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天下,楚国和秦国可能不是动作最多最激烈的,但绝对是最受瞩目的,因为二者的国力摆在那。
楚国拿下蜀地大半,且极有可能吞并全蜀,秦国则是非常朴实无华,兼并象州及梁国,版图扩张都不小。
从未来的战略大策来看,也分不出兴平九年的这次战役,楚国和秦国谁占据了更多的优势。
楚国,初步达成跨有荆益两州的战略目标,已经开始从益州获得补给以充实国库。
而秦国则是稳固了西北边境,大军出动,不仅是拿下象州,更是将沙、甘两州的野心家全部铲除。
戎国这个邻居,见识到秦国的强大武力,主动送出金银宝物给应鸿羽,虽说还不算臣服,但也算认怂了。
也许是两个大国的扩张带给了其它国家刺激,又或许是大家都知道即将到来的灵潮会改变地理格局,总之进入三月后,四地蛟龙沸腾了。
北方的赵、魏、晋三个大国相互制衡,哪一个国家先动,都会给第三个国家可趁之机。
本来要是没有合适的战机,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其它国家壮大,可青州崛起的齐国却是打破了这一平衡。
此前陈尧借天机混淆之际,观察天下,青州的天柱明显有一大两小三根,与其它占据一州的国家相比已然失去了先机。
然而趁着天下人的目光都被李隆伐蜀给吸引过去时,齐国国主齐小白,强势崛起,举全国之力发动对青州另外两个小国北海国和城阳国的攻势。
青州地域不大,但靠近沿海,有渔盐之利,所以青州三国的国力都不算弱。
就算是最小的城阳国,也有民一百三十万,带甲之士十万有余。
齐国势大,北海国和城阳国便结成攻守同盟,牢牢地将齐国的野心给钳制住,以致于各方诸侯都在抢夺地盘时,齐国也是动弹不得。
齐小白这人名字白,但头脑性格却不白,他看到楚国和秦国的强势,深感时不我待。
如果再被区区两个小国给堵在一个半岛之上,又谈何进取中原,乃至天下。
在开展战争动员时,齐小白公然对自己的大臣和武将这般说道:“此战要么大获全胜,一统青州,要么焚毁宗庙,身死国灭,绝无第三条苟且之路可言!”
有亲信私底下询问齐小白为何如此决绝,齐小白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不甘人下。
打不出青州,最后必定是一个强大无比的国家横扫齐国,那时齐小白只能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
国君的言论传遍齐军,军卒们士气高涨,都愿意为齐国的崛起奉献一分力量。
此战齐小白只带上了十万精锐,携五天干粮,以示破釜沉舟之决心。
五天之内拿不下城阳国,齐军就会陷入绝境,当然这也是齐国谋士们庙算的结果。
北海国截断齐军后路,只需要五天!
齐小白也确实是把战略决心贯彻到底,每战他都亲临一线战场,甚至加入先锋军突破城阳国防线。
国君身先士卒,齐军也是爆发出了十二分的战斗力,城阳国的防线不堪一击。
仅仅三天,齐军就连下七城,歼灭城阳军四万,剩余残兵全部退入城阳国都。
作为国都,城高墙厚不用说,关键是底蕴厚,如果慢攻,齐军可能要打个半年。
所以齐小白一上来就发起总攻,甚至在夜晚,也未曾停歇。
战场的流火,照亮方圆十里,此夜无人安眠。
齐军士卒不惧生死的连续猛攻,令城阳国都摇摇欲坠,看起来随时都有可能被拿下。
其实这个时候,只要城阳守军咬咬牙再撑几天完全不是问题,可第二天就有守将打开城门献降了。
这也是齐小白的谋划之一,开门守将正是他派人提前收买的暗子,只是这个暗子懂得审时度势。
如果齐军拿他城阳国没办法,那这个暗子就会无视齐小白的要求,可要是城阳国大势已去,那以献城大功换投新主也是自然。
