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北颂> 第0989章 红妆!红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989章 红妆!红妆!

“先生……”

寇季出了竹院以后,包拯神色复杂的出现在了寇季面前,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寇季盯着包拯道:“我知道你心里有很多话想说,但我觉得没必要说出来。你包拯可以为他舍弃仕途,她也能为你舍弃高贵的身份。

你让她一步,她让你半生。

如此奇女子,你若是不善待。

那你就该死。”

“学生……明白……”

“明白就好,上车,入宫。官家怕是在宫里等了你一夜了。你若是不能给官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官家收拾你,我可不管。”

“学生知道该怎么做……”

“……”

师徒二人坐着马车匆匆到了东华门。

东华门口等着上早朝的文武大臣们三三两两的在离去。

凑近了一瞧,见陈琳站在金水桥上,正吩咐着宦官给那些文武大臣们传话。

寇季不用问就知道,赵祯今日没心情上朝,所以常朝取消了。

随着寇季的马车不断临近金水桥,寇季清楚的听见那些宦官正在小声的告诉那些文武大臣。

“官家有旨,辍朝一日……”

“……”

寇季的马车到了金水桥前,陈琳在马车外告知了一声后,掀开了马车车帘,瞧见了坐在寇季身旁的包拯以后,放下了帘子。

“官家久候多时了……”

陈琳低声说了一句,引领着寇季的马车过了金水桥,入了宫。

一路到了垂拱殿前,停下了马车。

寇季掀开了马车帘子一瞧,略微一愣,“垂拱殿?”

陈琳在马车一侧点头道:“官家亲自选的地方。”

寇季一脸感慨的回头对包拯道:“你有罪受了。垂拱殿可是官家第一次动手砍人的地方。”

包拯苦笑了一声,没有言语。

寇季带着包拯下了马车,准备进入到垂拱殿。

陈琳却拦在了寇季面前,低声道:“官家请您留下,让包拯一个人进去。”

寇季叹了一口气,给了包拯一个爱莫能助的眼神。

包拯冲着寇季点点头,硬着头皮走进了垂拱殿。

眼看着包拯瘦弱的身躯走进了那个大大的门户。

寇季觉得包拯此时此刻有点羊入虎口的意思。

待到包拯的身影消失在了寇季眼中以后,寇季侧头询问陈琳,“大长公主昨日可曾受苦?”

陈琳摇头,“大长公主可是官家唯一的妹妹,官家怎么舍得让她受苦。”

寇季点了点头,心里念着,没有受苦就好。

寇季不打算再开口,陈琳却幽幽的道:“就是哭了许久,哭的官家肝肠寸断,哭的咱家心如刀绞。”

寇季感叹道:“她求官家帮她除籍,官家不允,所以哭了起来?”

陈琳点着头道:“刚入宫的时候,拿着锦盒,锦盒里有一套金包玉的首饰,咱家看过,是宫里出去的一位大匠所作,价值不菲。

大长公主说那是包拯给她的信物。

官家欣喜若狂。

觉得包拯开窍了。

可大长公主随后请官家除了她的皇籍,说是不愿意让官家失去一个英才,也不愿意看夫婿默默无闻。

所以甘愿除去皇籍,为包拯争一个仕途……”

寇季苦笑道:“傻丫头……”

陈琳点着头道:“是傻了点。她若是说为官家挽留一位英才的话,官家心里还好受点。可她说帮包拯争一个仕途,官家焉能不怒?

满朝文武的仕途是谁给的?

赵家给的。

官家给的。

赵家的东西,还需要用赵家人自降身份去争?”

寇季感叹道:“但官家终究还是允了。”

陈琳幽幽的道:“官家就这么一个妹子,年龄又大了,好不容易觅得如意郎君,官家如何拒绝?

大长公主一落泪,官家心就软了,强咬着牙关没有答应。

等到大长公主眼静都哭红了以后。

官家就只能开口应允了。”

寇季点点头道:“官家对絮儿有多心软,对包拯就有多心硬。”

陈琳不咸不淡的道:“这是自然。公主下嫁,本就是恩赐。再降身份,那就过了。官家若是不收拾包拯,心里那口气出不去。”

寇季也算是了解赵祯,知道陈琳的评价很中肯。

寇季没办法进垂拱殿去看赵祯是如何收拾包拯的,就在垂拱殿外跟陈琳闲聊了起来。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

包拯踉踉跄跄的出了垂拱殿,身上的衣服有些乱,鼻青脸肿的。

走到了寇季面前以后,一脸苦笑。

寇季笑问道:“挨揍了?”

