“新任的瑁梁少尹就快到了,此时不宜多生事端,先留在军中罢。”

司兵参军觉得彭平康的这个理由有些勉强,他正是因为瑁梁少尹快到了才向彭平康讨个不生事端的法子,若放在平常,早轰出去了。

彭平康说完,也觉得自己似乎多管闲事了,他自圆其说地解释道,“我是想看看,这新一任的瑁梁少尹,有没有胆子去管文氏。”

————————

————————

1 《宋史·食货志》言:“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或贷以种食,或直以振给之,无分于主客户。”

赈贷是宋代救荒政策的一个重要措施,发展到后来,变成一种有偿乃至可以获利的救济方式,在宋代的许多时候,已经超出了救荒的范畴。

北宋前中期的赈贷,以省仓、军储、内库、三司资金等为主要资金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省仓,王安石熙宁时说“今详比年灾伤,赈贷多出省仓”。

到了南宋中后期,随着中央财政的日渐窘迫,随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士绅在救荒、赈贷中的地位、作用逐渐加强,“诸道旱蝗疾疫,关中尤甚,公(范雍)自减廪食以为民先,富人皆争出财,助官贷,活数万人。”

文中这种富裕大地主放贷给佃户在南宋是很普遍的行为,如淳熙十一年(1184)六月十一日,“诏浙西江东路州军被水去处,令两浙提举司,多方劝谕有田之家,将本户佃客优加借贷,候秋成归还”。

到了南宋晚期,士绅地主主管运作的“社仓”已经彻底取代了官府运作的官仓地位(可见土地兼并有多么严重)。

2 慈幼局是南宋的一种救济弃儿的措施,是宋理宗提出推广的,“朕尝令天下诸州置慈幼局……必使道路无啼饥之童。”

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孤儿院了,是非常先进和文明的一种社会管理理念。

元朝人郑元佑的《山樵杂录》也记录了慈幼局,“宋京畿各郡门有慈幼局。盖以贫家子多,辄厌而不育,乃许其抱至局,书生年月日时,局设乳媪鞠育之。他人家或无子女,许来局中取去为后。故遇岁侵,贫家子女多入慈幼局。是以道无抛弃之子女。若冬遇积雨雪,亦有赐钱例。虽小惠,然无甚贫者。此宋之所以厚养于民,而惠泽之周也。”

顺便说一下宋代弃儿问题,并不完全是因为重男轻女导致,而是没有恰当的避孕措施,一般平民人家只养得起两到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是理想,因为宋代人头税太沉重了“丁钱太重,遂有不举子之风。”,所以到了第四个孩子,就“生子不举”,父母遗弃或者溺杀来控制孩子数量。

《宋会要辑稿·食货》载:“湖州丁绢最重,至生子不举。”

赵善燎《自警篇·济人》云:“浙民岁输身丁钱绢,民生子即弃之,稍长即杀之。”

苏轼《与朱鄂州书一首》:“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

朱松《戒杀子文》说到江西,民“多止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杀之。”

陈渊《默堂先生文集》:“不举子之习,惟闽中为甚。”

王得臣《麈史·风俗》:“闽人生子多者,至第四子则率皆不举”,“若女则不待三,往往临蓐,以器贮水,才产即溺之,谓之洗儿。”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东南数州之地……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