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阅读> 番外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第28章 咱不是要扶桑人的命,是用扶桑人的命修扶桑人的路

时间很快来到207年的农历九月底十月初,距离李素和甘宁在大阪湾附近登陆,已经过去了四五个月的时间。

后世的大阪和神户附近的海湾地区,经过五个月的改造,很多小镇都已经完全变了样。汉人的出现,让当地人学会了怎么盖两层的楼房,以避免低洼地带的潮湿。

毕竟如今曰本的人口还很少,土地很充裕,当然没必要为了节约土地而盖楼房。两层楼的建筑,一般也都是拿一楼当存储粮食的筒仓、杂物间,或者是饲养动物的犬羊圈,二楼才住人,好有个更干爽温暖的居住环境。

即使是不能或者不便盖楼房的地方,汉人也带来了类似于吊脚竹楼、武士屋敷那样的新建筑结构,用竹木把房子稍稍撑起、离开地面几尺,用圆木拼成地板铺上找平用的夯土。

又或者木头不够、不方便大量采伐的地区,就直接用夯土堆高筑台,在实心土台上盖房子。

这些措施虽然不像二层楼那样,可以把楼下的空间利用起来,但是在防水防潮保暖上,效果也凑合。

而在汉人来之前,当地哪怕是奈良的女王,住的也不过是直接裸露泥土的平房。扶桑本地人连地板和地砖都没有,又不架高,等于是造房子只造墙壁和屋顶,地面最多铲铲平。

汉人的出现,显然是提高了全面的生产力,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借鉴,提高生活质量,也就犯不着反抗了。

扶桑本地男人因为不习惯转向父系社会、乱抢女人而犯事的情况,当然继续在络绎不绝发生。当时的信息传递速度太慢,当地人又没有文字,也不会汉字,几年都未必知道外面时代变了。

好在,那些被汉人占有的扶桑女人,很快就学会了如何适应有男人养的生活,还主动为汉人男人着想、试图建议他们换个更文明的统治方法。

比如,遇到土著男人来乱入室扑倒,只要未遂,没有得手,就别一律杀了——虽然在汉人的法律里,入室对屋主的女人不轨,企图动手动脚,就已经可以正当防卫杀了,不用既遂。

但是,这不是考虑到扶桑土著男人们不懂法嘛!而且要是没有实际造成伤害,就从轻处置,罚为终生奴隶好了。

反正汉人带来了那么多先进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技术,本地人要提高生活质量,也得有巨量劳动力大拆大建嘛。

在中原,先秦和西汉早期,最沉重的劳役刑不一直是城旦舂吗?凡是低于死刑的,男人筑城女人舂米。所以,这些犯事儿的扶桑土著男,也全部罚为城旦好了,这很合理。

抓住一个就罚盖房子做重劳力,给口饭吃,一直干到在工地上出事儿死了为之。

下面把这些意见层层上报之后,李素和诸葛亮也都觉得很合理,便这么认了,算是“入乡随俗,适应当地情况”。

主要是经过几个月的摸排,李素也彻底搞清楚了扶桑各地的人口情况,发现人口确实是少,要搞开拓完全不够用,在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情况下,能不直接杀就不直接杀了。

反正也不怕这些犯罪的土著人数积累得太多、形成庞大的反抗力量,因为在极端原始恶劣的劳动环境下,那些搞基建的奴隶本来死亡率就很高,都不用杀也会以每年一成多的速度意外或过劳而死,基本上一个奴隶用七八年就榨干死了。

于是乎,除了甘宁刚来统治时的一个多月里,因为社会转型冲突杀了一万多人,后来汉人就很少杀人,反而是每月抓个几千个犯罪奴隶,一年下来也能有四五万人。

而甘宁留在大阪湾附近的战士和汉人水手就有五千人,还绝对控制了先进兵器装备,一个看十个绝对看得过来。

另外,李素和甘宁刚来的时候,还担心过一个问题。

那就是怕汉人抵达后,第一年因为错过了耕种季节,五月底才到,种什么作物都来不及赶秋收了。

所以汉人等于是第一年啥农业生产都没干,会不会不够吃,需要从中原千里迢迢海运粮草,或者是去筑紫岛、从已经多开拓殖民了一年的筑紫岛运余粮过来。

后来发现,这种担心也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扶桑如今的人口太少了,地广人稀之下,汉人哪怕完全不种田,捕鱼就能够吃。