包拯摇了摇头。

寇季一愣,狐疑的盯着包拯脸上的淤青和红肿。

包拯低声道:“技不如人……”

寇季又愣了,然后哈哈大笑。

包拯虽然没有明言,但是寇季已经知道了包拯在垂拱殿里的遭遇。

很明显,赵祯知道无故打人不对。

也知道在包拯身上泄私愤不对。

所以他就选择了跟包拯决斗,一对一单挑。

他给了包拯机会打他。

但包拯显然不是他的对手。

最后的结果就是赵祯痛殴了包拯一顿。

包拯看着寇季哈哈大笑,脸色更苦了。

寇季畅快的大笑了一番后,对包拯道:“我要是你,横竖也会给官家添一道伤口。”

包拯十分坦诚的道:“先生在大庆殿智斗大辽勇士的佳话,至今仍在盛传。学生比不了先生,学生只会攥紧拳头往前冲,挨打是必然的。”

寇季拍着包拯的肩头道:“这一顿打挨的值。”

包拯郑重的道:“是比武,不是挨打。”

包拯还是很维护赵祯的,所以着重强调是比武,而非挨打。

毕竟,赵祯和他比武,伤了他,只能说他技不如人。

赵祯若是殴打他,那就是一个大事件。

文臣们一定会齐齐上书赵祯,请教什么叫做‘尊重’。

寇季笑着道:“你说比武,那就是比武。你和官家比武过后,官家说什么了?”

包拯迟疑了一下,道:“官家说,纺织作坊的份子以后归大长公主所有……”

寇季点点头,问道:“然后呢?”

包拯苦着脸道:“他让学生别惦记,更别想着那着那些钱出去接济人……若是学生动大长公主的体己钱接济人的话,接济一个,他发配一个。”

寇季满脸笑容,“应该的,应该的……”

眼见包拯吞吞吐吐,似乎有话要说,但又说不出口。

寇季一脸好奇的问道:“还有呢?”

包拯迟疑着,没有言语。

陈琳在一旁淡淡的道:“还能有什么,当然是派遣两个懂事的宫娥,试一试包拯能不能人道。”

说到此处,陈琳似笑非笑的道:“官家昨夜就说了,一定得试婚,官家说包拯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没成婚,也不去烟花柳巷之地,难道是不能人道。

所以得找宫娥试一试。

万一真的不能人道,却又哄骗公主,那就是死罪。”

寇季放声大笑,笑的直不起腰。

若不是寇季知道史书上包拯有儿子,寇季估计也会生出同样的疑惑。

包拯脸色涨得通红,低声对寇季道:“先生,您能不能给官家说说,就别试婚了。学生以性命担保,学生绝对没有任何隐疾。”

寇季一脸认真的道:“懂……懂……你想把初夜留给絮儿……”

包拯一瞬间羞的无地自容。

寇季笑着对陈琳道:“撩拨一下即可,再派遣御医验一验,莫要假戏真做。包拯并不是贪欢好色之人。”

陈琳皱眉道:“官家吩咐的事情,咱家岂敢更改。”

寇季瞥了陈琳一眼道:“那我去找官家?”

陈琳翻了个白眼,“罢了,咱家一会儿就禀明官家,然后再请御医去一趟包府。”

寇季提醒道:“顺便去钦天监,让监正看一下吉时。”

陈琳点了点头。

寇季领着包拯出了宫。

吩咐人将包拯送回了府。

包拯回府以后,就被向嫣带着人给包围了。

寇季回府以后,依照着包拯的生辰八字,写了庚帖,请杨文广送进了宫,没过多久就被退回来了。

寇季又请范仲淹再送了一次,又被退回来了。

然后又请应天书院的大儒戚舜宾将庚帖送进了宫。

应天书院算是大宋重臣的培育基地。

大宋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出自于应天书院。

其中就包括如今主政资事院的范仲淹。

若不是寇准半路截胡,开办了文昌学馆,恐怕文昌学馆给的一大半英才也会进入到应天书院。

如此人物,分量自然够重。

赵祯最终收下了庚帖,待到钦天监合了八字以后,将赵絮的庚帖交给了寇季。

寇季拿到了庚帖以后,写了婚书送进了宫。

然后赵祯迟迟没有动静。

汴京城坊间流传起了大长公主赵絮为爱舍弃皇族身份的故事。

汴京城人人赞叹,读书人更是作词作诗咏之。

寇季知道此事以后,摇头一笑。

传言明显是赵祯放出去的。

赵祯的目的寇季大概也能猜到。

赵絮没了公主的身份,那赵祯就不得不想办法给赵絮再添一道身份。

重情重义的奇女子身份。

有这道身份在,赵祯以后偶尔照顾一下赵絮,民间也不会有太多微词。

当然了,更关键的是。

包拯若是对赵絮不好,不等赵祯发难,百姓们恐怕会生吞活剥了包拯。

如此重情重义的奇女子嫁给了包拯,包拯不好好对待,百姓们怎么可能不唾骂他?

