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大明之五好青年阅读> 第四十二章 杨氏百科全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二章 杨氏百科全书

陈于阶还是有些犹豫不决……

毕竟他一直跟着他舅舅,虽然熊廷弼给了他做官的机会,但实际上他也知道,只要跟着他舅舅,终究还是能混个一官半职的。

当然,这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两人一起到了外面街上。

这时候灾民依旧在不断涌入,这几天持续的大雨在顺天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灾。实际上这个地方一向如此,因为处在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共同的泄水通道,无论西边还是北边,山间流出洪水都汇聚于此。辽国时候通州南边延芳淀周长数百里,哪怕现在的南苑也是四时不竭,状若汪洋,这种地方夏季山洪一发这水灾几乎标配。而这些涌入的灾民,让京城的繁华盛世瞬间变了模样,一条条大街上全是拖家带口,哭喊祈求施舍的灾民,尽管万历迅速下令设粥厂,但很显然改变不了什么……

官府施粥大家都懂的。

皇帝拿出一万两,估计真正用到灾民身上的也就一千两,更何况米价也在暴涨。

“你知道番薯吗?”

杨信问陈于阶。

“我舅舅在江南进行试种过,但并不受民间欢迎,江南又不缺粮食,吃惯了大米的人们根本不喜欢吃这个,更何况江南如今连水稻都不爱种,桑棉才是最受追捧,大米都是从湖广江西买。

谁还会种地瓜?

而北方我们目前也在天津试种,但至今也未曾想出该如何保存,此物最怕冰冻,一冻即腐坏不可食。”

陈于阶很直接地说。

然后杨信用一种很诡异的眼神看着他……

“杨兄?”

陈于阶茫然说道。

“难道你们不会挖个坑把它埋了吗?”

杨信无语道。

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居然难倒了大名鼎鼎的徐光启。

“杨兄能解决冬储?”

陈于阶惊喜地说。

“那个是最简单的,挖个坑,干燥无水但有潮气的,然后铺上沙子把那东西埋里面,上面插个东西透气,然后就不用再管了,若是家里有火炕就完美了,堆在里面就行,怎么还不撑一冬天?”

杨信说道。

“走,找我舅父!”

陈于阶毫不犹豫地说道。

事实上徐光启还真没解决这个冬储的问题,不过杨信一说,以这老头的头脑瞬间明白了。

“你还懂多少?”

徐光启很不客气地问。

“问!”

杨信同样很不客气地往太师椅上一坐端起茶杯说道。

“冬储老朽已经明白,然还有一个麻烦,此物发芽需天暖,只能开春与其他作物同种,然其生长期过长,其他作物都已收此物尚不能收。结果耽误冬季小麦播种,使得一年只能种一季,这样其增产就无用,南方天暖发芽早先育秧再移栽就无此问题。”

徐光启说道。

“简单,制作类似火炕的苗床把种薯排在上面,盖上土底下烧火控制火候使其提前发芽,等割完麦子再剪下来插秧。”

杨信说道。

这是北方没有塑料薄膜前育秧的标准做法,山东半岛都这么干。

“不怕烤坏了?”

陈于阶愕然道。

“这种初级的问题我不屑于回答!”

杨信很是欠揍地说。

“此事不难,有经验的农民用手试一下就能确保,而且这种育秧必须得实验,试个一段时间就懂了,这的确可以保证与小麦错开,收获小麦种地瓜,收完地瓜种小麦,北方旱田也能一年两熟,若此法能行,杨小友将名垂千古!”

徐光启说道。

杨信继续端着盖碗喝茶装高人。

“还有,民间不喜食此物,这也是一个问题。”

徐光启说道。

“这个烤地瓜,或者甘薯,吃多了的确胃酸过多,但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来解决,比如酿酒,大明一年酿酒得浪费多少粮食?陛下发个圣旨以后只准喝地瓜烧不就解决地瓜用途?另外我们可以做粉条,粉皮,甚至地瓜煎饼都可以,尤其是地瓜煎饼,这个不但解决了胃酸问题,而且还耐储存。哪怕煮熟了,切地瓜干地瓜条晒了当零食卖,那也一样很不错,比如我就很喜欢在冬天弄个地瓜条在火上烤烤吃。”

杨信说道。

陈于阶一脸的无语。

这意思是你吃过啊!话说至今整个北方就我们在天津试验,你一个所谓的河间人去哪儿吃的?

“酿酒老朽懂,但其他的就不太懂了!”

徐光启说道。

“你们在天津种了多少地瓜?”

杨信问道。

“不算太多,也就百十亩而已,只是在一些薄地。”

陈于阶说道。

“地瓜现在还有吗?”

