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点点头道:“吃野味害人又害己!”
又找了找纸条,翻出来一个问题:“这里有人问,为什么蝙蝠现在越来越少,看不到了?”
刚才听几人聊天,谈到对蝙蝠的印象,很多观众都回忆起了童年!
突然惊讶地发现,明明小时候蝙蝠感觉挺多的,怎么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呢?
王彦道:“这个原因就很复杂了!”
想了想,组织了一下语言:“首先是栖息地被破坏,面积减少,破碎,这个也是所有野生动物都面临的问题。
其实蝙蝠是对环境适应性最强的哺乳动物之一,所以以前感觉很常见,但是现在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太大了,很多环境变得不适合它们生存。
蝙蝠它们最常栖息的环境是洞穴,废矿井和树洞,还有一些废弃建筑。现在很多山洞的旅游开发,让蝙蝠的分布范围大大减少,这个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有些蝙蝠住在废矿井里,废矿井关闭或者往里回填,城市建设把废墟拆除,对森林的砍伐,林地清理,把蝙蝠用来栖息的死树砍掉,都会导致蝙蝠大量死亡。
蝙蝠是群居动物,如果栖息地面积变小,或者变得碎片化,都不能维持种群的长期生存。随便还会导致它们的栖息地与冬眠区隔离,无法进行正常的冬眠,导致种群下降。
还有一些对于蝙蝠的错误认识,让人大量地消灭它们。
比如在南美洲,人们为了防止狂犬病,就曾经尝试过用毒药杀吸血蝙蝠,甚至用炸药去摧毁蝙蝠栖息的洞穴。不光是杀掉了吸血蝙蝠,也杀掉了与它们共享栖息地的其它种类蝙蝠。
用杀虫剂把它们在冬眠的时候药死,或者在它们冬眠的时候驱赶,惊醒冬眠的蝙蝠会导致它们过早地耗尽脂肪,等不到春天到来就会因为饥饿死去。
耐久杀虫剂也是一大威胁,蝙蝠体内累计的毒素会影响幼蝠神经系统的发育,幼蝠大规模死亡,会对种群数量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十几年都恢复不了。
另一个就是栖息地气候的微变化,栖息地温度的变化对蝙蝠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哺乳后期的雌性蝙蝠和幼蝠,比如说1974年夏天,寒冷的天气让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群蝙蝠幼体生长期延长了两周,完成迁徙的时间推迟了三周,影响了冬季脂肪的储备量,从而大量死亡。
而且栖息地微环境决定了昆虫的丰富量,微环境不适合昆虫生长时,蝙蝠会因为缺乏食物死亡。
现在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增多,其实会带来各种我们看不见的影响。”
观众们认真地听着王彦讲解,感觉不愧是星河大学的研究员,知识真是渊博,各种案例数据信手拈来。
也迸发出各种思绪,和家人朋友们热闹交谈着。
“想不到全球变暖对蝙蝠也有影响?”
“现在天气确实不对劲啊,往年10月左右就开始降温了,今年都11月中旬了,天气才冷下来。”
“变暖对蝙蝠不是好事吗?”
“咱们这变暖,别的地方可能贼冷!你没听人说,气候还会影响昆虫的生长呢。自然界这么复杂精密,互相之间都有作用,其中的变化肯定不是一言两语说得清楚的事情。”
“蝙蝠生态作用这么重要,现在栖息地被破坏,对环境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啊。”
“好像也没什么感觉?”
“这次疫情不就是后果吗,难道还不够严重的?”
“突然感觉好危险……这次的疫情,难道是自然给我们的警示吗?”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一下这些年对蓝星的破坏!保护好它们的栖息地,不要再破坏自然环境了。这次疫情已经够严重的,不过还能控制住,下次不知道出来个什么更厉害的角色!”
说这话的恐怕不知道,疫情在蓝星上爆发这段时间,在地球上只是刚开了个头,后面的日子还长着呢。
什么阿尔法,德塔,各种变异病毒全都冒出来了,存活的时间、隐蔽性、传播范围、抗药性,和现在这阶段的病毒比起来,那真是小白兔和大灰狼的区别。
主持人问道:“蝙蝠为什么不怕新冠呢?”
王彦道:“蝙蝠是很神奇的一种动物。在飞行期间,新陈代谢水平会增长15-16倍,像是一台发动机一样,高频的运动会带来更多的热量,体温会高达40度。
一般感染哺乳动物的病毒喜欢三十六七度的环境,所以当人感染病毒,发烧就是一种免疫自我治愈的过程,蝙蝠这40度,一般的病毒很难存活。
能存活下来的病毒,那也是狠角色。这么高的代谢,也会损伤DNA,所以它又进化出来了强大的DNA修复功能。”
方野笑道:“所以说蝙蝠身上其实蕴含着很多宝贵的秘密,如果我们人类能深入了解它,说不定可以找到抵御病毒的钥匙。”
王彦点头:“在医学上确实很有研究价值,不光是病毒,从吸血蝙蝠唾液里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溶解血栓的速度比一些临床用的药物要快一倍。”
两人又回答了各种观众们的提问!
能感觉到,因为这次疫情,大家对于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确实转变了不少,提问很积极。
以前可能就是喊喊口号,真没觉得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管你保护还是盗猎什么的,我在城市里,我又不和野生动物打交道,和我有啥关系。
态度转变,愿意了解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意识也是“蹭”的窜了一截。
这时候要是见到市场里有人卖野味,绝对二话不说一个电话报警。
节目即将结束,主持人总结道:“蝙蝠确实长得丑,身上携带病毒,不过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功不可没。希望大家少一些对于蝙蝠的恐惧,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它们。
我们对于蝙蝠还有其它的野生动物,正确的做法就是保持距离。尊重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