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都市言情>四合院:芯生年代阅读> 第104章 微电所入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4章 微电所入驻

京一机走后,会议照常进行,赵烨开始着重讲计算机控制这一块的内容。

软件的概念,第一次提了出来。

当然了,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编程就是存在的。只不过这种编程跟赵烨讲的软件略有差别。

对于大型机来讲,编程是为了将要进行运算的公式等,翻译成数学模型,再把数学模型翻译成机器语言,也就是二进制的纸带进行输入。

这严格来讲,几乎算不上编程。

在曙光一号的处理器中,赵烨他们是设置了指令集的。通过“操作系统”,他们已经实现了对复杂公式,进行可重复性的指令集调用,来实现操作。这就大大简化了操作者的使用难度。将重复性的复杂劳动,都交给预存在存储器中的逻辑命令来实现。这就给了现在这些人发展软件的基础。

当然了,之前预存的逻辑命令肯定不能胜任目前的需求,那么就增加这种逻辑命令好啦。赵烨是曙光一号处理器的设计者,没人比他更了解这个处理器的结构和数学模型。

而且,在场的慈教授他们,更是对这个处理器研究了不少的时间。说是完全吃透了也不为过。

接下来的时间,除了赵烨,慈教授,张教授等人,剩下的能勉强听得懂的,也就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大学生了。他们是慈教授等人的学生和助手,平时接触这个处理器最多,目前正在疯狂的记笔记,勉强能够听得懂他们在讲什么。

至于其他人,那是丝毫都听不懂了。

每个字都知道什么意思,连在一起就啥也不知道了。这就是这些旁听者们的感受。

不过慈教授等人慢慢也就是跟不上了。因为赵烨已经不再讲处理器了,转而想讲讲他一直在考虑的多处理器并行结构设计。

慈教授等人的学识是没问题的,只是这个问题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一时间有些跟不上赵烨的思路。

赵烨见此情况,也就没过多的深入,转而开始讲解硬盘的改进方案。

慈教授等人都无语啦,眼前这个人还是人吗?你怎么啥都懂?他们都感觉跟赵烨在一起工作,那真的是冰火两重天啊。少活十年,那是最基本的。

赵烨其实也没打算今天说这个的,这不是京一机的人半路跑了么。总不能他们就此结束会议吧,那多没面子?

于是为了挽救自己的面子,赵烨不得不讲讲他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了。一来把时间占满,二来嘛,让其他人看看,自己那是有真才实学的。

其实对于一开始的暴躁情绪,赵烨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儿不好意思的。可是不能服软呀,那得多影响自己的形象?

会议结束的时候,已经天黑了。

慈教授等人溜溜达达的往回走,他们本来是骑车来的,听赵烨讲了一天,都有些头晕脑胀的,所以几个人想着走一走,换换脑子。

“张教授,今天听了赵烨的想法,你怎么看?”慈教授走了几步,忍不住问自己的同事道。

“怎么看?我觉得我们应该催一下,让微电所赶紧入驻才行。”张教授回答完全出乎慈教授的预料。

“啊?你怎么突然说起这个了?”慈教授感觉自己的脑子更不够用了。

“为什么?你说为什么?你能接得住赵烨的那些想法吗?说真的,我能理解他的大致思路,我觉得没问题,可关键是,这样的工作,你,我完全跟不上他的节奏啊,这是会耽误大事的。”张教授的想法很清奇,也更加的中肯。

慈教授听了也点点头,对啊,自己怎么没想到呢?赵烨就是个天才,这是毋庸置疑的。可关键在于,整个世界不能只靠一个天才来推动。他能做的事更不应该是什么都自己动手,他更需要无数人的配合才行。

微电所就是最好的平台,本来嘛,微电所之所以会建在这里,本身就是为了这里的八号实验室,搞出了曙光一号。

那么对于曙光一号这个机型的深入发展,那自然是微电所的本职工作了。最起码,应该是本职工作之一。

慈教授和张教授,不再思考刚刚赵烨的那些想法和思路了,而是讨论起如何让微电所尽快的开展工作。

催促微电所尽快开展工作的报告,是京城大学的校长递交的。这个分量可不轻,几乎是直达天听。

所以微电所的进展也特别快,就在报告递上去第三天,微电所就陆陆续续的开始汇聚全国各地调过来的人。

赵烨的工作,也从八号实验室,转移到了这里。不过也方便,两家单位是有一条“地下通道”的。赵烨都不用出门,几步路就从他的大本营,走到微电所的大本营了。

赵烨没有给这些刚来的各方牛人多少适应的时间,他第一时间就召开了技术研讨会,开始分配任务。

在这方面,就是微电所的所长,都没有赵烨的权利大。这里的权利大不是说行政权利,而是技术权威。

曙光一号已经生产和使用了快一年的时间了,各方面的反应都非常好。作为半导体领域的研究所所长,他是有点儿惭愧的。

没办法不惭愧啊,之前他们的集成电路研究所,刚刚开始理论研究,连试验都没做几次呢,人家这边就发展了两代了。不说是打脸吧,简直就是没脸了。

来到这里之前,这位董所长就跟慈教授和张教授等人做过无数次的交流了。包括曙光一号机的处理器设计,他也是参与了的。只不过,参与的程度很有限罢了。

对于赵烨这个人,他内心是相当服气的。在科学这个领域,那真的是有志不在年高的。科学史上从不缺乏惊才绝艳的年轻人,这些人无数次的改变着科学这个庞然大物。

很明显,赵烨就是这样的人。他再了解过赵烨设计制造曙光一号的过程后,就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在项目一开始的时候,整个技术路线,解决方案都已经在他的脑子里成型了。与其说是一众人共同完成的,还不如说成是这帮人其实是赵烨的助手更合适。

而现在,他要做的工作,就是首先做好这样的一个“助手”。等他听完了赵烨的整体思路和方案,就更加确定了这一点。

董所长可以确定,这次的情况跟曙光一号是一样的,所谓的数控光刻机,其实已经在赵烨的脑子里完成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帮助赵烨,一步一步的把脑子里的东西实现出来,

至于说怎么实现?首先就是,吃透赵烨提出的解决方案。

微电所迅速按照赵烨的要求,分成了五个大组。处理器设计组,存储器设计组,光电组,主板组,光刻技术研究组。

除了这五个大组,还有五个小组:分别是数控软件组,计算机语言设计组,数学组,半导体材料组,精密仪器组。

之所以把大小组倒置了过来,本该设置成大组的变成了小组,这完全是因为人员不足导致的。

现在的赵烨得集中人力搞定现实的困难,对于一些方面和领域,那只能等这次的生产任务结束了再说。

这也给新成立的微电所,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风气,那就是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总是习惯了这种任务导向型的工作模式。对于基础研究,重视程度有所不足。这是后话,目前大家都没怎么关注这个问题。

赵烨的工作更加的忙了,他几乎就是住在了这里。每天睁开眼,不是在解决问题,就是在回答问题。这里的研究员,真的有一种被当做了研究助手来用的感觉。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也就沉浸到了赵烨安排的工作中去了。8)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