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X小说>历史军事>断案大明:我老板是朱元璋阅读> 第209章 刑部的倾轧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9章 刑部的倾轧

俗话说得好,无事一身轻。

可如果是长时间让你无所事事的话,大多数正常人都是闲不住的,更何况是刑部的二把手陈如海,作为刑部的2号人物,3月份没了权柄对他来说简直是非常致命的。

短短三两天的时间,衙门里没有一个人向他禀告事务,这种失落感和无聊让他闲得发慌,左思右想的煎熬之中,终于他还是鼓起了勇气来到了张丹青的面前,不管自己信不信,也不管对方信不信,就像是老朋友诉苦一样的,开始发起了牢骚:

“我说尚书大人,下官的病情真的已经好的差不多了,虽说尚书大人对我等多有关照,怕累坏了我等身体,一直没有让我负责具体事务,这份体恤之心下官一直铭感五内!

只不过下官一直是个劳碌命,一直想着要为陛下分忧解难,也给尚书大人做个好帮手,可手上一直没有具体的事务,偏偏下官是个闲不住的性子,要是再这么闲下去,这岂不是浪费人力吗?”

静静的看着他,慢慢表演起来,张丹青内心不觉得一阵好笑,不就是想要回原有的权柄吗?偏偏还搬出了一大堆冠冕堂皇的接口,真是煞费苦心了,作为刑部的最高长官,张丹青也不好直接明言拒绝,故作姿态的叹了口气:

“陈大人一副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张某听了也是不由的为之肃然,只不过想着陈大人病体刚刚有所痊愈和恢复,就直接派遣事务的话,未免太不珍惜你的身体了,不好不好,这样总是不好的!要是传扬了出去,外面的人还以为我一点都不体恤同僚呢!

陈大人的一腔热血,本官怕是要婉言谢绝了!再说了,原本陈大人负责的事务,周慎周大人一直负责的好好的,甚至很多事情都快有了个漂亮的结局,贸然换人终是有所不妥!本官手上倒是有一些比较加急的事,可处理起来太过棘手,要是贸然的让陈大人负责,我可不想把你再累的病倒,到时候还真不好向太孙殿下交代!”

陈如海心中本想说,你张丹青能负责的事情,我陈如海如何不能负责?未必我一个官场老手,还不如你一个年轻后生了吗?切,真是笑死个人……

可心中的这些话万万不敢说出口,恰恰相反,在尚书大人面前还必须装作一副心悦诚服的模样,便腆着脸笑的说道:“尚书大人维护下属之意,下官佩服的紧!只不过尚书大人初来乍到,本就诸事繁忙,我身为您的左右侍郎,本就该为尚书大人分忧,如若尚书大人不嫌弃的话,不如将他交给我来处置,下官保证一定能够将它完成的漂漂亮亮,绝不辜负尚书大人的托付!”

闻言微微一愣,张丹青故作姿态的连连摆手,一副生怕把陈如海再次累得生病的样子!

可眼下的陈如海,哪里肯答应?手上没一点点详细负责的事务,自己怕是要成了个光杆司令了,要长此以往的话,自己这个刑部二把手,在这个刑部衙门,怕是再也不会有太多的存在感!好不容易有一个负责差事的机会,哪里有肯轻言放过?班级明确的再度坚持,希望尚书大人能够给予适当的信任和栽培!

张丹青心中虽说有些想发笑,但脸上却装作一副很惋惜的样子,一副万般不舍的样,语重心长的对陈如海说道:“这个事情本来张某打算亲自负责的,既然陈大人有此雄心壮志,张某又怎么好拂了你的心意呢?这样吧,这件事务我已经向太孙殿下汇报过了,今日当着周侍郎的面,我就郑重的将他托付给你了,你怎么说也是刑部衙门的老人,也是个老刑狱了,区区此事想来交代你手里简直是再放心不过了,希望陈大人能够发挥多年的心部衙门治理经验,务必把此事干好,干的漂亮,到时候咱们在太孙殿下的面前,也能够说得上话!”

一边说着,便把一份沉重的卷宗,搁在了陈如海的手掌心中。把卷宗交接过后,张丹青头也不回的,大跨步离开了自己的公桉。一副我很忙的样子,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手上接着这一份沉甸甸的卷宗,陈如海微微一愣,有些一脸茫然的看了看身边的周慎,忍不住的好奇发问:“这是什么卷宗?如此的沉甸甸!”

周慎脸上充分展现了影帝般的复杂神色,强行的憋住心中的笑容,一脸高深莫测的在一旁解释说道:“谁知道呢?既然是张尚书的托付,我等做下属的也不好随意打听,不过既然是张尚书原本负责的事务,又是当今太孙殿下首肯点头过的,自然非同小可,陈大人还须得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对待才是。尚书大人事务繁忙,若没有出什么大的漏子,万万不可叨扰他才是!”

