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汉阙阅读> 第130章 你我皆凡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0章 你我皆凡人

醍醐阿达骑在马上,看着从营地缓缓往铁门关骑行的汉人。

只见那人披着一身毡衣,帽檐压得很低看不清容貌,但看其身形,有些偏瘦,应该和传说中一样,是个只拿得动笔,却提不起刀的文弱之士。

“就是他?一年前右贤王所属斥候掳到的傅介子副使,吴宗年。”

负责进攻铁门的蒲阴王笑道:“不错,此人已降了右贤王快一年了,蓄了发辫,娶了胡妻,胡语也越说越顺,还协助右贤王左右疏记,以计课人众畜物。除了还喝不惯马奶酒外,倒也乖顺。”

醍醐阿达摇头:“汉人狡诈,这才一年,我不信他已彻底归附右贤王,忘了在汉地的日子。昔日那张骞、赵破奴不都是先降后逃么?想要驯服,何其难也,除非像坚昆王那般,被长安的皇帝杀了全家,失了退路。”

蒲阴王自有主意:“吴宗年是否真心归附强胡,今日正好可以试试!也顺便断了他的后路。来时右贤王说了,要我盯好此人,待会我的弓会瞄准其后背,他敢乱说话,或是逃跑,便一箭射杀!”

匈奴在看热闹,但作为当事人,吴宗年却只觉得,通向铁门关这短短两里路,真是漫长。

回想二十年多前,吴宗年才十五六岁,还是齐地千乘郡一个嘴上没毛的年轻士人,当听闻李陵降胡时,他义愤填膺,曾在师长面前高谈阔论,痛骂过李陵。

“为人臣子,竟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李陵之举,与中行说无异也!”

同门士子里也有像太史公一样,同情李陵的人,反问吴宗年:“若你是李陵,当如何?”

吴宗年当时说得大义凛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唯一死报国而已!”

那时候年轻的吴宗年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自己真会面临这种选择。

就在一年前,他奉傅介子之命,持节携带楼兰王安归首级,去玉门通报喜讯,并请求支援。但却在居卢仓遭遇大批匈奴游骑,为了让奚充国顺利将消息传回玉门,一向表现平平,骑术也不好的吴宗年竟头脑一热,做了一次英雄!

那一日,吴宗年高举着旌节,让属下展开汉旗,为奚充国等三人引开大多数匈奴兵。

那是吴宗年此生最痛快巅峰的时刻,只可惜,很快就坠落低谷了。

跟着他作为诱饵的六骑被数十匈奴人追逐射杀,唯吴宗年被甩下马,匈奴人见他是持节汉使,故留下其性命,将他带回了蒲类海,又送到右贤王庭。

一路上,沦为俘虏的吴宗年回想起多年前的豪言,几度想要夺刃自刭,却一直没找到机会。

晚上宿营时,老吴想要一头撞死在崖壁上,可在最后一刻却出于本能,收了力道。虽头破血流,却仍留有性命,被一个胡医骂骂咧咧地抹了一头草药,奇迹般地痊愈了。

他绝望地发现,当事到临头时,求生的**是那么强烈,自己根本没有自杀的勇气,于是只能默默抱着节杖,希望自己纵然不死,也能像张骞、苏武那样,持节不失。

不畏死亡是短暂的冲动,而贪生才是生命常态。

一切都因为心里还存着侥幸:“或许以后有机会像博望侯、苏子卿那般,重返大汉。”

可事情没有他想象的简单。

当吴宗年被押到位于巴里坤大草原的右贤王庭后,匈奴单于的亲弟弟,右贤王虚闾权渠倒是对这位汉使挺有兴趣,问他降不降?

吴宗年当时义正辞严:“孔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我不降!”

“你不怕死?”

当然怕,但吴宗年还是坚持道:“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然后吴宗年便骂起匈奴人来,他没有自尽的勇气,若是匈奴人能一刀杀了自己,倒也是好事。

可右贤王听了王庭中早年来降的汉人转译后,倒也不怒,反而哈哈大笑:“好,那你就做一个饿死的士吧。”

于是吴宗年被关进了一个空荡荡的大地窖里,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

吴宗年想起,在朝中时,光禄大夫常惠对他们讲过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同样被置身大窖,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这才活了下来。

可周围除了土还是土,外头是艳阳天,哪来的雪。

右贤王显然不希望吴宗年渴死饿死,两天后,给他送来了吃的喝的。

“只要降于右贤王,你便能出去。”

吴宗年依然很硬气:“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他靠尿撑了几天,到最后啥都撒不出来,而饥饿感更是搜肠刮肚。在不知日月的大窖中,吴宗年饿到两眼发黑,渴到晕厥,最后甚至绿着眼睛,看向节杖末端,楼兰王干涸的血迹尤在。

他已经到了忍不住伸出干巴巴的舌头,去舔舐那些血迹,将节杖上的牦牛尾往嘴里塞的程度了。

胃饿得发疼,流血,最后失去了知觉,他的心已经回到了长安,身体却佝偻地蜷缩在这戎狄胡尘中。

恍惚间,吴宗年梦见大汉天兵杀到了右贤王庭,横扫匈奴,然后是傅介子和奚充国等人撬开了地窖大门,救了自己,赞许他的坚守和英勇,又递来了甘甜的水。

可当吴宗年睁开眼,水已喝完大半,才发现自己面前的,是右贤王派来劝降的汉人。

估计是听到了他肚子里发出的巨响,他们冷笑道:“吴副使,盗泉水你喝了,这嗟来食,吃还不是不吃?”

