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替宋阅读> 大结局 征途在远方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大结局 征途在远方

时间一年年过去,大宋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平静稳定的岁月。

文化在传播,百姓的生活在稳定进步,朝堂又恢复曾经的繁复公文和来回吵闹。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那就是大宋从立国以来重文轻武的风气正在悄然改变。

年迈的黄裳去世后,赵枢提拔种师道以武人的身份担任枢密院知院,又将自己的亲信何灌、韩世忠、张叔夜等人都安排进了枢密院的体系。

以出身军旅的文人为枢密院知院,掌握基础战略和后勤,而训练和临阵指挥则完全交给真正的武官,像当年西军子弟一样靠着军功和行伍出身跻身朝堂的子弟也终于能昂起头,跟文臣好好说话。

观念一时半会很难改变,但赵枢还有时间等待。

而为了证明司马光当年汉人不能战的思想是扯淡,赵枢这些年来一直在河西扩张大宋的势力范围。

尽管这要花费大量的投入且短时间内见不到什么效果,甚至有可能被扣上穷兵黩武的帽子,但这几年坚持下来,丝绸之路逐渐打通,宋人终于能领略唐诗中的“大漠孤烟直”和“瀚海阑干百丈冰”,给他们的诗词品种增添了一抹丽色,赵枢的民间声望也开始渐渐提高。

甚至已经有些不要脸的文人开始将现代称为永乐盛世。

盛世不盛世,赵枢倒是看得很开——尤其是百官称颂盛世时还提到去年一年没有爆发大规模民变,赵枢都怀疑这是不是有人在故意黑自己。

见过了后世的繁荣,他深深明白现在依然在小农经济的时代,能尽量稳定天下的局面,减少战争这已经是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

生产力的残酷矛盾要等待千年后的工业时代来临再加上割韭菜的技术强大一点才能一点点成形。

赵枢现在要做的只有将这个过程尽量提前,尽量让后世的世界运转时跟随大宋的节奏。

他已经将时间铺开,剩下的就是看宋人能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抓到这百年的良机,将先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永乐十三年的夏天,大宋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大获成功,赵枢的名望大振,朝中舔狗众多。

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中,李纲总是不合群的那个,他已经连续好几天向赵枢进谏海贸之事,今天更是直接跑到赵枢面前,向赵枢诉说海贸的种种弊端。

“陛下,今年海贸的远胜往年,虽然收获白银不少,可南方多有放弃田亩,抛荒经商之事。

所谓民以食为天,百姓逐利,若是天象有变,社稷恐有倾覆之危,陛下不可不查啊。”

大宋在海贸中的新政让大量的白银涌入国门,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百姓对经商的狂热热情。

赵枢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古代总是高举重农抑商的大旗。

在生产力极度低下而且没有化肥、机械化种植技术的年代,大多数人与土地必须严格绑定,不然就会有饥荒的风险。

一旦出现天灾,再多的白银也喂不饱遍地的饿殍,现在大宋举国繁荣,人口在不断地增长,如果粮食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需求,那麻烦可太大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啊,古人说起此事的时候,一定也带着巨大的无奈。

谁不知道商业一定会带来繁荣,可农业是国家的命脉,这个哪怕是千年之后也没有改变。

现在限制海贸规模,重农抑商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这些人中肯定有眼红海贸的收益,想将利润独自占据的走私者,但也有不少是忧心为国,担心天灾到来时大宋无力应付的有识之士。

“海贸不能停。

停下了海贸,就是停止发展。

命令各路制置使安抚使要进一步严格监察土地买卖,经商可以,如果土地因此抛荒,需要立刻收回。”

“陛下……这……”

按理说自家土地想种就种,想抛荒那是抛自己家,赵枢这个政策有点霸道了。

如果各州府有人趁机以此为名掠夺土地,岂不是又是一桩桩公案?

“天下哪有完美的政策。”赵枢苦笑道,“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如果不这么搞才是对天下人的不负责,短期来看,就只能这样了。”

“那,那长远呢?”