按照李素带来的幕僚和一些基层文官的统计,如今邪马台的实际人口大约是二十多万,大和国有三四十万,两者相加就是七十万人。

另外在筑紫岛到大阪湾之间、广大的濑户内海两岸各地,零零散散大致有百十个部落,加起来二十多万人。所以整个关西地区的扶桑开化人种,大约也就一百万。

如果把未开化的也算上,筑紫岛南半部、阿苏火山以南的熊袭蛮,大约有不到十万人。整个关东地区一直到北海道,虾夷蛮子大约二三十万。

因此曰本列岛的总人口是140万,100万开化民40万野人。

这点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基本上忽略不计。

按照李素对曰本历史的了解,曰本在遣唐使改革之后、完全进入铁器农耕的封建统一郭嘉,花了两三百年时间,才在唐末宋初把总人口提高到了五六百万,然后才开始出现平原新田不够分、班田法(模仿汉人的均田制、占田制的一个变种)无田可班渐渐崩溃。

但此后曰本进入幕府时代,数百年断断续续战乱,一直到战国末期1600年左右,人口始终被杀在六七百万,无法突破七百万,所以田也依然勉强够种(比王政时代多出来的这一两百万人,开发出了山坡上的梯田)。

这个时期,之所以很多领主大名能搞起来“六公四民”、把六成的农民收成都征收走,农民还能有活路,就因为他们人口总量被杀戮限制住,缴税比例虽然高,但只要想种田就有得种。

一直到江户时代后不再打仗,曰本人的人口才在1650年后突破1000万,此后两百年和平暴涨,到明治维新前夕膨胀到3000多万,那才叫“哪怕不收税,农民人均耕地都少到活不下去”,海鱼资源也渐渐被那些被迫打鱼谋生的失地农民破坏。