香喷喷的烤羊肉被举到面前,色泽是那么金黄,刚刚烤制后散发着热气。

“这是右贤王的赏赐,宰了最好的羊,放在火上慢慢烤制。这样的好肉,即使是百骑长们,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但右贤王爱才,听说你饿晕过去了,便让吾等带了点来。”

吴宗年眼睛里只剩下那根羊腿了,出于本能伸过手去想抓,但是他们却收回了食物。

“降,还是不降?”

吴宗年的心里想起了许多年前,自己在家乡说过的豪言。

又想起了博望侯和苏武的节气,想起了身在长安的妻儿,无数个声音在劝阻他!

宁死不降!

可他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和嘴。

“降……”

他当时声音微弱,却解脱了一切艰辛。

“我降!”

羊腿扔在面前,吴宗年发疯似地扑上去吮吸那些热油汁水。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可它们却没法让空空如也的肚子变饱,更不能滋润干涸的喉咙。

此时此刻,那些吴宗年曾经笃信的,矢志不渝的东西,加到一起,竟都抵不上一口羊肉来得舒服。

等恢复气力后,他才发现,自己先前始终抱在手里的节杖,在晕厥之时也早已被匈奴人夺走,不知是当做柴火烧了,还是扔了。

而等出了地窖,吴宗年才知道,原来自己断断续续,一共扛了七天。

“才七天啊……”

“而苏子卿,扛了十九年,七千多个日日夜夜。”

“原来做子贡容易,要想成为苏武第二,却如此艰难!”

望着头顶的阳光,恍若隔世,无力地跪在绿草上,吴宗年好似失了魂,欲哭无泪。

“原来,我不是铁骨铮铮的英雄。”

“只是个怕死怕疼怕饿的凡夫!”

……

脚步停了,回忆止了。

吴宗年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铁门关西面两百步左右的地方,匈奴人在旁边催促,他只能下了马,取了毡帽,褪下胡服,露出里面穿着的一身汉式深衣,这是为了表明身份。

他是被蒲阴王逼着,前来劝降铁门关的。

铁门关虽然也是以土夯筑,但与吴宗年所见过所有城障都不太一样,汉军关塞有三种规格,小者为坞,中者为障,大者为城。

边长不超过五百步者为障,如敦煌的玉门关、阳关,都是障塞。但它们规格简单,只是高大的方形夯土墙围绕一圈,墙上加筑女墙而已。

可这铁门关却不同,高度和玉门关差不多,高达四丈余,长度达到一百多步,将铁门隘口死死封住。不过其西面城墙上,却多出了两座矩形墩台,如马面般从墙面延伸出来。

至于关内的情形,在吴宗年这位置看不到,只听曾攀爬上城头,却被赶下来侥幸未死的匈奴人说,还有些蹊跷。

而城墙外百步,则有几条深深的沟壑斩壕,眼下已被匈奴人用沙土填平,只是一切进攻,皆在铁门前碰了壁,木梯、盾牌甚至是尸体,杂乱无章地散布关隘之外,这是几次进攻失败的残骸。

若非如此,也不必让吴宗年来劝降了,围攻四十多天后,蒲阴王和伊吾王已损失百多人,听说东侧日逐王那边折损更大,而铁门关战死的人,不过十余。

但铁门关也有个致命的弱点,区区一个障塞,却有近三百人守着,四十多天下来,早已断了炊,柴火积薪都没了,前几日便开始用干粪、衣裳点燃烽火,以同渠犁城保持通讯。

“障内的人在挨饿。”

吴宗年小心翼翼地往前走着,回忆起让自己弯下双膝,向右贤王低头臣服的饥饿感,他知道那种感觉是如何折磨一个人的身体,摧垮其精神的。

铁门关的守卒们,会像自己一样,选择屈服么?

随着吴宗年的大声喊话,一个人出现在铁门关城头,身被重甲,手持大弩。

是熟人,一年前在居卢仓与吴宗年分道扬镳,背负着袍泽性命,孤身归玉门的奚充国。

吴宗年认出了他,一时间声音有些沙哑:“奚骑吏,是我,汝等昔日的副使,吴宗年!”

他开始大声念拟好的劝降之言,文辞依然很好。

“校尉赖丹已为龟兹所击,身死城破,西方无援,楼兰若羌怯怯,不发一兵。而汉兵也为右谷蠡王所阻,月余不至铁门,朝中诸卿已弃西域。”

“障塞之内粮食已空,矢尽弩罢,右贤王数万大军即将抵达,汝等此时不降,恐怕皆成粉末!”

