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的防御重点,是东海焦山,这里也是已经查证出来的万骨摄生阵阵眼所在,最有可能出现虚空裂缝,所以辛真人、雨天师和剑宗三名合道聚于此处,严密盯防。
但料敌从宽,必须寻找异世之敌入寇的第二可能点,有备无患。
子鱼在东海辛苦追踪过血鸦子多年,心里一直存疑,血鸦子布设的万骨摄生大阵,其诸多阵盘都被发现并破坏过,有的小岛不止被破坏过两次,为何血鸦子非要坚持布设下去?难道这大阵就真的必须在东海上么?
正苦苦思索间,灯楼急报,孤竹学舍出事了,学舍行走郑简子的魂灯灭了。
郑简子原为新郑行走,后遭处罚,调往孤竹,接替独孤太岳,这一干也有七、八年了。孤竹是燕国最北地的学舍,担负着戒备北寒之地邪魔外道的重任,同时也是阻截邪魔外道南下的第一道关卡。因此,行走孤竹危险性很高,最近几十年,六任孤竹行走死了三个,加上郑简子,就是七任殁其四。
若是放在往常,郑简子的死属于正常“战损”,但放在现下这个关键时刻,立时便让子鱼警觉起来,联系到自己心中的隐隐不安,他立刻吩咐内档房,将近期孤竹学舍报送的所有文档找出来。
近三个月,孤竹学舍只报了两份报告,一份是三个月前,郑简子呈报,说是近来常发北地修士失踪之桉,一年来已有十八起,为此,准备在西北方向二百里外的高柳设置一个据点,常驻四名学舍修士,时刻关注北地动向。
回复公文的是肩吾,肩吾同意郑简子的提议,同时认为四名修士恐怕不够,建议安排六人,并需由炼神境修士驻扎,若是孤竹学舍人手不足,可以考虑从别处抽调。
第二份是三日前送到的,郑简子说,高柳据点苦寒,向学宫申请一笔爰金,准备采买物资前往慰劳。
第二份还没有来得及回复,据子鱼所知,一般这种情况,往往是学舍行走自行垫钱,先行筹办,如果学宫同意,这笔钱便省了,如果学宫不出,那也只能由郑简子自己出,但前往慰劳高柳据点一事,应该不会改变。
这份呈报是三日前收到的,也就是六、七天前从孤竹发出的,发出呈报之后,郑简子用一到两天筹措物资,购买牛羊酒食,再用两到三天押送至高柳,应该于前天抵达高柳,也就是说,他今日之死,很有可能发生在高柳。
看着舆图上孤竹、高柳两个地点的位置,又看向其他合道所在之处。沉吟片刻,子鱼手书调令,长弘出仙都山,赶赴高柳,调查郑简子死因。
同时,建议连叔从东来向北渡海,坐镇孤竹,建议辰子由临桃向东,坐镇灵寿。孤竹不用说了,灵寿是中山国都,位于孤竹以西六百里,两人一东一西,可为壶丘背后奥援。
万一危险来自北寒之地,两人都可以赶在一天之内支援壶丘。
思索良久,子鱼再次手书两封信件,分别发给燕伯侨和陆通,建议燕伯侨从靠近蛮荒的龙口大步北撤至宋国商丘,陆通则从巫山向北,直抵晋国曲沃,季咸在雒都不动,接应四面八方。
这番调整,相当于推翻了之前各个方向兼顾的战略,守御重心整体向北移动了至少三千里,向北应援的总体时间节约了两天。
如此调整,步调是相当大的,这是子鱼将虚空裂缝出现的第二地点押宝在了北寒之地,若是其他方向出了问题,反应时间就要延后两天。
子鱼是公认的实干派,留他坐镇仙都山,其实也相当于把这次大战的指挥调度权交给了他,通过分析汇总各方传来的消息,指挥各方应敌。
因此,他的压力极大,作出这番调整之后,眼睛就死死盯在舆图上,生怕自己看漏了哪个方向,算错了某个时间。
调整部署的决定已然作出,但对“空虚”的南方却越来越没底,盘算来盘算去,派人催请罗凌甫来。
庐山抄报仙都山的所有消息,概由罗凌甫整理分析,他已经连续熬了好些天,完全没有工夫调息打坐。接了子鱼之令,立刻赶赴第九峰,没有携带任何呈文,一切都在他心里装着。
子鱼将自己的调整考虑告知罗凌甫,询问他的意见,罗凌甫表示赞同:“被动守御,不可能面面俱到,与其到处撒沙子,不如集于一点。鱼学士将守御重心向北调整,其实不必太过担忧南方,就算虚空裂缝出现在南方,您的调整,也起到了集中合道之力,不被敌人各个击破的作用。”
子鱼点头:“你这么说,我就安心多了……南方这边,还有什么补充?”
罗凌甫道:“与外敌之战,以合道为主,炼虚为辅,余者皆不堪用,我北方炼虚已尽数猬集仙都山,鱼学士可行令庐山,请他们也将所有炼虚尽快集结于庐山。”
子鱼皱眉:“他们还没有聚齐?怎么如此之慢?”
罗凌甫道:“吴君阖闾集结大军囤于汉水,欲渡水伐楚,楚军隔河对峙,两国炼虚都在军中,无暇上庐山听令。”
子鱼不悦:“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争夺土地?吴升不在庐山,庐山竟无人止战么?”
罗凌甫道:“庐山传报,简葭和专诸已经亲赴汉水,就看怎么处置了。”
子鱼道:“虽说学宫有向不涉政之规,但今非昔比,当此举世危难之际,该当机立断的,绝不能迟疑。凌甫,吴升不在,我担心庐山那边行事犹豫,不敢果决处置,你代我拟信传给他们,有些陈规陋习,该废止的就废止,一切以大局为重。”
罗凌甫道:“明白了,回头我写好后加急送过去。还有一事,魏浮沉准备率麾下骷髅山魔修北上,至北寒之地,与冰婆子、衣冥河斗法,他们向龙口学舍提出借道之议,龙口学舍已向庐山禀告。”
子鱼怔了怔:“什么意思?庐山怎么回复的?”
罗凌甫道:“庐山已经同意了,行文已至我处,询问咱们的意见。”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