当北海国大军,截断齐军后路,准备和城阳军前后夹击时,他们傻眼了。
城阳国都上的大旗已然换成了齐,等北海军意识到问题大了,想跑时,四面八方的齐军却已然将他们合围。
北海国大军踏入了齐军的伏击圈,接下不用多说,齐军大获全胜,将北海援军一举歼灭。
整个三月,齐军一直在征伐的路上,接连兼并城阳国和北海国,一举统一青州。
取得这么大的功绩,总得要停一停了吧,可齐军并没有。
凭借城阳国和北海国的缴获,外加两国的降兵为先锋炮灰,齐小白居然一路打到了兖州,并且灭掉了东平国。
这里就不得不说中原三国的版图了,其中最强的自然是魏国,占据豫州全境,并且有触角伸到冀州和兖州。
晋国则是占据冀州大部,除了魏国和赵国各自占去的几个县,说一句一统冀州不为过。
至于赵国就是三国里面最弱的了,虽然占据兖州大部,但还有几个郡县一直没有平定,东平小国就是其一。
三国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版图牵连紧密,互相制衡。
突然崛起的齐国,眼下灭掉东平国就能直接攻打赵国腹心本土,赵国举国震动。
东平国没什么威胁,赵国可没放太多兵力防御这个方向,如果防御不及,可能会被齐军长驱直入。
赵国国主急切之下,抽掉陈列在冀州和豫州边境的大军去堵截齐军,这么大的动作当然会被魏晋两国察觉。
不用多说,三国之间可不是什么友好同盟,痛打落水狗,上去分一杯羹才是关键。
魏晋两国大军攻入赵兖,赵国边境城池接连失守,节节败退之下只能坚守郡城这种坚固的大城。
可被三面围攻,赵国哪里又能坚持多久,不出意外,三家分赵已成定局。
齐国这一动,不仅牵动了中原三国,更是让应鸿羽看到了东出的时机。
秦国就是三家分赵的意外,也是赵国的救星。
山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
萧条去国意,秋风生故关。
兴平九年四月三日,清明前夕,秦国发动突然袭击,大军东出函谷关!
秦军的大举进攻,令洛阳一日三惊,不过魏国还是有所预防。
毕竟最重要的西关门户函谷关是在秦国手上,秦国随时都能东出,直攻洛阳,但凡魏国稍有战略眼光都能看到这点。
所以在魏国,洛阳不叫洛都,只是魏国依仗控扼洛阳盆地的一座大城,真正的魏国国都在许昌。
在魏国西北边军的有意退缩下,秦军攻城略地,逐渐占领了除洛阳之外的诸多城池,最后以大军十五万叩关。
赵国抓住机会,给魏国传信,说你再不把军队调回去支援,便豁出去把魏国主力拖死在赵国境内。
绝望之下的赵国说不定真敢这么做,没有函谷关,洛阳的战略位置对于魏国来说太过重要,最后魏赵双方只能达成协议退兵。
魏国转回去和秦国大打出手,赵国顿时少了一大压力,同时应对晋、齐两国的进攻虽然也很困难,但不至于立马亡国。
甚至在魏国主力退回豫州后,赵国还顺手把魏国和彭城国交界处的谷阳国给灭了,这样一来,也算给赵国增加一条后路。
谷阳国就是当初的二代乞活王周良的节度封地,他在大虞末年应鸿羽操持朝政时,得到了子爵之封,因此以谷阳一郡之地开国。
曾经周良也是掀起大虞灭亡序曲的弄潮儿,他开创了各路反王的先河,攻占洛都,逼迫朝廷西迁。
可以说,在当时,就算是李隆也不及周良有一半的名气,乞活王是大虞的掘墓人之一。
后来迫于自身没有治理疆土的才能,养不活手下百万饥民,周良只能接受大虞朝廷的招降,去当了一个谷阳节度使。
有了地盘,周良对外抗击时不时骚扰的徐州军,对内开始学习经营一郡之地。
等他好不容易将谷阳郡治理得稍有起色之后,恍然发现,天下已经大变。
邻居变成了彭城国、赵国、魏国等顶级王国,而他还是只有一郡之地,天下人甚至很少有知道谷阳子国的。
