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2年的春天。
百姓常说,举子进京赶考,就是指会试了。
只要过了这一关就是贡士了,贡士一般来说是不会剔人了,殿试没有错误就会被皇帝赐进士,就可以当官了。
会试的时间,一般定乡试第二年的春天,也称“春闱”。
舆论风波中的潘伯亨却在兴化府老家潜心向学,无心管他人的流言蜚语。
直到最近,他才登上前往应天府的火车,准备进京赶考。
殊不知,他前往的是风暴中心。
潘伯亨作为潘阿强的弟弟,也不是第一次来大明的帝都了,对于帝都的繁华早已适应了。
那些第一次来的举人们,难免有些土包子进城的样子。
在火车站乘上自家的马车后,潘伯亨忍不住的掀开车窗帘看向外面的大街。
两边的商铺修建的极为宽阔富丽堂皇,有气势,不愧为帝都。
他的目的地是潘家的府邸。
其实,他一年前就是国子监的学生了,回老家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安静没有诱惑的学习环境。
帝都诱惑太多了,不适合学习。
国子监学生的来源比较复杂,主要分两类。
一类为监生,监生又分四种。
恩监,皇帝恩赐入监者。
荫监,贵族子弟因祖、父为朝廷效力或死于国事者。
优监,由增生、附生选优入监者。
例监,由俊秀(指优秀的童生)援例入学者。
另一类为贡生,贡生又分五种,合称“五贡”。
岁贡,命直隶及各省每年贡士京师者。
恩贡,皇帝特别恩赐的贡生。
拔贡,又称选贡,只要“其人果有识见才干,再访其平日品行端方,即正考未列优等,亦准选拔”。
优贡,与拔贡相类,择优者录取。
监生、贡生经国子监考试合格者就可以参加乡试,他们虽须经乡试才能成为举人,但他们也有其他途径进入仕途,也可以和举人一样戴大帽或儒巾,穿青色圆领袍。
潘伯亨属于是恩监类的监生。
他没有选择捷径,而是自己踏踏实实去参加乡试,获得了举人的身份。
因为春闱的到来,整个帝都变的更加的喧嚣,比起过年的时候还要热闹。
各种各样的诗会,来自五湖四海的文人才子,或是登高望远,又或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当然现在几乎所有的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潘伯亨身上。
虽然邵廷采暂时平息了舆论的风波,但实则依旧暗流涌动。
会试作为应天的一大盛事,可以为应天城创造不少GDP。
单说客栈酒店们,就赚得盆满钵满。
好在,有户部从中监控,严格防止客栈酒店趁机涨价,给举人们拖后腿。
不过就算如此,帝都的物价还是挺高的。
寒门子弟考科举,不仅需要自己的才华横溢,还需要运气,还要有足够的家底作为支撑。
潘伯亨算好的了,他有大哥潘阿强在,家底是不愁的。
回到潘府后,潘伯亨又开始努力学习,现在是一寸光阴一寸金。
任何的一点时间,都不能浪费。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匆匆如梭。
进入二月份,吏部开始宣布印刷考卷。
于是,大明帝都的衙门开始的忙碌的运转了起来。
二月一日,礼部在第一时间张贴出了科举的公告,考试日期是二月九日正式开考。
这是一个朝廷的如期举行的时间,按部就班,并没有什么变动。
整个考场分别是一天考一场,一共考三场,贡院是封闭式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
从级别来说,会试是属于最高规格的科举考试,朱克臧任命礼部尚书刘殿亲自主持的。
科举嘛,肯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徇私舞弊的现象,历代都屡禁不止。
而会试的考生却有两种类型的人组成的。
第一种是全国各地正榜的举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大明帝都参见会试的。
第二种的人是国子监的学生(拥有举人身份的)。
竞争很是激烈的,二月五日这一天,考生们都去礼部办理考引(准考证)。
潘伯亨他是一刻都不敢耽搁,一大早就跑过去排队了。
不过,大明是很内卷的。
即便潘伯亨来得早,但有人比他来的更早。
考生们组成的一字大队有两里路之长,一眼望过去,全都是黑压压的人头。
人实在太多了!
潘伯亨运气还不错,终于到日落西山的时候,赶在礼部下班前,排上了队伍!
只是,在排队过程中,一些福建的学子看他的眼神中带着憎恨,也有些带着敬佩和肃然。
非常矛盾。
......
大明帝国神武十年二月九日,即会试开科的首日,礼部尚书刘殿早早地便来到了礼部本部府衙。
为了庆贺这特殊的日子,礼部尚书刘殿还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官服。
踏入礼部本部府衙,不时地遇到来来往往的礼部的下属,那些下属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因为今年的会试皇帝十分看重,毕竟以往的会试皆由礼部或吏部左、右侍郎担任主考官,哪里需要他这个尚书亲自上场。
在礼部本部府衙的前殿坐了片刻,那十六名担任监考官的其他各部官员也陆续来到,这些官员的品级都不低,有不少侍郎,当然也有郎中。
看来这次的会试规格真的很高。
与各部官员们寒暄了几句后,礼部尚书身为这次会试的主监考官,便有开始了解会试的准备情况。
“诸位,诸位,此次刘某有幸得陛下选中,钦点为此次会试的主监考官,深感责任重大。若期间有疏漏之处,还望诸位同僚帮扶刘某一把。”
礼部尚书谦虚了一把。
“哪里哪里。”
“刘尚书言重了。”
“职责所在,刘尚书就放心吧。”
这次会试的地点是夫子庙,也就是应天府学,不过在会试期间,夫子庙都会暂时停学,充当会试的考试场所。
此时在夫子庙内,隶属于礼部的考务人员已全部到齐,除了一名主考官与十六名监考官外,还有十几名令史、二十几名主事,以及数百名从大理寺、府尹等府衙借来的衙役兵丁,负责维持整个考场的秩序。
而礼部尚书刘殿这些监考官,其实是最后一批入场的。
毕竟那些考场杂事,也轮不到他们堂堂尚书、侍郎、郎中去忙碌,自有手底下的主事、干事们去着手处理。
他们这一干监考官来到了夫子庙的正殿,因为时辰尚早,他们暂时在正殿内休息片刻,一旦到了己时,便正式开始今年的会试,陆续放庙外的学子们进入考场。
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