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流文艺时代正文卷第四九三章礼物于东用心地将末页的这些文字抄录下来,然后又找来一个盒子,小心地将《边城》放到盒子里装好,他准备把这本书带到金陵,放进望秋阁保藏好。
第二天,于东一家又走了一天亲戚。
到了初九,他先回了金陵,程砚秋则跟着他父母继续走亲戚。
之所以他要先回学校,是因为系里面跟学校都要开一个开学前的动员会,他现在大小算是个系部领导,自然是要到场。
回到学校后,他们系里面先开了一个会,这两年系里面老师和学生越来越多,需要沟通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上到课程安排,下到学生住宿都要一条一条的开会讨论。
到了学校的会,讨论的话题也基本上集中在他们戏剧系。这几年,戏剧系也一直是金艺的工作重心,吴常新也一直都非常支持戏剧系。
对于吴常新的偏心,其他系也没说什么,毕竟他们系也并没有因为这份偏心少了什么,反而这两年学校发展越来越好,他们其他系也跟着过起了好日子。
开会的时候,于东没怎么发言,大部分时间都是听他们说。
其实他还惦记着常先生的事情,自从看了《边城》后面的那段文字,他就一直在想常先生跟他妻子的故事。
关于他们的故事,于东之前听说过一些,但都零零散散,而且很多都自相矛盾。
他想着,等到开学之后有时间再回一趟上沪,在周围寻访一下,看能不能挖掘出更多的故事。
等到大大小小几个会开完,学校也开学了,程砚秋他们却还没有回金陵,于东打电话去问,说是又有哪些个亲戚约他们吃饭,于东听了也没当回事,只让程砚秋不要因为走亲戚耽误自己的课。
该走的亲戚基本上都已经走完了,后来的一些,于东其实觉得没有必要再去,他是怕程砚秋不好意思拒绝。
一直到正月十八,开学第一个周末,于东正在余桦家看他们几个打牌,程砚秋回来了。
“我给你带了样东西。”
听到程砚秋这话,陈虹她们都笑了起来。
“还是年轻人有激情啊,也就这几天没见,回来还带礼物。”
毕飞雨也调侃道:“小别胜新婚么,我看这几天于东一个人住,整日地不知道往哪儿蹿。”
“可不是嘛。”莫言接过话茬,“以前要拉他来打牌,他推三阻四的,现在没事就跑过来看我们打牌。”
“这么说来,程老师还是于东打牌路上的拦路虎了。”余桦说道。
陈虹撇撇嘴:“你倒以为打牌是好事情。”
程砚秋被他们几个调侃得有些脸红,拉着于东往自己家赶。
于东被她拽着,好奇道:“你给我带了什么?”
“回去就知道了。”
“还卖关子。”
回了家后,于东一眼就看到了放在茶几上的箱子。
“什么东西,还挺大的。”
“不是大,是数量多。”
程砚秋笑了笑,走过去将箱子拆开,露出里面的书来。
“这是?”
于东看着上面的几本书,每本看起来都很有历史,而且无一例外的,每本书的封面都有印章,看起来跟之前李纪雍给他的那本《边城》很像。
难道是……
于东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程砚秋,程砚秋也知道他心中的猜测,笑着说道:“花了几天的时间,只能找到这么多了。可惜啊,很多人拿了常先生的书,没当回事,要么是找不到了,要么就是当废品卖了。这个箱子里总共有两百五十六本,刚才胡浩他们帮忙抬上来的……”
程砚秋话没说完,于东已经一把将她抱住。
虽然程砚秋没说找到这些书有多不容易,但是于东能够想象到,为了这两百五十六本书,她费了多少心血。
“谢谢你,程老师。”
有人说,夫妻间不用说谢谢,但是于东此时就想跟程砚秋说一声谢谢。
程砚秋被丈夫抱着,心里也十分熨帖,她做这些就是想要给于东一个惊喜,现在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两人拥抱着,情绪正要上来,忽然门口传来一道孩童的声音。
“东叔,婶婶,你们在做什么?”
夫妻俩吓一跳,连忙分开,转头一看,只见余海菓端着个盆站在门口。
于东轻咳:“咳咳,海菓你来干什么?”
余海菓指了指手里的盆:“妈妈让我把盆给你送来。”
这盆是于东送水果过去用的,回来的时候忘了拿了。
于东从余海菓手里接过盆,“谢谢你了,海菓。”
“不用谢的,妈妈让我跟你们说,让你跟婶婶晚上过去吃饭。”
“嗯,我知道了,回去跟你妈妈汇报吧。”
余海菓点点头就转身走了。
等他走后,程砚秋看了看于东,脸还有些红。
“我去把我的行李收拾一下。”程砚秋说了一声,就走开了。
于东笑了笑,走到箱子面前,翻看着里面的书,却发现上面一层还有一个笔记本,看起来是新的。
他将笔记本拿起来看了看,里面的字迹于东认识,是程砚秋的。
“这笔记本是什么情况?”
