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我的大宋新帝国阅读> 第三十章 惊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章 惊讶

半夜,该说的事情都说完了,赵德昭房内的灯才熄灭。

裴格安被他赶到了旁边的房间休息,他一个人美美地睡了一觉。

天还没有亮,赵德昭就又起床了,在袁不让的安排下,与二十几个禁军在野地里来了一场没有兵器的对阵格斗。

这种格斗跟嬉戏差不多,只不过要严肃的多,稍有差池就会惹来袁不让一顿臭骂。

他当然不会骂赵德昭,可是将所有人情绪调动起来了,效果是一样的。

跟禁军们格斗,赵德昭挨打少,但是也会被禁军们弄的灰头土脸。

如今地面还没有完全干,每个人身上都是一身泥。

晨练完毕,禁军们都脱光了衣裳跳进了西湖洗澡。

赵德昭当然不会跟他们一起,回到了后院的池塘,才洗了干净。

早餐吃过,赵德昭以游山玩水之名,没要人侍候,带着裴格安,四姐他们出去逛逛。

禁军也只是远远跟着,不让人骚扰了他们就好。

西湖东岸地势平坦,只有少数几个山丘。

赵德昭巡视了一圈,跟裴格安挑选了一处可以建窑的地方。

这个窑是必须要建的,因为首先要烧制耐火砖,有了耐火砖,才能想办法建一个小型的炼钢坩埚。

至于炼钢的平炉,高炉,现在都还没有办法建设。

不要小看了耐火砖,在如今这个条件下,能造出合用的耐火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古至今,炼钢需要的耐火砖一是可塑性的耐火黏土,二是经过煅烧的硬质高岭土类骨架熟料。

而这些土料,在开封府周围都不多,还必须要从新郑那边运过来。

至于结晶质的天然石墨材料,或者是后世的耐高温的合成材料,如:碳化硅、氧化铝金刚砂及硅铁等做坩埚的材料,更无法实现。

只有做出了耐火砖,炼制出了坩埚,才有能炼钢的容器。

从秦朝时期,民间就有了大规模炼铁炉,可是一直到两千年后,才解决了炼钢的炉温问题。

古代的炉温最高只有一千二百度,甚至七八百度是常态,而铁的熔点是一千五百多度。

在炉温不够的时候,铁是融化不了铁水的,只是变红,变软,然后依靠人工敲打,去除杂质。

这种方法也导致了铁器的杂质过多,铁质不纯,在这个基础上想要得到钢,更是耗时耗力。

一块不大的钢块,可能需要一个铁匠几天的辛劳。

赵德昭原本不懂炼钢程序,但是在明朝经历了从平炉,高炉到转炉的炼钢时代,即便不懂细节,也知道主要程序。

而裴格安就更牛了,她在现代的时候,在南美建设了两座钢铁厂,自己专门研究过世界炼钢发展历史与技术细节。

她不仅懂得如何炼钢,甚至连印度乌兹钢的偏门技术都知道。

这种依靠不同温度的生铁和熟铁吸收铁里面的炭,然后形成带花纹的坩埚钢的技术,他都是第一次听说。

原本他以为,所有的乌兹钢都是通过锻压敲打出来的呢。

选址之后,赵德昭丢下了裴格安和几个弟弟妹妹,带着一半护卫又回城去参加石保吉的生日。

没有弟弟妹妹,一帮护卫跟赵德昭一样,全部都是骑马,只用半个时辰,就能回城。

如今虽然大宋缺马,但是再缺不会缺了赵德昭这个皇子,他的一百护卫,全部都是骑兵。

再加上拉车的驽马,东宫有一百二十匹马的额度,死了一匹就会立即补上。

这个生日宴并无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中午吃吃喝喝,然后下午一帮人再打一架。

不管打输了,还是打赢了,又是一番新的斗嘴,然后晚上继续喝的醉醺醺的,才各自回家。

赵德昭晚上还要回农庄,没有喝醉,但回来之后,就被一个不能碰的小妖精给勾引的一晚上睡不着。

这个媳妇很清楚赵德昭的底线在哪里,反正赵德昭哪怕压得住她,也被她弄的欲仙欲死。

在农庄待了三天,赵德昭根据在明朝的经验,弄出了一个耐火砖窑。

不过还没有等试窑,宫里就派人来传旨了。

王溥递了奏章之后,赵匡胤就批准了以后由他教赵德昭学史。

不仅他要回去,几个弟弟妹妹也要带回去,现在皇宫里,赵匡胤还真就是孤家寡人,他也想孩子们了。

等赵德昭回到东宫,才发现赵匡胤这个当爹的似乎想靠游乐园吸引几个孩子,将所有的玩具全部搬到了景福宫。

这一下,几个弟弟妹妹也没有了留在东宫的借口。

只有裴格安没有跟赵德昭回来,她要先监督箍窑,窑建好后还要试火。

只有烧制出能耐高温一千四百度的耐火砖,才能继续下一步的计划。

一个烧砖的窑,并不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而且刘小留在农庄专门替裴格安掩护,没有人会注意到她的存在。