赵枢目光深邃,轻声叹息道:

“中长期来看,我们得做出大量的海船,去我所说的新大陆寻找高产的新作物。

至于更长期……那就要靠我们这个民族的才智了。”

生产力的进步终究还是要靠科学来推动。

赵枢那个年代的现代化技术来自于科学的伟大进步,而最先发现这些自然奥秘的西方人享受了这一波红利,在数百年的时间内靠着先发者的优势占尽了便宜。

古代的历史上没有探究科学,了解科学的人,但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天才思路往往只是灵光一闪,更偏重于某阶段的实用性而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赵枢这个文科生对物理化学的掌握也只限于初中时代的简单原理,他能尽可能为科学的研究营造环境和土壤。

剩下的就是看看子孙如何了。

“陛下已经尽力了,天下哪有人能将儿孙之事全都做完。

儿孙有儿孙的福气,做好眼前事,秦皇汉武当年功业如何,也终究不能让身后事面面俱到。”

贵为皇后的邢秉懿依旧非常体贴,她隐隐能感觉到赵枢的身份可能真的与传说中一般颇为不同,尤其是在有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她更坚信身为人母,王贵妃当年不会看错。

可这又如何?

她为自己丈夫现在的功业骄傲,也希望赵枢不要太过操劳,去想数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才发生的大变革。

身为穿越者的责任感让赵枢这几年的思绪总是多的离奇,邢秉懿虽然不是很理解,却也能一直支持赵枢的种种做法,这已经让赵枢非常感动。

“对了,”赵枢拉着邢秉懿的手,微笑道,“最近我们准备出一次门吧。”

“是要北上吗?”邢秉懿道,“只是这种大事,臣妾去是不是不太好?”

前不久赵枢收到讯息,金国皇帝挞懒病危,而接掌金国的太子乌达补已经决心举国向大宋称藩,请求大宋接收。

这十年来,大宋信守承诺,果然没有干涉金国的内政。

可大宋在金国的首都和主要城市都有驻军,金国的商贸命脉已经被宋人掌握,这十年来女真人都在努力学习大宋的文化,两国人表面上的差距已经几乎消失不见。

掌握天下的金国公知们这才发现大宋其实没有想象中的这么美好,可这会儿被他们灌了多年迷汤的金国百姓没有感觉到。

大宋的货物在金国国土横行无阻,金国的货物可以源源不断进入大宋境内,对倾销地的百姓,不管是谁当领事,都一定会表面恭敬照顾,口口声声为保护他们的自由和利益,至于背地里怎么想……

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金国这几年虽然没有战乱,但百姓的生活依然非常贫穷。

金国的贵族掌握了大量的牧场,大量的金国百姓失去农田,只能去租界做工维持生活。

这几年里,民间请求金国归附大宋的呼声越来越高。

当年的那些公知靠着神话大宋控制了朝争,而年轻一代的女真人成长起来后也有不少在大宋留学,也开始学着他们前辈上位的方式不断吹捧大宋的国策。

大宋的影响已经深深灌注到了金国的方方面面,在挞懒过世后,太子乌达补虽然已经成长了不少,虽然已经意识到大宋正在渐渐侵吞自己的国土和方方面面。

但他权衡利弊,还是决定放弃与大宋周旋的最后机会。

人总是要死的,除了生前事还得要身后名,乌达补当年就是吹捧大宋起家,他要是准备反对大宋,身边哪会有什么支持者。

还不如就这样直接归顺大宋,赵枢是个要面子的人,一定会给他以亲侄子一般的关照。

有国家请求称藩,这是赵枢的巨大功绩,这几天除了情商越来越低的李纲,朝中其余人等都欢欣鼓舞宛如过年一样热闹,纷纷称赞赵枢的国策高明,举重若轻,真正实现了以德服人。

为了表示对大侄子的信任和尊重,赵枢准备亲自北上接受金国的投诚。

历史上靖康之耻,无数大宋宗室被牵狗一样屈辱地带去北边,留下了载入史册的巨大屈辱。

可现在,宋军在金国境内的驻军即将欢迎他们的皇帝前往北境,将他们租借已经十年的土地彻底带进大宋的版图。

邢秉懿虽然也很想见证这一光荣的时刻,可从小的教育让她感觉自己的责任应该是在家中相夫教子,并不应该在这种场合出风头。

赵枢怜爱地抚摸着皇后的脸颊,微笑道:

“若是别的时候本来也不该叫你去,但这次国丈也去,所以……”

“国丈是谁?”邢秉懿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赵枢笑道:

“还有哪个国丈?”