竹院里。

寇季坐在躺椅上,笑眯眯的盯着坐在一旁的包拯道:“听听民间的传言,有没有头皮发麻的感觉?”

包拯脸上带着笑意,坦然道:“我不会负她,又有何惧?”

寇季点头笑道:“如此甚好。”

包拯迟疑道:“何时能成婚?”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急了?”

包拯赶忙摇头,“那倒不是,主要是絮儿被禁足在宫里,以她的性子,呆不惯。”

寇季打趣道:“急了就是急了,何必找那么多借口。回去好好等着,等到民间有人催促你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时候,就是官家将婚书送过来的时候。”

包拯点点头,取出了一个小箱子送到了寇季面前。

寇季打开看了一眼,立马有田契、屋契,以及一些散碎的金银和交子。

寇季忍不住道:“倾其所有?”

包拯笑着点点头。

寇季撇着嘴道:“你可真穷……”

田契是包拯父母留下的家产,屋契是朝廷赐予的,在包拯没有罢官之前,都归他。

只有那些散碎的金银和交子,才是包拯自己的东西。

寇季算了算,不多,还不到包拯一个月的俸禄。

包拯一脸坦然的道:“我就只有这些……”

寇季盯着包拯道:“以后蒙学的贫寒学子可以适当的资助一些,但不能过多。那些吃不起饭的,就别怜悯。

你也是聪明人,你应该知道,在如今的大宋,有手有脚的都吃得起饭。

吃不起饭的就是赌鬼。

穷人早就被迁移到边陲去了。”

包拯点头笑道:“学生自然知道。学生还没有慷慨到怜悯那些不该怜悯的人。说起来学生要钱也没用。等絮儿入了府,吃穿用度自有她供,她的钱我又动不了。”

寇季笑骂道:“你还真是不害臊?”

包拯笑着道:“没什么害臊的,多救一个人,多一个读书人,学生就心安一分,脸皮什么的哪里比得上人命和人的前程。”

寇季不屑的道:“刚入京那会儿,还在我府上自爱自怜,说什么不能给人家幸福,现在倒是絮儿絮儿的叫亲热。”

包拯脸色有点尴尬。

寇季瞪了包拯一眼,“你的聘礼虽然薄了一些,但心意官家能感受到。滚回去准备吧。”

包拯点点头,离开了寇府。

寇季拿着包拯的家当入了宫。

赵祯对包拯寒酸的聘礼十分无语,但他也清楚这是包拯能拿出的所有。

议事堂内。

赵祯随手把玩着包拯送的聘礼,又好气又好笑的道:“朕就没见过比他还穷的官儿。”

寇季笑着道:“臣见过,张知白比包拯还穷。”

赵祯翻了个白眼,“张知白接济贫寒的读书人,接济的也是乡亲。虽说无财无功可得,却能得名。

他呢?

什么地方的贫寒读书人都接济,还不留名。

如此臣子,朕倒是喜欢,甚至每日赐他几道宫里的菜,朕都不会觉得麻烦。

可是做妹婿,朕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寇季笑眯眯的道:“那这聘礼,臣拿回去,免得他穷死。”

赵祯果断拒绝道:“就让他穷死好了,反正絮儿有朕给的体己钱,恶不到。”

寇季好笑的道:“官家还能看上这点微不足道的钱财?”

赵祯哼哼着道:“他的宅子可值不少钱。”

寇季哭笑不得的道:“那可是官邸,他又不能发卖。”

“陈琳,将东西拿去给杜太妃过目。杜太妃要是留下了,那就让那个姓包的穷死吧。”

赵祯将包拯的聘礼交给了陈琳,然后对寇季道:“四哥,太妃的主,朕可不能做,那可是太妃的亲闺女。

所以太妃要是收下了聘礼,那朕也不能拿回来。”

寇季摇头笑道:“官家此举就有些恶趣味了。”

赵祯笑眯眯的道:“官邸的房契没了,朕倒是想看看他回头怎么跟朕交代。”

寇季苦笑着摇摇头。

寇季看得出,赵祯对包拯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如此臣子,该爱,恨是因为如此妹婿,该恨。

他一时半会也找不到收拾包拯的机会,所以只能恶趣味的给包拯添一点麻烦。

陈琳拿着包拯的聘礼离开以后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又拿着聘礼回到了议事堂。

赵祯见盒子似乎没有动过,疑问道:“太妃没收?”

陈琳苦笑着道:“不仅没收,还给添满了。”

“打开!”