眼见对方说的如此神神叨叨,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陈如海在一脸懵逼之中,终于翻开了那一卷沉甸甸的卷宗,只是打开一看,几乎差点让他顿时狂吐一阵老血!

只见这份卷中,赫然是整顿刑部衙门小吏收受陋规的一些不正之风!

别说是刑部,六部乃至大理寺应天府,各个衙门的小吏都有这种收取陋规的现象!

这已经不是什么个例,纯粹就是普遍现象。

他陈如海是刑部的老人不错,可要知道高高在上的刑部二把手,很多事物都不是自己亲自执行的,相当多的具体事物,往往都是基层官员乃至小吏来执行和实施。

可若是真的要整顿这种不正之风。,势必会得罪整个衙门的所有小吏和基层官员。

那些个刑部的郎中员外郎以及主事,还有各司各科的办事书吏,这一个最大的群体将会被自己得罪一个精光!

真要把这些人给得罪了,自己在刑部,这个侍郎怕是也是做到头了。到时候所有的基层官员和办事小吏都不甩自己的话,自己有再多的雄心壮志和新规政策,只怕都难以推行!

一想到这,陈如海便心中一阵苦涩,偏偏自己先前在张丹青面前还夸下海口的,说是自己保证完成任务,并且低三下四的哀求尚书大人能够给予他负责一点详细事务。这下好了,具体负责的事物自己倒是获得了些许安排,但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事情,吃力不说,还不讨好。甚至一个不小心还会弄成整个刑部衙门的公敌。

一想到这,心底不由的一股寒气直冒,忍不住的开始骂娘起来,好他个张丹青,真是心思歹毒啊,原来一直在这里等着自己呢。

显示大张旗鼓的剥夺自己负责事务和职权,然后又用架空和鼓励的方式,让自己一直无所事事,甚至算到了自己出于对权柄的迫切需要,又给自己安排了一些得罪人的活!

想不到这么一个年轻后生,心中的算计竟然如此深!这简直不是一个年轻人所拥有的智谋和策略,说一句智多近妖也不奇怪!

这让他对张丹清顿时有了一个全新的看法和了解,果然是能够做上刑部一把手的人物,这手段,这谋略,简直和自己不是一个层次的。

还没到小半天功夫,整个刑部衙门都传遍了陈如海负责整顿衙门风气的小道消息,说是,衙门里有基层官员和小吏,经常性收取陋规!作为刑部的二把手,陈如海陈大人将会大力进行整顿!顿时整个行不衙门一片哀嚎遍野!议论纷纷声音不绝于耳……

作为张丹青的贴身书吏,廖忠自然也感受到了这一股反腐倡廉的风气所致,赶忙便跑到了自己靠山张丹青面前,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事情,全部一股脑汇报给了张丹青!说完变恭恭敬敬的侍立一旁,眼角的余光,偷偷的打量者张丹青……

作为自己发起并倡导的行动,张丹青对此门儿清,不以为然的继续喝着自己的茶,十分草莽的一饮而尽,放下茶杯后,玩味的看着廖忠:“衙门里,普通的基层办事官员和书吏收取陋规的事情,想来你也应该有所耳闻吧?!老实给我说说,你收过没有?”

顶头上司兼昔日好友突然如此凌厉发问,吓得廖忠顿时两腿一软,扑通一声便跪在了地上,顿时就像是竹筒倒豆子一般苦苦哀求:“大人还请恕罪,收取陋规,本来我也是不知道的,不过自从跟随大人来到大理寺以及刑部上任之后,便耳濡目染的也接触了些许,不管是六部哪个衙门,包括大理寺和应天府等衙门,所有的小吏都是这么收的……

小人初来乍到,也不敢公然坏了规矩,但小的一直非常有分寸,那种可有可无的都象征性的收了,只要不违背原则和良心的,也都是随大流的收取一些,枉法的事情,那是从来都不敢碰啊,从大理寺到现在的刑部衙门,小的也总共只收取了3000多钱!”

3000多文钱,倒是也不算多!张丹青不由的心中开始飞快盘算起来,笑呵呵的说道:“衙门里的陋规,是你们这些书吏存活的本钱,各级小吏是没有俸禄的,品级低微的基层官员更是俸禄低微,本官也知道,很多人也都靠着这些陋规来生活,包括在铅山做知县的时候,这种事情就听过了不少,原本倒也没什么好稀奇的,毕竟你们都要穿衣吃饭,甚至养活一家子。此次整顿行动,陈如海大人全权负责,只要你没做过什么枉法的事情,收一些不痛不痒的钱,也不会有什么!”

