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咕逐渐走向正轨,白妮妮和徐阳这俩人也不那么忙了,这不,竟然又有时间玩游戏了。
“下周要开发布会,来的人一定鱼龙混杂。”
郭一道:“绝对有不怀好意的人混在其中,你俩的任务很简单,把这些人找出来。”
“好!”徐阳和白妮妮当然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而通过网络上能够找寻的有限的公开信息去寻找这样的人不也正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吗?
想想微说,就是被他们这样整死的,现在还在停止运营呢,估计永远也开不了吧。
“我保证,只要他用手机,只要他在网络上存在过,只要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样的人要搞事儿,绝对提前发现,一个都跑不掉。”
徐阳第一次这样认真地表态。
“嗯,利用这次机会,我们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防范系统。”
郭一接着说道:“这是一个秘密系统,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前发现所有可能的潜在威胁。
在这个基础上,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突破底线。
在公网或者局域网专有网上出现过的任何可能够危害到我们的人都要揪出来。
但是要谨记突破底线不是没有底线,不要损坏、破坏任何其他第三方的系统和数据。
我们的目的只是保护自己。”
“明白。”白妮妮和徐阳郑重的点头,这不是一件小事儿。
“这几天,我用先前信息安全实验课上做的几个小工具改造了一下,核心都在了,你们俩务必尽快组建起这个特殊的系统。”
郭一特地对先前信息安全实验课上做的几个小工具进行了全方位的推演和改进,为的就是万无一失。
其实即便不改进,郭一做的那几个小工具也已经是顶尖级别的了。
徐阳和白妮妮也是点了点头,心里明白,这事儿确实重大。
以往郭一实验课做的小东西那都是拿来即用的,就算是微说架构核心和安全核心都如此。
进行改进和优化,这还真的是头一回,足以证明郭一对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
这也由不得郭一不认真不重视,辅助神经系统的第一个成果一公布,尤其是那件在外界眼里几乎集成了所有的技术的衣服一现身,这实在是太诱人了。
不过郭一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除非对方派来的人不用任何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交通工具,否则是逃不过这防范系统的感知的。
“嗯,至少在现阶段,这样的防范足够了。”郭一沉思了一番,这样想道。
……
郭一三人在谋划防范系统的时候,另一个群体也炸了锅。
普通的网友都能发现安然衣服的玄机,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们更是第一时间就发现了问题的关键。
“辅助神经系统”
“全真全量视觉感知”
“特殊形态的设备”
……
从中午开始,这些东西就一直不断的萦绕在几乎所有科研人员的脑海里。
有那么一瞬间,他们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穿越时空来到了未来——这怎么看都有些科幻。
这一时刻,所有人都意识到:
辅助神经系统这个大宝藏已经比他们预想的更早更早的展现出了它的魔力。
“我现在就特别想知道,林炳申和郭一的这个课题研究组对辅助神经系统的研究究竟到了哪种程度?”
北华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这样说道,要说就是公布的这程度,别说是他,所有人都不会不相信。
辅助神经系统从仅仅只是猜想到如此重大的应用成果问世,仅仅就只用了半年。
这怎么可能!、
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可能!
这理论,肯定早就有了,这个课题组说不定早就研究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这些应用成果也肯定早就被发现且被证实了!
这几乎已经成了所有人的共识。
现在,大家关心的,也都在猜测的是:
林炳申和郭一的这个课题组对于辅助神经系统的研究究竟到了哪一步?
“院长,我们根据《辅助神经系统总纲》的理论猜想和应用展望做了一个应用成果预估周期。”
说话的是研究院的课题组负责人米波,他接着说道:
“其中最容易实现的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研究的这个,人造肢体的精细化控制。
几乎可以肯定,郭一那边已经完全能够做到了。”
院长点了点头,说道:“恐怕不止如此啊!”
米波也知道,自己这边一直研究的就是义肢的精细化控制。
比如,一个人手部缺失了,安装了机械手。
在他的上臂放置传感器监测,当他想要有手部动作的时候,传感器就能监测到相关的生物电流。
通过对这些生物电的分析,通过机械手的弱动力装置,现在已经能够让机械手做出简单的握拳、摆动等一些简单动作了。
同样的东西,国内外很多机构都做到了这样的程度。
除了郭一这个课题之外,大家的进度都是差不多的,比如,哈工大机器人实验室,也是做到了跟他们差不多的程度。
米波现在的工作就是在攻克一个下一个技术难题:让机械手能够从容的握笔,写字,从容的做一些精细的动作。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从生物信号到物理信号的转化与控制。
人有握拳的举动→产生生物电流传到上臂→传感器监测到电流→根据数据统计分析出这是握拳的指令→启动机械手关节控制马达做出动作。
这就是机械手握拳这个动作的示意流程。
“但,郭一的课题组显然已经掌握了从物理信号到生物信号的转换了啊!”
米波也是这样感叹着。
生物信号转换成物理信号简单,监测到信号,然后统计分析就就行了。
但,要将机械手的触摸、压力等物理信号转换成生物信号再反馈给大脑,这个就非常难了。
研究院对此甚至还只有一个展望,连日期都没有的那种长远展望。
现在,人通过机械手握东西,比如一个杯子,机械手虽然能够做出动作,但是是没办法获得反馈感知的。
那感觉,就像你拿一个大号扳手去抓一个杯子,你不知道该施加多大的力量才能把它拿起来。
要么可能力度小了,拿不起来摔了,要么用力过大,杯子直接碎了。
要想完美控制,必须有眼睛和其他辅助手段去判断力度的大小,然后调整机械手上的力度。
而这,是需要经过长时间非常艰苦的特别训练的。
这也是研究所的这项成果已经出来两年多了,却没有真正上市的原因——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和训练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这项技术确实全世界多家机构都有研究,也有成果,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