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渊其实应该算是刘延庆的嫡系,他曾跟随刘延庆去征讨过方腊,也曾立下过战功。
卫兵们上前抓住王渊的胳膊就往外拖,王渊使劲挣脱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诉道:“某冒死从辽军逃跑回来,就是给将军您送信,这事千真万确啊。”
刘延庆朝卫兵摆了摆手让他们出去。
刘延庆问王渊:“这么大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王渊将自己怎样在萧干营帐中偷听消息,又是怎样逃回来,添油加醋地汇报了一番。
刘延庆听后将信将疑。这是真的?还是萧干在用计?据说萧干这人诡计多端。
刘延庆立即派人去把刘光世叫来。刘光世对王渊所言不相信,他说道:“辽国哪来的三十万兵马?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辽国现在不可能有三十万兵马,如果真有这么多兵马的话,天祚帝就不至于逃到夹山去了。再说,山后一带有金军重兵驻扎,即使天祚帝想来增援燕京,他也不可能突破金军防线。”
王渊信誓旦旦地说:“这可是某亲耳听到的,句句是实,有半句假话,天打五雷轰。”
刘延庆觉得,不管这事是真是假,还是应该小心为妙。现在,童宣抚和蔡副宣抚应该收到自己请求撤军的报告了,不知他们是否批准?
就在王渊跑回来报信的那天晚上,刘延庆接到了童贯和蔡攸的回信。回信不是正式公文,而是一封便笺,二人在信中说道:“你可根据战场形势自行决定是否撤回,但是不可误了军事。”
童贯和蔡攸远在雄州,对前方战场情况不很了解,他们让刘延庆酌情处置,应该说是有道理的。而刘延庆之所以要急着撤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从郭药师和杨可世兵败燕京后,刘延庆心里一直很紧张,因为他知道自己率领的这支队伍有六成都是河北禁军,上次北伐失败后补充进来的十万人都来自河北禁军,因为还需要防备西夏故并没有再次从西军调兵,所以这次北伐军中只有几万原先剩余的几万西军,而这些河北禁军因宋辽承平百年已经很久没进行军事训练了,若迎战辽军必一败涂地,到那时想撤就来不及了。二是,他一直主张应借助金军的力量来进攻燕京,根据宋金盟约,金军应该从北往南夹击燕京,可是金军至今仍按兵不动,所以我军也应该退兵,择机而动。而且,刘延庆也知道赵良嗣与马扩已到金国与金人谈判去了,他想等谈判有了结果以后,再根据情况出兵北上也不迟。
当天晚上,刘延庆就想下令撤退,可刘光世反对。刘光世认为,现在已深更半夜,人马都已熟睡,若忽然下令撤军,恐怕会造成混乱,即使撤退也要等天亮后在下令。
这一夜,刘延庆提心吊胆,毫无睡意。拂晓时分他感到很疲惫,坐在豹皮椅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忽然,王渊跑进大帐报告说:“刘都统大事不好,某看见北岸举火了,很可能辽军要发动进攻了。”
刘延庆大吃一惊,他急忙与儿子刘光国、刘光世一起跑出营帐,来到河岸观察,果然见河对岸有火光四处燃起。
刘延庆匆匆回到中军大帐下令:烧毁大营和辎重,全军向白沟方向撤退。命令下达后,刘延庆骑着一匹大白马,在一大队亲兵的保护下往南奔去。各军接到命令立即烧营帐,毁辎重,只见人喊马叫,一片混乱。
刘光世见队伍如此混乱,急得直跺脚,他命令自己所属各营共两万多人,到左前方的蟒庄集结。他预感到老爹这次可能要犯下一个严重错误。此时,如果辽军趁机过河追击,将如何是好?他决定自己率队断后,掩护大军撤退。
萧干获悉宋军已开始南撤,便与耶律大石一起来到河岸观察。看到南岸升起的浓烟,萧干微微一笑,心里很是得意。
此时天刚蒙蒙亮,萧干与耶律大石各自率军过河追击。宋军丢弃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各种辎重,满地都是,一片狼藉。萧干不解地问:“童贯不是有些能耐么?怎么能用刘延庆这样一头蠢猪做大将呢?”
耶律大石想了想回答道:“大宋一贯重文轻武,经济文化虽然发达,军事实力其实并不强大,大宋就是个虚架子,真正有本事的人也没几个。”
这时,有斥候跑来报告说,在南边蟒庄一带发现宋军。
这时,有斥候跑来报告说,在南边蟒庄一带发现宋军。
萧干和耶律大石一惊,有些出乎意料,因为蟒庄就在前边不远处,可以说就在眼皮底下,他们怀疑宋军要在那里设伏。
萧干建议分头行动,他说道:“你从正面追击,我绕道涿州,两军在白沟河北岸会师。”
耶律大石点头赞成:“一言为定。”
活动在蟒庄一带的宋军是刘光世所部。刘光世断定辽军肯定会过河追击,因此他想在蟒庄一带设伏阻击辽军。
耶律大石行动很迅速,宋军还没埋伏好,辽军骑兵已经到达跟前了。刘光世一看,不必埋伏了,下令直接冲锋。
刘光世骑着一匹火红色骏马冲在最前面,他挥舞着一杆丈八蛇矛枪在辽军中横冲直撞,十几个辽兵被他刺下马去。宋军见主将已杀进辽军,士气大增,全都大喊着向辽军发起冲锋。
耶律大石没料到宋军竟敢发动冲锋,他担心中伏,遂下令后撤。
刘光世见辽兵后撤,也不敢追击,遂收兵南撤。耶律大石见宋军队形不整,一片散乱,于是率军继续追杀。
宋军多数是步兵,哪能跑过辽军骑兵?在平原上野战,步兵对抗骑兵,就好像在大草原上羊群对抗狼群一样。
关于宋军这场大溃退,史书记载说:“五军杂遝,扰攘散走,自相践蹂,奔堕崖涧者莫知其数,捐弃一切军须之计,相继百馀里,自熙丰以来所畜军实尽失,燕人作歌及赋,以诮延庆,传笑燕中。”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