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少帝成长计划阅读> 第0414章 图穷匕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414章 图穷匕见

“启禀陛下,审计之事,臣同朝中诸公多有商议,终得如此之策,呈陛下以观。”

听闻刘弘问起审计制度的事,张苍不着痕迹的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递到了刘弘面前。

单手接过张苍递来的竹简,刘弘的目光当中,却不由带上了一丝意味深长。

——张苍居然说,审计制度,是拿去和‘朝中诸公’一起商议完善,才拿出来的结果?

这就是纯粹的扯淡!

作为当朝三公,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肩顶功侯之爵,头顶荀子门徒的身份,如今天下,谁能有资格对张苍提出来的政策指手画脚?

就算是身为皇帝的刘弘,都很难对张苍提出的政治举措直接回绝;顶天了去,也就是委婉的暗示一句:这个方案,好像还不是很完善啊······

在这种情况下,张苍那句‘和大家商量出来这个方案’,完全可以直接理解为:陛下,这个方案,臣拿去给大家伙看过了,也都通过气儿了。

只有这样,才能说得通张苍的审计制度,为什么没有引起朝堂的反对。

——要知道审计制度,其根本是攥紧官僚集团脖颈处的枷锁,向地方官府施加政绩压力的举措!

在信奉黄老无为,以小政府为主要行政纲要的如今,对于这样一个会让官僚集团‘忙起来’的举措,朝堂百分之百会阻挠。

也就是张苍政治、学术地位都达到了几乎‘天下无敌’的地步,才能凭着超然地位,把这样会导致‘官不聊生’的制度推行下去。

若非张苍首倡并全力跟进,恐怕就连刘弘,也很难在如今的汉室推行审计制度。

如是想着,刘弘便摊开手中竹简,仔细的阅览起来。

在原本的历史上,审计制度,就是张苍一生当中几个最为重要的政治成就之一。

凭借着‘每年小计,三年大计’的审计制度改革,张苍更是曾在原本的历史上,得到史家以‘计相’代称的荣誉。

而现如今,张苍在刘弘的推波助澜下,也在按照着原本历史的轨迹,向着本就该属于自己的丞相之位稳步推进。

自然而然,作为张苍为汉相时期所做出的最璀璨的政治成就,审计制度,也早早被摆在了刘弘的御案前。

对于审计制度,刘弘原本就有一定的了解。

原因无他:在原本的历史上,文景之治普遍被认为是汉室中兴、进入强盛时期的决定性基础。

而张苍在汉文一朝的为政举措,无一不对文景之治,乃至于整个西汉王朝,都起到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这其中最为著名,最为实用,也最享誉盛名的,便是华夏封建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官员政绩系统考核制度——审计。

在过去这段时间,刘弘也得到了张苍至少三个版本的奏疏,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更为完善。

经过这段时间的‘探讨’,刘弘对张苍打算推出的审计制度,也有了一个十足的了解。

其中最为关键点一点,便是张苍提出以每年一度的审计,来打碎汉室中央对地方政府跨级管理的空缺。

——按张苍的意思,每年年初的审计,以县为单位进行!

具体而言,便是每年年末,秋八月中下旬,各地县衙整理、汇总当年的人口、户口、田亩、收获的状况,而后派遣上计吏,带着这些行政案牍前往长安,接受丞相府的审查。

考核的方面也比较简单:以人口、户口的增减,田亩的开荒、水利的建造进度,以及秋后粮食收获的增减,税收的状况等,评委最、乙、殿三等。

三个评价等级,顾名思义,就是后世人口中的优秀、良好,以及不合格。

得到‘优秀’的县,如果过去五年没有得到过‘不合格’,则县令可以进入官员升迁候补名单,当出现适合的官职空缺时,可以酌情升迁。

得到“良好”,也算是中等偏上;连续五年都拿到良好,也同样能进入升迁后补名单。

至于“不合格”,那自然是轻则被骂的狗血淋头,重则罢官免爵,赶回老家种田。

也就是说,在这样一套审计制度推行之后,中央获取地方行政情况的渠道,将不再是单一的‘问一问该县所在郡的郡守’。

作为主持审计的中央官员,丞相自此将具备对天下任何一个地方县令的当面问责权利。

这一系列举措,也正是张苍所拿出的第一版审计制度的草案。

至于张苍为什么会拿出第二版、第三版,乃至于今天这份第四版草案,自然是因为先前的方案,都被刘弘这个‘甲方爸爸’挑了毛病。

最开始那一版,刘弘对张苍提出‘以县为单位进行审计’表示了认可,与此同时,对审计工作的负责单位,隐晦的提出了质疑。

——审计由丞相府全权负责?

对于刘弘而言,这一点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首先第一点,便是老生常谈的那个问题:君权与相权的天然对立。

如今汉室,丞相府的权力已经近乎达到整个封建历史上的巅峰,权利范围更是军、政、财、任免一应俱全。

军事方面,丞相府理论上负有对天下所有地方部队的军费、粮饷发放义务,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对地方部队施加影响的能力。

民政、朝政自不用说——在如今的朝堂之上,就连坡脚丞相审食其,也依旧能保证群臣避道,礼绝百僚的崇高地位。

财政,则是以一个国库为保障。

至于官员任免,也是丞相府威权最主要的来源。

在正常情况下,丞相府天然具备对千石以下地方官员、六百石以下长安官员的直接任免权,以及而千石及以上地方官员、六百石及以上官员的人选推荐权。

就算到了皇帝刘弘都不能独断(理论上),需要摆到朝堂共议的二千石级别官员任免,丞相府也同样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能力。