周围的邻居对他也不怀好意,只是他们需要一个战略缓冲地带,因此留下谷阳国这个小国。
周良明白真相后,自暴自弃,沉迷于享乐,放任手下的小军头压榨国内贵族和百姓。
这不,赵国灭掉谷阳国只用了三天,根本就没遇到像样的抵抗,谷阳军就是一群土匪。
在谷阳国内,赵军大将十分震惊,他还以为看到了十年前,农民大起义,处处都是流民军的时代。
谷阳国被灭,一代反王就这般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浪潮中,他只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
中原各地乱战不停,李隆平定蜀地的步伐也没停下。
三月结束,楚国已经初步将巴郡、广汉、蜀郡纳入体制之中,从荆州调来的预备官吏纷纷下沉。
要不了多久,当乡、村一级的官府体系和民兵体系建成后,这些郡县就会彻底成为楚国国土。
而最后一个由蜀国朝廷直辖的郡犍为郡,则因为一个蜀国王子姬骈发生了一点变故。
姬骈乃是姬鄢的儿子,被姬鄢任命为犍为郡郡守,替他掌控这一个繁华的大郡,也是帮他看着益南诸国。
当初姬鄢下诏蜀国各地勤王,犍为郡就是出力最多的,派出了足足两万郡兵到国都协助防守。
可以说儿子的孝心是尽了,但老子却是卖了儿子,姬骈不肯投降楚国,亲自率兵抵抗。
但当张定安拿着前蜀王姬鄢的诏书和家书,于阵前劝降姬骈时,姬骈心态崩了。
本来他还有一点军事才华,会练兵,加上长期要防备益南诸国,犍为郡的郡兵还是有一些战斗力的。
他以剩下的两万郡兵为骨干,拿出所有的库藏,暴兵十万,一时间犍为郡的军势倒也能看。
按照姬骈的设想,只要他在犍为郡坚守一些时日,让楚军兵锋稍稍受挫,就能等来变局。
益南诸国和整个蜀地并没有彻底被收服,楚军失败一次,就会处处烽火。
他现在的使者已经赶赴益南,拿着重金收买那些小国国君,并且开出丰厚的条件换取他们出兵抗楚。
尽人事听天命,接下来就看能不能将楚军拖在犍为郡,只是姬骈万万没想到自家父亲还要亲自掐灭蜀国最后的火种。
十万大军看起来多,甚至比张定安率领的八万大军还要多两万,可他们中间大都是样子货。
楚军拿出蜀王的诏令让他们投降,军心大崩,接着楚军只是一个冲锋,蜀军就垮了。
姬骈连战连败,没有一座城池能守住一天,哪怕武阳大城也是同样,郡兵们根本不想守。
十万大军如同云消雨散,最后姬骈率领一万残军逃到棘道城,奋力抵抗三天后,力战而亡。
据张定安回报李隆说,姬骈死时的眼睛还盯着西边,那是锦官城的方向。
兴平九年四月十三日,楚军全占犍为郡,至此益北、益中四郡之地全归楚国。
接下来就是益南四郡,这里也就是历代中央王朝都头疼的地方,没有哪朝哪代完全将其掌控在中央手下。
因为中央王朝想要掌控益南,导致这里时常爆发叛乱,历史上甚至出现过益南四郡一统的割据国家,南中国。
益南四郡的当地人和其他蜀人在文化上有较大的差异,很多人称呼益南的异族为西南夷、南蛮等等。
益州郡和越巂郡还好,靠近蜀国繁华之地,交流往来较多,楚军攻占起来不算费力。
楚军兵分三路,李虎率兵五万攻入益州郡,李彦章率兵五万攻入越巂郡,最难啃的牂牁郡由张定安率兵七万进攻。
三路进展都十分迅速,平灭了数个小国,往常西南夷诸国赖以为屏障的毒虫毒蛇以及瘴气,在随军庙祝的符水庙前都不是事。
可当三路大军攻到一半后,他们发现了问题,打得过不代表好治理。
往往楚军攻破一国,前脚刚走,后脚西南夷的一些寨子就入主国都、城池,宣布复国。
平蜀易,治蜀难,这里重点又指益南之地。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