邢焕失踪案一直是大宋的一桩公案,在赵枢当皇帝之后装模作样地下令全国搜寻,可谁也不会想到,真正的邢焕居然在遥远的大草原。

去草原的邢焕终于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多年来,随着合不勒部强大的铁骑扫荡草原,明教也在草原上建立了强大的声望。

合不勒志得意满,之前已经向赵枢派出使者,请求互市,并且让大宋封他们为草原上唯一的可汗。

若是从前,大宋朝廷估计会直接应下。

可现在天下形势大好,朝堂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武人,他们都渴望用军功为自己换取晋身的机会。

于是赵枢决定,趁着北上的机会跟合不勒的使者好好聊聊。

合不勒帐下有不少宋国通,但考虑到会盟是在金国的境内,他还是选择派出了明教教主,在草原和金国都享有巨大声望的……

邢道荣!

邢焕失踪的时候,邢秉懿还是待字闺中的少女,十多年的时光过去,邢秉懿已经是母仪天下的皇后。

她始终坚信父亲还活着,可一年年的时光过去,她也渐渐灰心失望,已经做好了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父亲的准备。

没想到赵枢居然亲口承认父亲还在人世!

“陛下,陛下不会是骗,不陛下从不骗臣妾。”

赵枢感慨地笑了笑,轻抚邢秉懿的长发。

邢焕的成绩非常让人瞩目,

现在他已经完全得到了合不勒的信任,明教的事业也在草原蓬勃发展。

合不勒在扩张中利用明教对付诸多不服自己的部族,因为明教的教众不用缴纳赋税,也不事生产,不少子弟都投入了明教的麾下。

可如此一来,草原上的人口无法膨胀,在冷兵器为主的时代,他们对大宋的威胁终究是非常微弱。

坏消息是,合不勒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统一草原之后他已经准备着手改变这一政策。

至于好消息……

“合不勒就像当年的阿骨打,威望极高,他有七个儿子,却偏偏喜欢自己的堂侄俺巴孩……

哎,他就不想想,若是他死了,他的几个儿子又怎能心服口服。”

“朕其实不想一直用那种鬼蜮手段,可国丈在这方面做的实在是太好。

这次北上……哎呀,不得不发啊。”

赵枢准备好了,十年没有征战的岳飞、韩世忠、杨再兴、牛皋、张荣也都等不及了。

当年长城没有阻挡这些人的南下,可如果一切都按照赵枢的运营,也许十年后,草原就会成为大宋的长城。

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期待。

·

“父皇,外公是明教的教主吗?”赵枢的儿子赵霄从小就听方百花说起过许多关于明教的传说。

尽管明教在大宋国内依然不许传播,可那些神奇的故事还是让这位小太子怦然心动。

“是啊,为父也没想过大明的正统居然在草原,这实在是太神奇了。”

赵霄兴奋地道:

“父皇,我觉得光明这个寓意比大宋的寓意要好,若是外公回来了,咱们把国号改成明吧?”

邢秉懿慌张的捂住儿子的嘴,怒道:

“胡说八道,这是什么话!什么好听不好听的!”

赵枢却微微一笑:

“说说看,哪里好听。”

“明教拜鬼神愚弄百姓固然不妥,君子敬鬼神而远之,可天下光明照亮一切黑暗的大道总不会有错。

父皇不是常说大宋不是与士大夫共治,而是想想办法与百姓共治吗?

这世道艰难,若是朝廷光明,百姓总能看到一点希望。”

看着儿子稚气未脱的眼神,赵枢哈哈大笑。

他把儿子扛在肩上,微笑道: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要一点一点地做。

为父帮你铺好路,至于国号什么的事情,等你长大了再去想办法吧!”

y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