原来是官场倾轧,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位新上来的尚书大人要玩真格的,就算是身边人廖忠也不由得瞪了瞪眼,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尚书大人如此说,莫非这次整顿行动终究会不了了之?”

微微一叹,张丹青心中也多少有些许苦涩之意,官场的陋规,就连贤明的康熙皇帝和道光皇帝,这样的一国之君都拿他没办法!张丹青区区一个穿越的,自然也不敢,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毕竟官场向来有“规礼”之说,何谓规礼呢?以清朝为例,说白了就是京师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各省督抚、藩臬、道员、知府,各产盐区和各关监督的官员,通过非正常渠道所得的收入。总而言之,就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中级官员,常要属下送礼献银,其名目繁多,数量很大。

规礼也称“陋规”其名目包括生日、端午、中秋、年节四节之礼,上任、升迁、进京等的贺礼及盘缠。这些钱都来源于百姓,或是官员贪污纳贿所得。这种情况滋生了官员的腐败,致使吏治不清。康熙中年以后,规礼更是呈恶性膨胀。那么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帝是如何对待这种情况的呢?或许他的办法会让人吃惊不小。

对于规礼弊政的祸国殃民,康熙帝并非不知晓,他也曾予以谴责和惩治。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大地震,康熙召集文武百官,训斥“大小臣工所行不法,造成六大弊端,致上天示警,责令各官洗涤肺肠,痛改前非。”

康熙所说的六弊之首就是:“民生困苦已极,大臣长吏之家日益富饶。地方官吏,谄媚上官,苛派百姓,总督、巡抚、司道,又转而馈送在京大臣,以天生有限之物力,民间易尽之脂膏,尽归贪吏私囊。”

随后,康熙帝令九卿等议准:“在京大臣各官,与督抚司道等,彼此馈送,及差人远赴任所,将大臣各官并不行举首之督抚司道俱革职。若有因事营求,苛派馈送大臣官员者,将馈送、收受之人,俱革职拿问。”

八月二十六日,山东巡抚施维翰陛见时,康熙说:“惟是杂派加征,不一而足,所以小民重困,不克聊生。”康熙二十九年十月,刑部等衙门议覆,福建巡抚张仲举,“侵蚀库帑,拟斩监侯”,布政使张用茂“加派火耗,拟绞监候”,按察使田庆曾等,收受属员节礼,拟杖徙,并革职永不叙用。康熙帝逐条照准。

可以看出康熙前期在对待规礼一事上还是十分严厉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康熙对待规礼弊政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退缩、容忍、默许,直到实际上的公开承认。这些转变在他的“五允一不管”的政策上,体现得十分明确。

一允,是允许规礼银作为养赡之费。四十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四川巡抚年羹尧奏称,极力革私派积弊,但四川布政司、按察司衙门每年各送巡抚羡余银4000两,“伏起圣恩准臣取用,是臣之阖家百口饱暖有资,抚标两营操赏不乏。”康熙朱笔批示:“是,知道了”。实际上就是准年羹尧之情。

二允,是允许规礼银用于公务。云南巡抚吴存礼上奏,说云南私派以及属员节礼,已被前任云贵总督革除,但他却还是收了布政使及各属员的规礼银2.1万两用于公务。显然这是知禁犯禁,理应训斥。可是康熙帝的朱批只有例行的三个字“知道了”,也是持默许的态度。

三允,是允许规礼银用于弥补亏空。广东于康熙五十二年收捐纳银50万两,两广总督杨琳奏请,将21万两公费银用于弥补“历史年因公动用而积欠之库银”,又用银三万余两修筑南海、三水、高要、四会、高明王县围基及雷州东洋塘,又动用四万余两修造炮台城座,制造炮位火药,请“皇上宽大弘恩,概与宽免”。康熙帝批复:“事情该当如此。”

四允,是允许盐政、税关送地方总督规银、税规银。江西巡抚白潢于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三日奏述巡抚衙门的五项“旧规”说:每年盐商有盐规银一万两,是否收受。康熙朱批:此项该收,准!

五允,是允规礼银解交户部或军前。两广总督杨琳奏,捐纳的公费银50万两,除弥补亏空和修筑围基、炮台等费用外,还剩下三万两,加上盐内羡余银七万两,共银10万两,具折奏明后,已解交甘肃军前。朱批:“知道了。”

一不管,是康熙帝朱批“管不得”。所谓朱批,是皇上在官员奏述事情的奏折上,用红笔批示旨意,并非无缘无故地随便写写。可奇怪的是,在已知的康熙朝7000余件满汉文朱批奏折中,却发现了一件与官员奏述的事情,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朱批。

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汉军旗人、直隶总督赵弘燮在《奏谢天恩疏》中,讲述感谢皇上派御医为他治病的事。康熙却在这道只说治病未牵涉任何朝政以及规礼、火耗等任何事情的奏折上,朱批批示:“外官有一定规礼,朕管不得。”