可见,如今的人口耕地压力,才刚刚到农业社会极限生存上限的5%,或者说“不开发渔业、全靠种植业”生存上限的10%。

曰本列岛的耕地,养活1500万人口是没问题的,周边海里的鱼,还能勉勉强强再养活个1500万。

汉人哪怕不种田,只要会先进的捕鱼技术,而且只捕关西沿海,再来一两百万都没问题。

另外,如今的扶桑人虽然也会捕鱼,但他们只会造没有船舱的敞篷小木船,会用鱼叉和钓竿、钩子,但连用亚麻纤维搓渔网都不会,主要是扶桑人的纺织生产水平也同样低下。

扶桑人唯一跟渔网类似的工具,是一种用竹篾片做的硬质鱼篓、网兜,但那些硬质网兜面积比汉人会造的软质渔网小多了,也不能撒只能捞,捕鱼产能就很低效。

这才有了近海如此丰富、从未破坏的渔业资源,也确保汉人捞上来的鱼,可以卖给本地土著,换取他们的稻谷、莱菔、大葱、韭菜等食物。

毕竟,有稀缺才有贸易,要是本地人捕鱼技术也很高超、本身鱼也多得吃不完,那他们就不用跟汉人贸易食物了。

现在这样就刚刚好,可以互通有无建立起稳固的经济循环,有利于长期平稳统治。

这些问题李素都没有深入想,还是诸葛亮因为不得不在这儿多做几年地方官,所以想的比较深入。

诸葛亮觉得,以后早期移过来的汉人,应该尽量挑选懂点儿农业和渔业技术的百姓,这样可以给他们多分配扶桑家奴。

汉人都不用亲自大规模从事农业生产,专注于指点教导家奴生产技术。这才是最快的提升生产力开拓蛮荒良法。

……

上述这些潜移默化的转变,都是六到十月间,扶桑大地上主流的社会演进。

不过随着时间进入初冬,李素和诸葛亮都不得不搞了几项社会和生产组织方面的调整,以应对冬季的特殊情况。

首先是诸葛亮那边,一开始维持得挺好的“汉人传授先进捕鱼技术,跟扶桑人换谷物蔬菜”的经济模式,到了冬天就首次显现出了危机趋势。

原因其实也很容易想到:谷物相对容易晒干长期保存,鱼类和海鲜就算晒鱼干,也存不了那么久,如果不加盐腌制,抗不过冬天加春荒的五个多月,直接就腐烂了。

当然,按说这个问题不影响汉人,因为汉人是打渔的,扶桑土著才是种田的,汉人冬天植物无法生长的时候,照样可以天天打渔,并不会断了鱼肉来源。

但问题是,这个时代的扶桑人都没文化,也不会算计,之前夏秋两季,汉人倾销鱼肉换稻谷麦子的时候,很多扶桑人没控制住鱼肉的诱惑,秋收后一下子换多了,

手头留下的谷子只够吃半个冬天的,鱼干却屯了很多。要是放任鱼干腐烂,这个冬天扶桑人估计又能饿死上万。

没办法,谁让诸葛使君仁慈呢?一想到这些扶桑顺民都是甘愿接受汉人统治和友好贸易的,为了给他们一条活路,诸葛使君只好亲自给他们指路:

汉人有晒盐的办法,可以大量获取海盐,跟只会煮盐的扶桑土著生产效率差距巨大。

曰本的环境冬季日照不算好,不过没有什么大江大河入海,这点算是优势,雨水期也比较集中,引入诸葛亮的新晒盐法,产量肯定能暴增很多倍。

不过,晒盐的早期盐场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平整海边的滩涂、堆筑围堰。那土地平整的土工作业量,也不比修梯田容易多少了。

汉人管理者也很慷慨,出技术组织那些需要盐的土著来当奴隶,没日没夜给诸葛家的盐场狂干活,然后给他们一点盐和咸鱼作为报酬。

诸葛亮还嫌弃基建太慢,想进一步引入他在中原建设的锯木工场,就在淀川两岸、琵琶湖口,都圈地造了些水车作坊,加工基建过程中需要的海量木料。

后来发现曰本的河都太小,水流落差也不大,水能不够用,就改为在海边造风车,用海风的风力来磨面碾米锯木材。

当然,那些在中原用来纺纱、锻铁的水车工坊,在这儿肯定不会建,至少十几年内,诸葛亮都会保证扶桑土著在铁器和高端纺织品方面,完全依赖中原的输入。

最高端的先进生产力,当然不能传给这些还没彻底驯化的蛮子,要狠狠赚他们的工农业剪刀差。

在诸葛亮的大兴土木之下,一个冬天之内,大阪湾周边上百平方公里内,森林覆盖面积都降低了好几个百分点(大阪湾沿海到大和(奈良)才四十里,当时的大和国直辖统治范围非常小,基本上跟西周初年周天子王畿的半径一百里差不多)

没有远见不会算账的扶桑奴隶,也自愿累死了数千人,但不管怎么说,总比汉人不给他们食物、放任他们手头买多了的鱼干腐烂后预估会饿死的人数,要少好几倍了。

从这个角度说,汉人统治者是多么的仁慈。

自己数学差不会算账统筹食物、不适应新事物新生产组织方式、本来就会饿死的人,这总不能怪统治吧?

……

诸葛亮把原本冬季农闲会懒散的扶桑人,全部组织起来、冬天也不能休息,加班加点奋力干活搞基建,总算是变废为宝,变害为利,让种田建设的预期进度又提升了好几成。

另一边,李素直接督导的很多工作,却陷入了困境。

之前整个秋天,李素把难办的需要好好统筹的活儿,都丢给了诸葛亮。他自己就想着怎么借着甘宁打通濑户内海航路的时候,“顺便不小心”把石见银山给发掘出来。

但很可惜,事与愿违,甘宁的船队沿着濑户内海北岸巡航探险、了解地形、勘测绘图,整整四个月,却没能发现关于后世曰本最大银山石见银山的丝毫线索。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