“喏……”

陈琳打开了盒子,盒子里面被塞的满满的。

有一叠交子,数额都不小。

还有一些价值连城的小东西,比如一颗圆溜溜的走盘珠。

赵祯盯着那盒子,就觉得妹子嫁亏了,亏到姥姥家了。

杜太妃终究是长辈,不仅没收聘礼,还添了十倍的回去,赵祯就不好再动。

寇季看出了赵祯的窘迫,笑着道:“早知道娶公主能发家,臣刚入汴京城那会儿,就应该娶个公主。

然后就能躺在府里混吃等死。”

赵祯瞥了寇季一眼,没好气的道:“你是存心在气朕。”

赵祯吩咐陈琳将盒子交给了寇季,丢下了一句话,离开了议事堂。

“既然杜太妃已经添了嫁妆,那朕就不会再添分毫……”

赵祯话说的格外大气。

但是当晚就有宦官架着大车,拉了三十车东西,送到了寇府。

赵絮被削了公主尊位,赵祯没办法依照皇家礼节将她嫁出去。

所以就让赵絮认了寇季做义兄,将嫁妆送到了寇季府上,由寇季这个义兄给添上去。

诚如寇季所言。

包拯和赵絮事情在民间传扬了十多日以后,就有一位老翁,奔到了皇城前的登闻鼓处,敲响了登闻鼓。

八十多岁的人瑞敲登闻鼓,可没人敢拦,更没人敢伤其分毫。

人家敲了登闻鼓以后,就往登闻鼓前面一站,一动不动。

最后还是陈琳架着车,亲自将人请进了宫。

老翁入宫以后,强烈的要求赵祯成全有情人,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于是乎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宫里传出来。

大致就是八十多岁的人瑞说服了赵祯,让赵祯成全了包拯和赵絮。

赵祯被人瑞感动,答应将赵絮嫁给了包拯。

汴京城的百姓得知此事以后,一片叫好声。

有道是鸾凤非梧桐不落,如今有奇鸾凤落入草窝,是百姓们最喜闻乐见的。

皇家送了百姓数十年炭薪,也没有拉近皇家跟百姓的距离。

反倒是一次嫁女,让皇家和百姓的拉近了距离。

赵祯答应人瑞的次日,便派遣官员将婚书送到了寇府。

寇季拿到了婚书以后,毫不犹豫的将此事传了出去。

汴京城百姓们得知此事以后,叫好声更大。

有感性的女大款,放出豪言,声称公主为嫁的英才,舍了公主尊位,没了公主礼仪,她愿为公主添十里红妆。

有人起头,自然有人响应。

于是乎,大宋朝最盛大,最热闹的一场婚礼出现了。

钦天监选定了日子,过了大礼以后。

热热闹闹的婚礼展开了。

天麻麻亮的时候。

一盏盏火红火红的灯笼在汴京城燃起,红色笼罩了整个汴京城。

站在高处下望,就是一片灯笼海。

当第一声炮仗声响起的时候。

炮仗声就没停止过。

包拯在成千上万人的呼喊声中,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吉服出了门。

街道两旁围满了百姓。

包拯在汴京城游荡了一圈,直到天光放亮以后,才到了宫门口。

包拯入宫以后,天光彻底大亮。

汴京城的街道上曲曲折折的街道上,出现了一道又一道的红纱。

方出豪言的那位女大款,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说是铺设十里红妆,就铺设了十里红妆。

只是站在高处仔细看的话,那红妆遍布汴京城,远远超出了十里太多太多。

皇城头上。

赵祯和寇季并肩而立,赵祯盯着那布满了汴京城的红纱,嘴角抽搐着道:“是不是太夸张了?”

说到此处,赵祯回过头对寇季道:“朕说了十里,多一里朕都不买账。”

寇季摇头一笑,“臣确实依照官家的吩咐,准备了十里。”

赵祯眉头一挑,疑问道:“你的意思是,剩下的是百姓准备的?”

寇季笑着点点头。

赵祯难以置信的道:“百姓们为何会自愿拿出那么多红妆?总不可能是包拯和絮儿比朕还得人心吧?”

寇季失笑道:“官家说笑了。臣派人仔细去查过,其中有一些是包拯在刑部查旧案的时候,结下的情义,有一部分是大户,还有一些是商家。

在新律没有出现以前,商家最不受人待见,所以冤案也多。

包拯清查旧案,为他们翻案。

所以他们得知包拯要成婚的时候,特地前来报恩。

还有一些是存粹过来凑热闹的。”

赵祯深吸了一口气,道:“报恩的人没多少吧?”

寇季点头。

赵祯又道:“那凑热闹的人也太多了吧?朕想知道缘由。”

寇季叹了一口气,道:“自从臣和官家开始更改律法、更改官制起,汴京城一直处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

如今汴京城改制已经落下帷幕,地方上正在推行。

汴京城压抑的气氛消散了不少。

百姓们需要凑一凑热闹,发泄一下心中的情感。

絮儿大婚,恰巧就出现在这个时候,官家此前又放了那么多传言。

百姓们被传言感动,释放出了心中的情感,才有了今日的场面。”

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