号称英武天纵、洞察秋毫、精细过人、经常挑出臣僚奏折上错字的康熙皇帝,怎么会犯下这样文不对题的错误?略加思考便会发现,这不是康熙帝失误,而是他在反复思考规礼之事,是他对规礼的政策之公开宣示:有规礼,管不得,不能管,实际上承认了规礼的合法地位。

其实,允许规礼存在并合法化,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部分实施了。康熙帝的亲信江宁织造曹寅,奉旨兼理两淮盐政时,曾想革除两淮弊政,特上了“禁革两淮运司浮费”折,奏请将“省费,系江苏督抚司道各衙门规礼共三万四千五百两有零”革除。

康熙在此条边朱批:“此一款去不得,必深得罪于督抚。银数无多,何苦积害。”所以,康熙中期以后,康熙帝经常以应得之银、应用之银来称呼规礼银。五十五年十二月,福建巡抚陈瑸奏请将巡抚公费解充军饷,康熙不同意,并批复说:此项银两,系尹等应用之银。

康熙帝之所以会有“五允一不管”,是他认为,在大裁存留、广兴捐输的方针的沉重压力下,地方财政极其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极端棘手但又必须解决的地方财源难题。总督、巡抚虽然位尊权大,但区区155两至180两的年俸,怎能养赡百口之家。

巧妇尚难无米之炊,何况督抚司道中还有相当多的是全凭祖先功劳、坐袭爵职,这些娇生惯养、腹中空空的草包官员,唯一的办法就是收受规礼了。

康熙还想通过规礼让文武大臣家道富裕。他在陈瑸陛见之时,特别面谕说:“尔为巡抚,与为司道官不同,若贪财好利,厚载而归,诚为非道。但应得之物,亦宜取为赏兵之需。身为封疆大吏,而室中萧然,无一物可以与人,亦非大臣所宜。”

可见,康熙帝对督抚司官是希望他们能有规礼而致富,而富裕。当然,他也反对官员们贪财好利,厚载而归,要他们有所克制。他也对阁臣、九卿、科道等官面谕:“作地方官自有余银以养家口,但要知足耳。”

可以看出,康熙对待规礼的政策是,允许存在,宣称规礼银是督抚等官“应得之银”、“应用之银”。规礼银可用于养赡之费、致富之资,可用于地方公务、捐输军需和弥补亏空。地方官员可以适度收取规礼银。这样一来,长期困扰朝廷的官俸微薄、地方财政困窘,无法支付公共费用的问题总算是迎刃而解了,可谓一举三得。

然而,客观事实却是无情的、不可抗拒的粉碎了康熙帝的幻想。既然皇上允许规礼存在,又未明确规定规礼的名目、数量,贪婪的官员就大有乘机凶狠勒索重收礼银的机会了。正如滔滔巨浪,勐冲堤坝,口决一尺,瞬开九丈。随即堤坝崩溃,势不可挡,规礼遍及全国,赃银数一万两十万两计,其面涉及之广,名目之繁,前所未有。

规礼的危害不仅在于礼银太多。康熙朝全国共有总督6位,两江总督规礼20万两,两广总督仅一年四次所获礼物“均足十万两银”,还不算盐规、税规、平头银。全国18位巡抚,山东巡抚规礼银每年11万两,广东巡抚只是一年四节就有10万两。全国还有19位布政使、18位按察使,和数百位道员、知府、知州,这又该收多少规礼银,会对州县百姓造成多重的负担。

更重要也是更致命的,收受规礼银败坏了吏治。各省、司道、各府,皆有规礼,无职无规礼,不收规礼就无银送上司、支付地方公务费用,其后果便是官位不保,如此岂能两袖清风,爱民如子?完全可以断定,规礼是败坏吏治、产生贪官的重要根源。

历朝皆有规礼,历朝也皆有贪官勒令属员送金献银,历朝皇帝也并非不知道规礼情弊。但是自秦始皇始,至康熙六十一年的1900余年历史里,共210余位帝王。其中,亲自朱批“官员有一定规礼,朕管不得”的,只有康熙皇帝了。

后来道光皇帝上任之后,大张旗鼓的摆明了架势要整顿一下陋规,可阻力之大,前所未有,最后这次整顿行动成了道光皇帝的一阵哑炮!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张丹青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一个手段罢了,让陈如海掉进坑的手段。

要根治这种官场的歪风陋习,几乎是不可能想象的!毕竟很多小吏没有俸禄和收入来源,只能靠着收取陋规来维持生活,甚至养活一家老小!

这种情形下陈如海要整顿陋规,强大的阻力将会让他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才是张丹青的最终目的!

lq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