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野道:“正常情况下,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会组成一个网状的关系,其中各个物种数量有增有减,但是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让生态系统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
但是当本不属于其中的猫加入后,它们捕食鸟类,让生态系统中对于昆虫的限制能力减弱,使同以小型动物为食的猛禽和中型兽类缺乏食物。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
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如果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就会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关于猫造成的生态灾难,最著名的是一只叫提伯斯的猫,在一年的时间就杀光了斯蒂芬岛上的特有鸟类异鹩。
不过那个是封闭的岛屿环境,没有动物能应对猫这种完美的捕食者,在中国,在野外,有豹猫、赤狐这样同生态位的捕食者克制它们,流浪猫掀不起浪来。
但是在城市里,本来应该被自然淘汰的流浪猫,可以吃厨余垃圾,甚至受到人类的投喂,让它们大量繁殖,达到自然界小型食肉动物不可能达到的种群密度。
数量多到不正常,加上它们是属于吃饱了闲得无聊因为玩耍去捕猎的动物,所以在城市里,流浪猫是个很大的问题。
不光是对于鸟类和其它动物的影响,还有弓形虫病、狂犬病之类的传染病,带来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
一些喜欢猫,甚至给它们投喂过的网友,听了方野的讲解,不禁有些羞愧。
以前给它们投喂的时候,并不了解这些,只觉得自己有爱心又善良。
原来随意投喂并不是件好事,和随意放生属于同类型的操作。
网友不禁问道:“那应该怎么做呢?”
方野道:“首先是根源上,不要让猫变成流浪猫。
养宠物是要花费金钱、精力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人养宠物前只想到宠物带来的乐趣,没想到宠物带来的麻烦,不想养了,就随意遗弃掉,这是很不负责的。
像是大学里,想养宠物学校不让养,就在外面散养着,毕业后也不会带走,就这样校园里的流浪猫越来越多。
有人散养猫,或者是猫从窗户里自己溜出去,丢掉找不着了,养猫的话不要散养,记得封窗,都可以有效避免这种事情。一直在家里养的猫也很健康长寿,这是个事实,不用想着让它们去外面活动,出去说不定就祸害几只小鸟。
对于流浪猫,控制自己,不要去投喂。
流浪猫的生活水平肯定是比不上家猫的,会被车撞,会被人丢石头,要忍饥挨饿翻垃圾吃,和其它流浪猫抢地盘撕咬争斗,冬天了冻成冰棍,你投喂只是短暂改善了它的生存状况,等繁衍出来后代,城市里又多了一群要受冻翻垃圾可怜的小流浪猫。
一边说流浪猫多可怜,遗弃它们的人多可恨,一边给它们投喂,这不是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另一个就是绝育了!
有些人很反感给猫绝育,觉得绝育后阉割了它们生命一部分的体验,剥夺了它们生育的权利,猫不快乐了。
其实这种想法,完全是站在人类的角度。
动物交配只是依据本能,绝大部分在交配中是感觉不到快乐的,甚至是极为痛苦的体验,猫的丁丁是有倒刺的。
绝育后,猫不会受到发情交配的煎熬,身体更健康,有什么不好呢?
如果硬是觉得,子非猫,焉知猫之乐,你不是猫怎么知道猫交配不快乐,或者是想至少要让猫交配一次,生出来后代,猫生圆满再给绝育——这个想法同样是基于人的角度,猫是没有‘我要生个孩子’的概念的,它们繁衍只是基因本能的驱使。
可以计算一下,让猫无限制地繁衍下去,能生出来多少后代。
母猫一胎最多能生12只,最少能生2只,一般都是3-6只,体力好的猫一年能生2次。
一对不绝育的猫咪,在理想状态下,8年可以繁衍出来200万只猫。
你要保留它的生育权,它孩子的生育权呢?孩子的孩子呢?这些后代都有能力饲养照顾吗?照顾不了的,遗弃掉还是送给别人?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养好猫的,随便塞给别人,别人养一阵遗弃掉,这不变成流浪猫的来源了吗?”
方野顿了顿,继续道:“捕捉、绝育、放归,简称TNR,是一种比较人道减少流浪猫数量的方法。
志愿者以安全的方式捕获猫咪后,让合资格的兽医为其实施绝育手术并免疫,手术后的猫咪会被放归原生活范围,其耳朵会被剪一个缺口以作记认,防止被二次手术。个别友善亲人的猫咪,可以帮它寻找领养家庭。
大家想养猫的话,我推荐最好是用领养代替购买。
TNR被很多人推崇,但不是万灵药,需要阻断流浪猫的来源,达到71%到94%的绝育率,并且进行集中投喂管理,这样才有效果,要求是很严格的。最关键的还是不要随意投喂,不要遗弃。
其实一个社区三五只绝育的流浪猫没什么问题,没事撸一撸,小区居民的幸福度能得到提高,小朋友可以培养爱心,也算是亲近自然了。
从事保护工作,往往都是从这样朴素的善良开始的。
但是一个城市里几十万只流浪猫,就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至于捕杀,流浪猫的问题并不是个单纯的生态问题,也是个社会问题。
简单粗暴的捕杀,虽然可以有效减少流浪猫的数量,但是会激起很多人的反感,得不偿失。
除非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保护濒危野生动物、或是控制烈性传染病的时候才会去使用。
其实安乐死也是很好的办法,不过同样是接受度的问题,这个就需要我们不断去科普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