“宗年先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右贤王大恩,赐号称官,拥奴婢数十,马畜上百,富贵如此。汝等今日降,明日复然。何必空以身膏荒漠草野,谁复知之?何不倒戈卸甲,以礼……”

声音被打断了,是奚充国的弩机发音了,一支粗大的弩箭钉在吴宗国前方数步外,尾羽微微震颤,这就是铁门关的回答。

“区区降虏奸佞,竟伪装成吴副使,来诓骗吾等。”

奚充国的声音响起,依然是那么坚决。

“我认识的那个吴宗年,是个心有仁义,忠君重礼,以子贡为榜样,以持节为荣耀的壮士。一年前,他便已经在居庐仓,为了替吾等引开胡虏,捐生殉国了!”

“鸿鹄与燕雀,我还分得清,你,才不是吴宗年!”

……

没有吴宗年想象中,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谴责。

奚充国看似绝情的话,实际上却是在帮自己,让自己的家人不至于如李陵那样被族灭啊,这就是有过命交情的袍泽。

随着奚充国的一声声骂,吴宗年眼里含着泪,攒紧了手,胡须微微抖动,这一刻,他好想往前走几步。

他在右贤王处哪怕投降了,也依然心心念念的大汉啊,就在两百步外,关外胡尘喧嚣尘上,关中却仍树立汉旗。

只要走过去,张开双臂拥抱铁门,奚充国或许就能再发一弩,结束自己的屈辱。

若是侥幸未死,身后暗暗用弓箭指着自己的匈奴人,也会补上几箭,彻底带走他这条已经不再忠义,不再高尚的性命。

可这懦弱的腿,如同灌了铅,再难往前挪半步。

“吴宗年啊吴宗年,枉读圣贤书三十载,你真是个懦夫。”

在铁门关汉军的嘘声中,吴宗年转过身,上了马。

回营的路上,他好似失了魂,重新回到了去年刚投降右贤王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的时光。

铁门关已经粮尽了,奚充国他们也在挨饿啊,与自己一样,两百余名将士饥肠辘辘,饱受煎熬。

“可为何,我偏就降了呢?”

投降匈奴,才没有什么荣华富贵,有的只是无穷后悔,以及不知如何回头的茫然。

吴宗年又想到的是,方才自己也没说谎,汉军确实还要二三十日才能抵达铁门,已经无粮的铁门关该怎么办?

“我能帮上他们么?”吴宗年的心里隐隐有种名为“赎罪”的冲动。

当吴宗年回到蒲阴王处时,另外两名容身于匈奴的汉人,已将他的劝降之言告诉了蒲阴王和僮仆都尉。

他们倒也没苛责吴宗年,用汉奸劝降汉塞烽燧的事匈奴没少干,可成功几率,不过百一。

倒是入夜时分时,吴宗年正听着满耳的胡笳声难以入眠,却被蒲阴王派亲信唤醒。

原来,先前带着部众去西边数十里外防御乌孙人的伊吾王,竟亲自回来了,并带来了一封信。

“是从欲来渠犁的龟兹人身上搜到的,他说是奉汉使之命,要去见右谷蠡王!”

伊吾王十分紧张,他们对右谷蠡王仗着自己是“四角”之一,悠闲地在渠犁观战,却要他们啃硬骨头早有怨言。

再加上几年前匈奴更换单于时发生的风波,他们这些匈奴单于和右贤王嫡系,对右谷蠡王、日逐王二人不太信任,所以迫切想知道上面的内容。

吴宗年应诺,接过那帛书,一展开便瞪大了眼睛。

“汉谒者任弘拜谒右谷蠡王、日逐王无恙!”

任弘,这熟悉的名,是那个在傅介子使团里很出彩的年轻人,以一首“不破楼兰终不还”让吴宗年赞不绝口,听说楼兰城之所以能撑到汉军抵达,也多亏了此子奇迹般搬到了救兵。

而吴宗年猜测,那个在铁门一夜筑城,总被醍醐阿达恨恨提及的“任侍郎”,其实也是任弘。如今升到谒者了?和自己做副使时的职位平级了啊。

任弘写给右谷蠡王和日逐王的信,又是真是假?

吴宗年心中狂跳,却只能装作无事,继续读下去,念一段汉语,立刻翻译成匈奴话。

“日逐王遣使言,欲诱二虏于铁门渠犁间,分其众,右谷蠡王断其退路,与乌孙合兵共击灭之。”

越读,吴宗年越是心惊,越读,蒲阴王、伊吾王的脸色就越难看。

二虏?分其众?怎么感觉好像是在说我们。

“二王并力东向,举右地以归汉,事具前书,甚合吾意!”

“事具前书!前书!”

吴宗年停住了,重重指着这两字,结合上下文解释道。

“这意思便是,日逐王、右谷蠡王与汉使通信往来,早就不止一次了!”

……

ps:第二章在下午,求月票,求推荐票。u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