程砚秋在屋里回答道:“笔记本上是我给你记录的一些资料,我去收书的时候,跟那些人也聊了聊,问了一些关于常先生跟他妻子的事情。我记的不是很详细,不知道有没有用。”
于东点点头,认真地看起笔记本里面的内容。
程砚秋的书写很简单,基本都是一问一答的形式,里面有些东西于东听人说过,有些东西于东还是第一次知道。
而且,这个笔记本里面记录的内容也有相互矛盾的地方。
譬如说起常先生爱人,有的人叫常夫人,有的人叫许大姐,还有的人叫李婶婶……光是不同的称呼就有七八种,让人搞不清楚常先生的爱人到底叫什么。
但是他们说的应该都是一个人,因为据这些回忆所说,常先生跟夫人在建国前就住在了那间屋子里,后来夫人去世后,常先生也没有搬走。
还有常先生以前教书的地方,有人说他自己开过私人学校,有人说他教小学,也有人说他教中学,大家的回忆都不太一样。
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程砚秋采访的这些人,基本上都跟常先生不是一个年代的,他们对常先生的认识有很多也是从长辈口中得知的。
于东将笔记本放下,又看向箱子里面的书。
程砚秋应该已经费了很大的力气,最终也只能找到这两百多本书,但是据于东表叔李纪雍所说,常先生家应该有一屋子的书。
能给人“有一屋子书”的感觉,保守地说,也要有个三五千本书才行。
这么看来,这些书绝大部分都已经丢失了。
于东有些失望,但也有些庆幸。
失望的是常先生的那些书并没有全都保存下来,只留了这么一点,而庆幸的则是他们找的还算是早的,如果再过上几年,连眼前的这些书恐怕都没有了。
他没急着把书翻开,而是先找了几本印章比较清晰的研究了起来。
看了大概十四五本,他发现,这些印章基本上就两种。
一种是“常怀英”,另一种是“静居主人”,都是阴刻的小篆。
常怀英应该就是常先生的名字,而静居主人则可能是他的自号。
随后于东又一本一本地将箱子里的书全部拿出来,在客厅里面摆开,最终让他找到了第三个印。
庆幸的是,这唯一一个第三种印还算比较清晰,能够认出来,是阴刻小篆“英平”二字,这很有可能就是常先生他夫人的名字。
留有“英平”二字的是一本屠格涅夫的《前夜》,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三十七年出版的,译者是丽尼。
丽尼原名郭安仁,是三四十年代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位散文家。于东对这位散文家的印象是,他的作品充满诗意,却缺少叙事。
这一点丽尼自己也知道,他在《百夜》就有写到,他认为自己在讲故事上是一个比谁都拙劣的低能者。
于东翻到这本书的后面,才知道为什么独独这本书会有“英平”二字。
英平是不是常先生妻子的名字,这一点还不能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英平”确实是常先生妻子的印章。
在《前夜》的后面,也有常先生写的一段字,讲述了这个印章为什么会出现。
夫人去世后,常先生翻看旧书,发现了这本《前夜》竟有妻子的印章。
他妻子确有一枚印章,还是常先生亲手篆刻,不过他妻子一直都没用过,却不知道为何会在这本书上留下印纹,后来他苦思冥想,才终于想起来。
1968年的时候,丽尼去世,他妻子非常伤心,大概是因此,她才会在这本书上留下自己的印。
于东将《前夜》好好地放在一旁,又随手拿起一本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他想着,既然《边城》和《前夜》都有常先生写的字,或许其他书也会有。
只不过可惜的是,他将整本书翻了个遍,都没有找到哪怕一个手写的字。
看来常先生也不是在每本书上都会留下字。
于东倒也不死心,又翻起其他书来,试图找找是否还有其他常先生的字留下。
找了好几本,没找到常先生的字,却让于东找到了另一个人的字。
相对于常先生的字,新发现的这段文字写得就不太漂亮了,歪歪扭扭。
看过内容,于东明白了来龙去脉,这册钱钟书的《围城》竟是一位爱慕常先生的女子所赠,这段文字也是表达了女子对常先生的欣赏。
只不过看落款时间,已经是1949年,那时常先生已经跟妻子结婚,也不知道常先生当时是怎么回应的。
b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