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我,赵顼,携百官成团出道> 第0306章:要接地气!最后两道策论大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306章:要接地气!最后两道策论大题

元月二十三日。

保康门街、秦秀才书斋。

一大早,门前便排起了长队,粗略估计,至少也有五百人。

年近古稀、曾参加过十二次科举的书斋掌柜秦秀才在科举省试临近时,又开启了新的促销手段。

在店铺内消费满五百文钱,送猜题试卷一份。当然,也可单独购买,但一份也要三百文。

此猜题试卷,每隔十日还会更新一次。

这里,向来都是读书人的聚集地。

参加省试的举子们也经常来这里讨论,故而其猜题试卷,猜中考题方向的概率还是极高的,颇受读书人追崇。

而此刻,赵顼带着徐虎也在队列之中。

他想看一看,当下的举子们到底是什么想法。

片刻后,秦秀才刚开门,一群群身穿长衫的读书人便涌了进去。

不消片刻,茶水、点心干果,以及一些书籍都摆上了桌子,而举子们也开始讨论起来。

“吾以为,此次的两次问策题目,必有一道是关于如何让天下百姓无饥馑之患的,不过此题目极大,大概率会问一些细节,比如如何为年高体弱者提供生计,如何增加贫苦人家的家庭收入。”

“不一定,所谓大热必死!”

“朝廷的相公们哪个不比我们厉害,我们能猜到这个题目,他们定然也猜到了。且此目标乃是我们整个大宋朝都正在解决的问题,如果有人能够想出来更好的办法,那何须科举,没准儿直接就进中书做官了,至少也是个翰林学士!”

“哈哈哈哈……”众人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如果真考了这道题,那就太难了,众举子都没有把握能答好,且绝大多数都会是泛泛而谈。

这时,又一名举子站了出来。

“我认为,大概率会考摊丁入亩之策,此题对我朝的商贾官员影响颇大,朝廷定然想要听一听我们这些人的意见,其次,就是燕云十六州了。朝廷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场战役打得尤为漂亮,也有可能是考题,谁若不准备这个方向,那一定会后悔!”

“不一定吧!咱们官家向来喜欢出奇制胜,欣赏的也是能够出其不意,心中自有沟壑的治国之才。我觉得出题不会如此平庸。没准儿官家会引用一些州府的桉件,然后问询一些关于水利、农耕、商贸的试题!”

“有道理,我觉得大有可能。我们还是应该恶补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秦掌柜,你这里有关于商贸农耕之类的书籍吗?”有书生问道。

“有呢!都是去年年底国子监刊印出来的,最新的朝政事件,老夫我专门托人买来的,但是数量有限,一人最多只能买一本!”

听到此话,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

“秦掌柜,给我一本!”

“给我一本!”

“我也要一本!”

……

书生们在此探讨的皆为最后的两道问策题。

因为朝廷较为看重这两道试题,其占比较大,也是与其他人拉开差距的关键。

赵顼听到近午时,有喜有忧。

喜在这届举子们还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而忧在大家开始不接地气了,都是在以大宋执宰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非普通官员。

简言之,就是有些不接地气了。

朝廷的重大问题,根本不需要他们思考,他们的认知与见地也无法全面地解决这些大问题。

正如司马光在竞选主考官时的言论,若是为国取奇士,可能还真拉不开差距。

随着大宋近几年的变法以及朝廷层出不穷的大胆变法,已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读书人们的认知。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若执着于解决朝廷的大问题,那无异于是在学习屠龙之术,一点用处都没有。

当下,朝廷想要那种脚踏实地,本着一颗初心,认真钻研圣人典籍的举子,倒是不容易了。

片刻后,赵顼离开了秦秀才书斋。

二人走在到街上,准备去寻一个吃饭的地方。

就在这时。

赵顼看到一个载着数捆干柴的平板驴车从不远处行来,而赶驴车的则是一个身穿儒袍的年轻人。

看其穿着打扮与脸上气质,多半是个穷书生。

与此同时,不远处一个身穿灰衫、头发花白的老者突然靠近驴车,并且将脚伸进了车轮下面。

“哎幼!”