而作为丞相府的钳制部门,御史大夫对丞相的制衡,也主要集中在官员任免权上。

——当某一官位出缺,丞相府提出继任人选时,御史大夫可以凭借手中的官员审查权,对丞相府提出的人选‘仔细考核’一番。

就算是这样,御史大夫对丞相府的制衡能力也非常有限。

当丞相府提出的官员后补人选,被御史大夫属衙以‘政审不合格’而否决时,丞相是有权力对御史大夫提出质疑的。

除非御史大夫能拿出十分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丞相府‘所选非人’,否则,御史大夫很可能会偷鸡不成蚀把米,非但没能否决丞相府的人选,还破坏了自己的政治威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是让丞相府再把审计揽入怀中,那往后,相权与君权的对立只会越来越剧烈,最终发展到不可转圜的地步。

在原本的历史上,张苍凭借审计制度作为相位,更得‘计相’之名,自然是威风无两;但之后文帝刘恒借着黄龙改元,粗暴的把张苍赶回家种田,也未尝不是对丞相府愈发滔天的权势有所忌惮。

张苍之后,汉室也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丞相替换期。

——先是老倔牛申屠嘉被景帝刘启设局气死,橡皮擦陶青被扶上相位;之后周亚夫挟泼天之功莅临相宰,又活活饿死在廷尉大牢之中。

周亚夫之后,刘舍、卫绾又接替做了几年橡皮擦,送走了景帝刘启;带等武帝刘彻上位,又拜舅祖窦婴为相。

窦婴为相一年而死于骄诏,许昌、田蚡、薛泽又接替做了十几年橡皮擦,汉室才终于迎来了最后一位实权丞相——布衣丞相,公孙弘。

可以说,原本历史上的审计制度,把封建时代的相权推到了最顶峰,却也让相权和君权之间的对立彻底到了无法和平共处的地步。

这一世,刘弘显然没有‘假装被一个术士骗改元,实际上是想罢免丞相’的打算,也不希望丞相府和自己的矛盾太过剧烈。

所以对于审计制度,刘弘自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审计工作的施行,不能由丞相府全权负责!

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必将导致绝对的腐败——最起码,也要让御史大夫在审计工作中,充当一个监督作用,美其名曰‘合作完成’。

其次,便是审计制度的具体实施,也需要有一部分从丞相府手里抠出来。

如张苍提出,由丞相府决定官员的审计‘成绩’,刘弘则希望,丞相府只具备给出一个参考意见的权力,最终的确定权,还是需要留给刘弘亲自做。

再比如张苍的审计制度中,对官员审计成绩所作出的相应赏、罚,迁、贬,也有丞相府为主导,而刘弘也还是希望,丞相府只给一个参考意见,最终决定还是由刘弘来做。

——恩处于上嘛!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成熟的官僚,张苍应该很明确的体会到了刘弘的意思——毕竟刘弘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也没太过隐晦。

但不出刘弘意料的是:自己近乎毫不加以掩饰的戒备,只换来了张苍视而不见的敷衍。

或者说,作为板上钉钉的准丞相,如今的张苍,已经开始用丞相的思维、身份,来应对和刘弘之间的政治对弈了。

没办法,刘弘也只能和张苍一点一点磨,最终甚至颇有些直白的提了一句‘辟阳侯为相,权不宜过重’,来提醒张苍不要太贪心。

这番操作下来,才有的之后第二版、第三版的审计制度草案。

当方案改到第三版时,张苍的让步,便大概到了刘弘的心理预期,刘弘的关注重点,也从‘丞相府接着审计制度权势大增’,转移到了审计制度具体的细节之上。

对于如今这个落后的时代而言,张苍的审计制度,无疑是十分先进,也十分具有实际效用的实政、良政。

但还是那句话:毕竟是西元前的‘先进制度’,对于从后世而来的刘弘而言,如此‘先进’的制度,也还是有不少局限性和弊端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监管系统的缺失。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张苍的审计制度当中,中央对地方县级官府的情况掌控,主要来源于每年一度的上计。

通过县级地方官府上计时的数据,中央给出相应的奖赏和惩罚。

但这其中,有一个是十分明显的漏洞。

——如何确定地方报上来的情况是真是假?

就好比某个县,人口、户口爆减,开荒、水利工作毫无进展,秋收大跳水,税收直接腰斩。

如果这样的情况被如实报到中央,那这个县令就算不死,恐怕也要脱层皮。

那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县令可能做出什么事,来规避审计的风险?

答案很简单:作假!

人口、户口虚报,开荒、水利虚报,甚至大搞形象工程,以提高在百姓眼中的风评。

至于税收,则很可能会被加摊到百姓头上。

比如说:某县实际户口一万,审计却虚报到了三万,那为了收齐三万户人所该上缴的农水,此地的税收很可能会变成原来的三倍!

而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央很可能会毫不知情!

至于御史大夫属衙派出的采风团,也有的是文章可以做。

——公费旅游性质的考察团,实在是最容易收买的群体了。

这样一来,各地县级官府在审计当中的汇报真实性,就需要通过另外的手段来保证。

刘弘有了这一点考虑,张苍才会在第三版草案拿出后的第三天,拿出刘弘眼前的这份第四版草案。

刘弘的目光也跳过了先前确定的部分,直接落到了竹简末尾处。

“审计次年春,以御史大夫遣御史采风,另以陛下亲命刺史随行,以验审计之虚实······”

低声念出张苍写在竹简末尾的‘方案’,刘弘的嘴角微微翘起,目光中,也带上了一丝不怀好意。

“北平侯所言之采风御史,恐与过往之采风团如出一辙啊······”

“及刺史之制,朕亦不愿轻启。”

不着痕迹的否决了张苍的解决方案,刘弘眼睛悄然一眯,终于图穷匕见。

“既北平侯无人可用,何不以省御刺史相辅?”

“当知省御卫,依乃御史大夫之属啊?”

y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