杨信问道。

“暂时没有!”

陈于阶说道。

“那就等收获再说,你们负责投资,买个小院子,招募些工人,然后等地瓜收获以后,我教他们如何制作各种制品。尤其是粉皮,粉条,我可以保证会广受欢迎,另外还可以用地瓜制作小零食,这个也能卖,总之咱们可以用来赚钱。徐公,官府推广没什么效果,就算有也很缓慢,但如果我们的地瓜可以赚钱,那么不用官府推广,也会有人跟风的,这样你的地瓜还是会推广开,我们还能趁机发一笔小财。”

杨信说道。

他其实也不会做这个。

但是,首先粉条宽粉这些食品这时候都早就有了,而且在民间早就广受欢迎,而剩下无非就是改成地瓜而已。

不需要地瓜面。

这些都是地瓜直接切开上磨磨出的浆,剩下就是过滤,最终得到纯淀粉糊再加明矾,无非就是这么个程序,剩下就是传统的粉条制法了。搞这个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推广地瓜,短期内整个北方只有徐光启在天津的地产地瓜,他们会垄断这个行业。而传统粉条是绿豆之类制作,这东西的成本跟地瓜粉条根本没法比,低成本的地瓜粉条哪怕更便宜些,也一样会畅销,只要赚钱了自然会有人加入这个行业。

封建时代政府推广新作物效率是最低的。

但是,一旦这种新作物变成赚钱的生意,那么就会像决堤洪水般汹涌着蔓延开。

然后徐光启还可以卖种薯。

还可以提供技术咨询,当然,收费的。

总之这个财三五年之内还是没问题的,三五年后地瓜就开始泛滥了。

“这倒是值得一试!”

徐光启笑着说。

“还有什么,对了,玉米这时候也有了吧?”

杨信问道。

“有,也叫玉麦。”

徐光启说道。

中国古籍最早见玉米这个名字,其实是他后来的农政全书,不过某本大名鼎鼎的小说里面,也出现了玉米面饼子,所以这个称呼应该是北方常用,但徐光启考察出其他的名称,他自己也说了是因为引入的来源不同。

“不过此物产量很低,与甘薯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耐旱这一项好处!”

他说道。

“那是授粉的问题。”

杨信说道。

“植物种子类似人的小孩,必须雌雄相配才能产出能繁衍的种子,没有雌雄相配是产不出合格种子的,玉米的雌雄在同一株上,顶部那些是雄花,底下的须子就是雌花。我们所种的玉米来自天然授粉,上面的花粉落在下面的雌花上就有了玉米种子,但这个授粉过程很就很难保证了,授粉不足是无法结出玉米,最后只能是授粉多少结多少粒。所以人工帮忙就行,雄花开花时候多去摇晃一下,或者有功夫拿个刷子去雄花沾花粉给雌花。要是觉得产量还不够高,就隔一棵剪去一个雄花,这东西的花粉很多余,而且耗费大量养分,没了雄花养分全给了雌花自然结的多。”

他紧接着说道。

这个问题很高端,已经超出他的科学水平。

杂交是王道,但他玩不了,而且也没那么多种系,实际上现代玉米杂交种系直到十九世纪才凑上块。

但辅助授粉加去雄肯定增产。

“授粉?雄花,雌花?”

徐光启疑惑地说。

“徐公,这个问题很复杂,这牵扯到一个系统的科学,一时半会很难讲清楚,哪怕编成书也得堪比永乐大典的,如果您想研究,估计有生之年是别想真正研究得透了,当然,您要是真有这毅力,我推荐您做个仪器,话说您应该知道望远镜吧?两个镜片叠加看到远处的东西。”

杨信说道。

“阳玛诺提过,伽利略观测星辰的,但未曾有实物。”

徐光启说道。

“好吧,您找个好的水晶工匠,再找几块好的水晶,另外找一个铜匠,很显然我又可以给陛下献宝了。”

杨信说道。

他没想到大明居然没有望远镜实物。

不过这也很正常,尽管荷兰人早就发明了这个,但进行了技术封锁,直到十年前伽利略才自己制作出来,十年的时间,数万里外的大明,能够知道有这种东西已经算紧追潮流了。而这对他无疑是好事,他可以大批量的制造然后应用在战场上,能不能有用先不说,至少对目前的他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还可以顺便制造一台原始版显微镜,让徐光启看看植物的真面目。

列文虎克可是在五十年后,就用显微镜吹响了现代生物学的号角

(感谢书友油茶面面,backup59,轩辕贵胄祖述尧舜,我是草泥玛,神造新大明护国公牌碎满机等人的打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