那老者痛叫一声,躺在地上,并紧紧抱住了脚踝。

“撞人了,撞人了!”老者痛苦地呻吟道。

那穷书生迅速勒紧缰绳,从车上走了下来。

赵顼不由得有些无语。

那老者看着都年过花甲了,竟然还做这种碰瓷的勾当,实在是丢汴京城百姓的脸。

他与徐虎二人走了过去。

而这时,一些路人也围了过去。

那老者松开手,脚踝处与双手竟有甚多血迹。

赵顼一愣。

莫非是刚才碰瓷时真被压住了?但即使受伤,主责也不在驴车。

那老者看向穷书生,道:“你……你压着我了,快……快……快送我去医馆!”

“哎幼,疼死我了!疼死我了!”

穷书生面带微笑,突然蹲下身来。

他用手指在老者脚踝处的血迹蘸了一下,在鼻尖闻了闻后,笑着说道:“老人家,你这么大年纪,还做这种诈骗的事情,是遇到什么难处了吗?”

老者一愣。

“你……你……你撞到……老头子我了,老头子没……没打算找你讹钱,就让你送我……送医馆,没……没想到你竟然口出恶言,哎幼,疼死我了!”

“这……天下还有王法吗?撞到人还称老头子我要讹诈他,我……我没有问他要一文钱啊!”

这时。

一旁的路人也开口道:“这位小哥儿,这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脚又被撞流血了,人家没有向你讹钱,只是让你送医馆,你赶紧送呀!再晚,腿脚落下毛病,他家人赶来了可饶不了你!”

老者当即抽泣了起来,看其模样,甚是委屈。

赵顼若没有看到老者碰瓷,也绝对以为年轻人在欺负老弱,毕竟脚踝处的那一片血痕实在太扎眼了。

赵顼正准备去做个证人,只见那穷书生突然咬破了手指。

“鸡血骚,猪血臭,人血乃是咸腥味。”

“老人家,你脚踝上的鲜血偏臭味,应该是猪血吧!”说罢,穷书生将咬破的手指放到老者鼻前。

那老者一愣。

“你……你……你胡说八道,我若讹你钱,为什么……为什么不直接问你要钱,而是……而是让你直接带我去医馆!”

周围的路人也都看向穷书生,老者的问题确实有道理。

一般这种情况都是讹钱,去医馆不就露馅了吗?

穷书生澹澹一笑。

“刚才,我闻到你身上有一股浓郁的药草味,如果我所料不错,这附近最近的医馆应该就是你或者你的同伴开的,我若带你去医腿,那医馆定然会宣称非常严重,然后讹我一大笔钱,可对?”

“老人家,依据我大宋律令,讹诈别人钱财者最低也是杖刑二十,严重者甚至有劳役三年的重罪,我看你一大把年龄,也就不报官了,你起来吧!”

说罢,穷书生伸出手。

老者坐而不起。

这时候,赵顼走了过去。

“刚才我看到了,此老者确实是将脚主动伸进了车轮下,若去衙门,我可以作证!”赵顼开口道。

这下子,老者没有理由狡辩了。

他犹豫了一下,然后一脸羞愧地从地上站起身来。

路人们都朝着老人施以鄙视的目光。

“这么大年龄了,还做这种苟且的事情,这种人就不应该待在汴京城内。”

“小哥,你不该仁慈,这种人肯定是惯犯,还有团伙,就应该报官,将他们全都抓起来。”

“此风不可长,这种人丢我们汴京城的脸,必须严惩,必须告官,将他们抓起来!”

……

路人们议论纷纷。

穷书生朝着赵顼感激地点了点头,然后从怀中拿出一串铜钱,道:“老人家,我知道你定然是遇到难事儿了,这些钱给你吧,苦难总会过去的,但以后不要再做这种诈骗的事情了!”

老者感激地点了点头,厚脸接过铜钱,然后迅速离开了。

从老者接钱的动作来看,应该是遇到了难事。

很快,人群便散去了。

穷书生朝着赵顼拱手道:“多谢公子作证了!”

赵顼笑着说道:“无须我作证,兄台也已拆穿了那老者的讹诈之术。在下许照,敢问兄台可是前来参加省试的举子?”