六月二十,王溥与另五个老师,早上七点就来了东宫。

每一天的上午,将会学习一个半时辰,从中午开始,就不用学习,是赵德昭的应酬时间。

第一天上课,王溥并没有一开始就开始上课,而是给了赵德昭一份学习计划,其实就跟后世的课程表差不多。

宋初的皇帝不用学经,学儒,但是需要学习的也不仅仅是历史,还有天文星相、风水占卜、祭祀规制、外交策略、管理方针……

如何经营管理好一个文武百官兼备的精英团队,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规模型古代公司,如何处理好与周边部族、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储君要学得东西太多了!

所以,虽然以王溥为首教赵德昭学史,但仍然需要一个庞大的智囊团队来教他。

发现这里面没有他的蒙师许世,赵德昭暗地里松了口气。

许世是赵德昭以前的蒙学老师,负责叫赵德昭识字,以及经文基础。

他对赵德昭太熟,而赵德昭现在字迹大变,是瞒不过他的。

没有他,也就省了赵德昭解释的功夫。

既然是正式学习,当然是在正殿的偏殿,而不是后殿的偏殿。

这里虽然是偏殿,但是面积庞大,打开前后门窗,里面还挺凉快。

赵德昭坐在上首的罗汉床上,面前摆了一个大案几,几个老师分别给了他一套测试基础水平的考卷。

这种私教,老师必须一开始要知道学生的水平,然后因材施教。

这里面的许多知识对赵德昭来说易如反掌,可是他也不能表现出来。

就好比天文地理,以前是没有人教他的,他不可能上来就给钦天监的老师上一堂课。

所以哪怕他比这个老师懂的更多,也必须要藏拙。

还有祭祀礼仪,这些以前也没有人系统性地教他,所以他哪怕明知道宋初的祭祀礼仪跟明朝无法相比,也不能出来跟礼部的人说我比你懂的更多。

不过,在历史方面,他还是适当地表现出来了一些天分,不能让王溥将他当一张白纸看待。

历代社会精英的教育,史书是必修科目。

为什么从古至今的社会精英要像苦行僧一样天天读史书?特别是皇帝,别的都可以不学,历史必须要学。

以为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历史是所有祖辈经验的总和。

史书里有无穷无尽的案例库,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洞察力,能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古代人接受信息的途径有限,更没有地球村的概念,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甚至要过几十年才会被人熟知。

通过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就是最省事的方法。

所以皇子学历史,可不仅仅是记得时间,地点,人物。

而是需要从一件事上,分析出本质才能算过关。

真正的大牛,从历史中关注借鉴的是历史人物在风起云涌、变化莫测的形势里做决断的方法与魄力,并从中学习如何洞察世界,制定规则。

古代的皇帝教育,历史是最主要的,没有经过这个教育阶段的皇子,连如何当一个好皇帝都不知道。

从唐宋开始发展起来的经筵,虽然成为儒家发育的温床,但是在增长皇帝见识方面,的确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后期不讲史,只讲经,那是完全的偏科了。

除了王溥这个太子太保,其他几个老师虽然官职不高,但是都是各个衙门挑选出来的精英,最少在他们擅长的方面,有一定的权威。

而他们看到赵德昭的字,立即就惊为天人。

拿着赵德昭的字,一个个再也舍不得放下。

“日新,你何时练出这一手字?”

赵德昭微微一笑:“以前字迹狼狈,最近却是开了窍,发明了这一手丑书。”

赵德昭的字在明朝就很出名,但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因为当时的新宋体,瘦金体已经面世几百年了。

他的字体跟宋徽宗有些像,没有他的规整,却更有自己的风格,被赵德昭自谦为丑书。

但在这宋初的时代,他就变成了自创字体的一代大家。

一时之间,所有人甚至忘记在考试,转而欣赏起了赵德昭的字。

(用了两天理清了思路,明天凌晨恢复正常更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