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图隐寺

七里铺镇的秋天,似乎比别的地方的秋天过得快一些。风里扬起的灰尘,透着一股苦涩的味儿,在西洼山飘荡了整整一个夏天和一个秋天。听人说,最近县上来了人,普查民情,顺便还做了个叫什么人口普查的,普查的结果是:西洼山整个地区死了足足两百多人。

贺家老爷因为建了个庙,为整个西洼山的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善事,专门被县长请到了府上,共进晚宴。这事被大家传开了,贺家上上下下都觉得风光。

贺老爷回来那天,在镇里又整整摆了一天的席,镇里的老老少少、有钱人都来祝贺,贺家又收了一笔不菲的彩礼钱。贺老爷高兴,当时就说给修庙的工人们每人再多加半斗的苞谷面儿。这下,全镇的人又传开了,纷纷称赞贺老爷真真是再世菩萨,百年难遇的大善人,就连百里外的黄粱县都人人皆知。

可这一切,在二娃眼里,压根儿就像没发生过。对于他来说,躺在院儿里的那些圆木、木方、木桩、木条、木墩、木头疙瘩才是他的全世界。

这一场活儿做下来,二娃俨然已经是入了门的半个手艺人了。

二娃很快学会了什么木适合做桩,什么木适合做梁,什么木不能做板,什么木才适合雕龙刻凤,墨线该怎么打,剔槽该怎么剔,开卯又怎么开……二娃的世界变得丰富又有趣了。

可这边,师傅的世界却摇摇欲坠——冬天就快到了,贺老爷打赏的苞谷面儿也快见了底,这一老一少该去什么地方呢?

师傅寻思着,要不去三百里外南洼山的图隐寺吧,早些年就听说,之前的一个师兄在那边做住持,香火还算不错。如果真是那样,起码这个冬天,二娃不用再受罪了。

从七里铺镇出来时,天上渐渐飘起了稀稀疏疏的雪花。二娃背着两个布袋子跟在师傅后面,一步步地向南边走去。

师傅,如果饿了,吃雪是不是就不饿了?走到第三天时,二娃突然问师傅。

你饿了?

不饿,就问问。二娃勉强向师傅笑了笑。

师傅知道二娃饿了。昨天最后一块干粮,二娃只吃了一半,非要让师傅吃另外一半,师傅没吃,偷偷留下了。

娃儿,你吃吧。师傅把剩下的半块干粮拿出来,递给二娃。

我不饿,昨天才吃了。这是师傅的。

师傅不饿,娃儿,你吃吧。

二娃不接,说,师傅,我真的不饿。如果真饿了,就吃点雪先垫垫,这半块儿咱们留在最后吃。二娃笑着弯下腰,捏了一小撮雪放进嘴里。这雪还是甜的呢,师傅,不信你尝尝,真的。

师傅把半块儿干粮重新放回怀里,眼眶里直泛红。

二娃这娃子不但做事有股子韧劲儿,还懂事,知道疼人儿,以前是心事重,不爱说话,可现在,真的已经把自己看做家人了,这一路上,拾了他,算是没拾错。

想到这,师傅的眼泪流了下来。他佯装拍了拍头上的雪,顺道把眼角的泪抹了去,说,娃儿,再有三四个时辰就到鲁庄了,晚上我们化缘吃。

嗯。二娃微笑着朝师傅点点头。他心里明白,就算师傅抹了泪,那泪也在心里淌着。二娃知道心疼师傅。

到了图隐寺,已经是第四天的下午。天气灰蒙蒙的,厚厚的积雪堆在沿途一间又一间散落低矮的房屋上,没有被雪覆盖的土坯墙像长衫上一个个扯开的破洞,显着一副副颓废丧气的样子。

师傅领着二娃进了图隐寺,寺里有两个和尚正灰头土脸的扫着雪。师傅向一个和尚问起主持,和尚问明了来意,放下扫帚,领着师傅进了后殿。

师兄……

师傅一进门就认出师兄,还是原来那副模样,只是老了,清瘦了些。

阿弥陀佛,是……师弟,快进来坐。

二人坐下来,寒暄了起来,二娃站在一旁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眼睛时不时地被外面的房檐吸引着。

娃儿,拿上你的木狗出去玩吧。师傅看出二娃的心思。

嗳。二娃从布袋子里掏出木狗,跑了出去。

二娃是被庙檐上的脊兽吸引了。

在七里铺镇修庙时,曾听师傅讲过,这脊兽是古代建筑上防火防水辟邪之物,是屋脊上安放兽件的统称。正脊上的叫望兽或吻兽,垂脊上的叫垂兽,戗脊上的叫戗兽,而屋檐边缘处的叫仙人走兽,也叫坐兽,民间俗称“小跑”。

这仙人走兽,就是一个骑鸡仙人的后面跟着: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龙九子之一,形似狮子)、狎鱼(海中一种异兽,可喷水)、獬豸(一种能够区分善恶曲直的异兽,像羊,独角)、斗牛(虬龙,无角,能镇水)、行什(有翅膀,猴面)这十种瑞兽。民间俗称: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

唐朝以前,屋檐上还没有这套走兽,宋朝以后就有了。到了明清,规定的就更加详细了:安放这一套走兽,次序不能乱(天马与海马、狻猊与狎鱼的位置可以互换),数量得有讲究。

师傅说,普天下只有太和殿能把这一套放全,其余都要递减,而且必须是奇数(骑鸡仙人不算),比如,皇上住的乾清宫有9个,皇后住的坤宁宫有7个,到了州府以下,都不会超过5个,这还得是衙署、寺庙、宫观之类的建筑,普通人家则有那么一个、三个就不错了。

二娃数了数,庙檐的屋脊上有三只瑞兽。

是普通人家。二娃心里念叨着,瞬间觉得有些无趣,转身向大殿走去。

说是大殿,其实不过是宽敞高大些的土庙,土庙中间,半高的须弥坛上立着四尊菩萨。菩萨身上都掉了漆,露出了里面和着泥巴的草秸秆儿,二娃觉得他们也很无趣,又绕去旁边,看见整面侧墙是一块木刻的十八罗汉,每一个罗汉都造型各异,神情栩栩如生——这是手艺人做的活儿,二娃眼睛像寻到宝似的直放光,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看了起来。

施主……小施主,你师傅在叫你,你在吗。一个和尚寻进殿来。

在。二娃应了声,赶忙往外走,眼睛却时不时地往回看。

娃儿,今年冬天咱们就在这庙里住下了。这位方丈,就是你师伯,你先磕个头。师傅说。

二娃听话地磕了个头。

现在,到处光景都不好。庙里也大不如从前了。娃儿,咱们住在这,也不能给你师伯添麻烦。我跟你师伯都说好了,以后咱们跟他们一样,该化缘的化缘,该干活的干活。有空了你就跟师傅把庙里的家伙什什么的都看看,能修的都修修……另外,你师伯识字儿,你有空了,也跟着师伯学着认几个字,将来总有用处。明白么?

明白,师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