此人虽身着破衣,但不仅熟识大宋律令,还懂一些刑讯的验血之法,显然读过不少书。

赵顼对其甚是欣赏。

此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有手段又有人情味。

正是当下大宋的基层官员所或缺的。

“在下余中,苏州人氏,确实是来参加省试的,但盘缠有些不足,便只能靠拉柴赚些笔墨钱了!”

“养己尚且不够,兄台还想着关怀别人,此等品德,在下佩服!”

“只是如今省试临近,大多举子都在猜题论题,老弟却在做苦力,如此舍本逐末,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余中顿时笑了。

“在下苦读十年,自认学有所长,也就不在乎这一月的学习了。再说,如今举子们讨论的都是文策宰相的大道理,我实在掺合不进去,我若能高中,那做个县令,造福一方也就足够了,当下的读书人,想做当头炮和巡河车的太多,想做小卒子的太少,我余中不凑这个热闹!”

“先告辞了,后悔有期!”说罢,余中便离开了。

“当下的读书人,想做当头炮和巡河车的太多,想做小卒子的太少。”赵顼喃喃道。

“此人看得透彻啊!”

当下的大宋就是这个模样,但在朝堂里并不缺当头炮和巡河车,缺的是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卒子,缺的是县令之才。

唯有先成卒,才能成长为车马炮,最后方能成将。

而现在,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的年轻人实在是太多了。

“余中,这个名字,我记下了!”赵顼喃喃道。

……

元月二十七日。

省试主考官司马光与副主考官王珪来到赵顼面前,将试题呈了上来。

贴经墨义、诗赋,这前两科,赵顼都没问题。

而最后两道策论题,二人足足给出了十几个选项,涉及摊丁入亩、燕云之战、百姓疾患等举子们热议的话题。

但是赵顼都不太满意。

这样的策题,考生们只能夸夸其谈,比较文字华丽程度,根本探究不出内容细节。

并且这两道策论题,关乎着天下读书人对朝堂政治文风的理解,意义重大,绝对不能草率决定。

这时,赵顼从御桌上拿出一道奏疏,道:“王安石称他闲着无事也思索了几道策论题目,朕看了看,觉得这道题还不错,你们两个看一看!”

当即,二人接过奏疏。

策论题目为:

“举家六口,父母、夫妻、儿女,共有钱一贯。假定六人皆待业于家,无生计、无存粮、无人相助。问:六人共花一贯,一日两餐、须有米面、有菜蔬、有盐有茶,人人皆饱,如何花销?如何分配?可过几日?”

司马光和王珪看到这个题目,不由得都乐了。

这就是王安石的风格,剑走偏锋,与众不同,但这一次却很接地气。

“官家,臣以为此试题甚好。看似在考验算术,其实在考验民生,考验举子的分配与调控能力。不过……不过此题对一些生于富贵之家的举子似乎不太不公平,他们大多不会知晓、米面菜蔬价格,恐怕会答的不尽人意!”王珪笑着说道。

一旁的司马光补充道:“那些十指不沾泥的公子哥儿们,就应该接受这个教训,往昔,他们比贫苦子弟更能了解到朝堂信息,一直都占据着优势,这次占劣势,臣以为没有问题。”

赵顼笑着说道:“此题确实有些标新立异了,不过仅此一道罢了,至于第二道吗?”

赵顼在司马光的奏疏上翻了翻,道:“第二道,便中庸一些,定为:汝知一县,何以治民?”

听到这个题目,司马光和王珪不由得都笑了。

当下的举子们,思索的都是朝堂大事。

一些举子,最低级别也是将自己当成州府的主官去思考问题,如今问他们若知一县,应该如何做,定然有许多人都是蒙圈的。

这也是赵顼想要达到的效果。

若不知菜价几何、肉价几何,一县如何治理,那文章写得再好也没有大用,谈论治国也多是夸夸其谈,无法落地。

“臣无异议!”司马光和王珪同时拱手道。

“那就定下这两道吧!”赵顼笑着说道。

他已经想到考生们看到这两道考题后的表情了,但朝廷选士,选的就是擅于做此二题者。

ld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