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后。
从澳洲返回的林百杰,以及从东瀛回来的蒋海霖,还有从实验室工作中,抽空过来的陆学东,都来到了黄修远的办公室。
蒋海霖看完气象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表情同样露出一丝凝重。
他有些举棋不定的问道:“这个气候模拟模型的准确率有多少?”
“准确率60~70%左右,这是3台百万兆级超算联合运算后的结果,我是指全球气候变冷的可能性。”陆学东解释道。
林百杰转过头来问道:“修远,如果我们停止抽取二氧化碳,那么遏制这个进程?”
还没有等黄修远回答,陆学东就先给了答案:
“不可能,全球变冷是大趋势,这是小冰河气候的必然趋势,就算是现在停止抽取二氧化碳,全球变冷的大趋势最多延缓5~10年。”
“也就是说,我们抽取二氧化碳的因素,最多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蒋海霖问道。
黄修远点了点头:“蓝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上一次小冰河气候的顶峰,就是1600~1650年。”
表情严肃的陆学东,继续说道:“如果按照科学蓝星办公室的推演结果,2020~00年期间,极有可能就是新一轮小冰河气候的顶峰。”
一个三维投影的蓝星,出现在办公室中。
这是科研部的实验性产品,可以完美进行全息投影,就是造价感人一些,一台全息投影器造价要3750万华元左右。
黄修远放大蓝星,然后插入气候模拟模型,从气候模拟的过程中,众人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
比如华北、西北、东北的干旱情况,将进一步加剧,同时气温会比历史同期下降3~8摄氏度。
零度等温线将抵达琼州和吕宋岛北部,岭南地区冬天可能要下雪,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呈现出常态化。
气温下降,寒潮、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变大。
黄修远指着本土北部地区:
“本土的情况,我倒是没有太担心,北方有海水淡化工厂和输水管网支撑,硬撑几十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只要提防倒春寒和暴雪即可。南方的洪涝灾害和寒潮灾害,才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
蒋海霖想了想提议道:“现在南方城市和乡镇都在搞一体化设计,我提议增加防内涝和防洪设计,反正海水淡化工厂的氯化钠产能过剩一大堆。”
“可以,你做一个提案报告吧!”黄修远将这个事情安排给了对方。
讨论了预防天灾后,他们进入下一个话题,那就是粮食安全问题。
按照相关的模拟计算,一旦全球进入小冰河气候,到时候露天的自然农田,肯定会出现普遍减产,哪怕是转基因农作物也很难幸免。
毕竟转基因农作物也是生物,再怎么加点,农作物还是存在耐受极限。
当然,一系列的模拟计算中,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受到影响最大;寒带本身就是穷山恶水,没有多少农业可以损失;热带勉强可以扛住,不过台风和洪涝灾害不会少。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采取干预措施,在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下,全球粮食将减产20~30%。”林百杰询问道。
陆学东摇了摇头:“这是常态,还有特别严重的年份,可能出现自然灾害密集出现的情况,粮食的减产底线,应该下调到50%。”
“我们的控制区内,粮食自给自足应该可以满足,但是其他地区,估计就难说了。”蒋海霖摊摊手说道。
虽然现在国内囤积了几亿吨储备粮,但众人都不是圣母,不会同情心泛滥的送粮。
这些粮食都是国内稳定的基石,任何事项都有优先级,本土民众的粮食安全,高于控制区民众,而控制区民众又高于友善区,友善区高于中立区,最后才是敌对区。
虽然设立优先级,看起来有些不ZZZZ,但这就是现实,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黄修远吩咐道:“老林,你们要产业部尽快敦促各个子公司,齐心协力准备推广室内农业和农业大厦,不仅仅本土要推广,大洋洲那边也要立项。”
“我尽快安排这件事。”林百杰点了点头。
这件事已经刻不容缓了。
按照自然农田最大减产50%计算,本土的室内农业面积,必须达到6亿亩,才可以保证本土的粮食安全。
如果加上周围的控制区,那室内农业的种植面积,必须达到15亿亩左右,才可以保证大中华区的粮食供应稳定。
而要实现高度富裕,则必须将室内农业的种植面积,提升到30亿亩,彻底取代绝大部分的自然农田。
对于完全取代自然农田这件事,黄修远的计划,是至少要取代70%的自然农田。
这样做,不仅仅有利于恢复自然生态,也有利于粮食安全。
室内农业不需要担心自然环境的气温、降水和光照,基本实现完全可控,杜绝了千百年来,人类农业靠天吃饭的弱点。
本来对于室内农业和农业大厦,黄修远没有计划那么快推广的,但是天有不测之风云,计划没有变化快。
可能提前到来的全球变冷,促使他做出改变。
燧人系内部讨论后,他和林百杰等人统一了意见。
随即黄修远又通过自己的权限,召开了一次紧急的虚拟会议,与上面进行沟通和讨论。
这件事非同小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
要提前和加速推广农业大厦,那意味着要加速推广可控核聚变、常温超导体。
而加上推广可控核聚变和常温超导体,又会导致可控核聚变技术,被外部势力摸清底细。
虽然核聚变发电站可以保密,但发电量大规模增长,迟早要穿帮,哪怕是做假账,也瞒不了六七年。
更何况,核聚变反应中会产生大量的中微子,这些中微子会暴露出一部分信息。
当年为了遏制核技术扩散,各大势力可是绞尽脑汁,而中微子监测,就是判断核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
讨论了几天,最后大家都没有太多方法,只能采用做假账,用核裂变发电站的名头,来暂时掩盖一下。
同时要做一些事情,转移注意力。
比如目前半死不活的国际核聚变合作组织,就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
国内打算支持这个项目,然后和西洲联盟、露西亚合作,在明面上大搞托卡马克装置、惯性激光、仿星器之类。
做出一副没有可控核聚变的样子,顺便战略欺骗其他势力。
既然要加速推广可控核聚变,那太空战略也要进一步加强,将第一个月面城市的建成时间,定在了20~2022年前后。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